玛德琳(启发精选凯迪克大奖绘本) 购买→ ←查看
有1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30638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玛德琳(启发精选凯迪克大奖绘本)
Madeline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美)路德维格·贝梅尔斯曼
(美)路德维格·贝梅尔斯曼
柯倩华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年07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32.8 会员价:32.8
会员折扣:100%

开本:16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0~3岁 3~6岁 6~9岁 9~12岁 0~9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内容简介】 
    巴黎,一个爬满常青藤的老房子里……玛德琳的故事开始了。作者以毛笔勾画的墨色线条作为这本书图画中的一大特色,使看似随意的墨线,在作者精湛的技艺下,起到了描画物体、填充空白及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淡淡的鹅黄色背景,浓淡交错的墨色线条,将玛德琳生活的寄宿学校描画得如老电影画面般诗情画意。 
 
【作家/画家简介】 
    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Ludwig Bemelmans),1898年4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蒂罗尔州。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母亲是一位富有的啤酒酿造商的女儿。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他跟随外公长大。他喜欢画画,却遭到了外公的反对。作为一名“问题少年”,他从公立学校转到私立学校,最后还是辍学了。14岁那年他被送到了经营旅馆的叔叔那里当学徒,可他还是不断地惹事生非,最后他的家人让他做出选择,要么去少年犯管教所,要么移居美国。他拿着一叠叔叔写给纽约一家知名旅馆经理的介绍信,远渡重洋去了美国,这一年他16岁。可他在纽约的旅馆里没干多久,就因为穿着一只黄色的鞋子和一只白色的鞋子上班而丢掉了饭碗。不过,只要他还能付得起学费,他就去上美术课。 
    1917年,他应征入伍,他没有上前线,而是被送到了佐治亚州的一家精神病院当了一名陪护和德语教师。后来根据这段亲身经历,他还写了《我与美国的战争》(My War with theUnited States,1937),是一本引人发笑的传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又重新回到纽约,并加入了美国籍。1925年,他27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与别人共同经营“哈布斯堡王朝餐厅”的机会,他在餐馆的墙壁上画画,在自己住的公寓的窗户、窗帘和墙壁上画故乡的风景。有一天,Viking 出版社的童书编辑梅·玛斯看到了这些画,便鼓励他创作图画书,梅·玛斯从此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人。1939年出版的《玛德琳》不但成了他的代表作,还为他赢得了凯迪克奖银奖。十几年后,他又推出了《玛德琳的救援》(Madeline’s Rescue, 1953);《玛德琳和坏帽子》(Madeline and theBad Hat, 1956);《玛德琳和吉普赛人》(Madeline and the Gypsies,1959);《玛德琳在伦敦》(Madelinein London, 1961)等等。其中《玛德琳的救援》获得了1954年凯迪克奖金奖。他于1962年10月1日逝世,一生一共创作了十三本图画书。 
 
【译者简介】  
    柯倩华,在台北市出生、长大。辅仁大学哲学硕士,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研究专长是儿童哲学、女性主义伦理学。喜欢收藏图画故事书,做了多年的介绍与评赏。现专职读书与写作。
 
红泥巴推荐级别: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  1940年凯迪克奖银奖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大家都爱玛德琳 (彭懿 )
        一个永远的疯丫头、野丫头! 
        有人这样形容玛德琳。这个人小胆大、一头火红头发的巴黎小女孩儿的形象六十多年历久不衰,直到今天还是那么鲜活可爱:玛德琳敢抓老鼠,敢冲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老虎伸舌头,敢伸开胳膊像走平衡木一样地走过桥沿儿,敢生阑尾炎……但玛德琳绝对不是一个叛逆的女孩儿,她只不过是什么都不怕、淘气、充满了活力而已。这么多年过去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抵挡得住对玛德琳的狂热崇拜。孩子们爱玛德琳,也爱那另外十一个不管走到哪里总是排成两排的女孩子们,尤其是她们那天夜里整整齐齐地躺在床上,泪流满面地同声高喊“我们也要割阑尾”的时候!是的,《玛德琳》不只有玛德琳一个女主角,一共有十二个。 
        不要说孩子了,就是成人也无法抗拒这个让人莞尔的故事。许多人都说这本书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被抓住了。《欢欣岁月——李利安·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观》的作者李利安·史密斯说这本书中洋溢着一种力量,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呢? 
        当年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是在纽约一家名叫“彼德的酒吧(Pete’stavern )”的小酒馆里,在菜单的背面写下《玛德琳》的第一行的:“巴黎有一栋老房子……(In an oldhouse in Paris ……)” 
        1954年,他在凯迪克奖的获奖感言中说:“我不是作家而是一个画家,我没有想象力。”他这么说,是因为他的故事多来自他自己的经历。比如,他母亲的少女时代就是在修道院里度过的,他和母亲还一起回去过,看到小床排成长长的一排。他自己也曾住过寄宿学校,和同学排成两排走在大街上。至于玛德琳生阑尾炎的灵感,更是来自于他自己的一次小小的车祸。有一年夏天他在大西洋海岸的一个小岛度假,一天,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满载着从渔民那里买回来的鱼虾回家时,与面包店的汽车,也是岛上仅有的一辆汽车撞到了一起。他手腕负伤,被送到了附近的医院,而他隔壁的病房里就躺着一个刚割完了阑尾的小女孩儿,他还看见天花板上的裂痕像兔子。就连玛德琳这个名字,也是从他妻子的名字借过来的……尽管他说自己没有想象力,可是这种从现实中发现玛德琳的力量,不是想象力又是什么呢? 
       对于《玛德琳》的溢美之词,相当多的一部分是集中在它的文字上,它的文字相当少,一页至多不过三行,少的只有一两个单词,但原文充满了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对于《玛德琳》的图画的评价,则没有那么一边倒了。说毁誉参半有点过头,但至少是传来了不同的声音——潦草、建筑及人物的比例不正确、看上去有点像小孩子随心所欲的涂鸦等等。其实,这恰恰是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的魅力所在,这种大胆、自由而又无拘无束的画风,反而让孩子们有了一种亲近感。他自己也说了,他是用轻松愉快的笔法来跟孩子们一起享乐,这也像孩子们本身都会做的事。他怕人不明白,还进一步强调说:“一般人是用大人的才能画画,而我是用孩子一样的才能画画。”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没有受过正统的美术教育,但还是有人指出,他受到了法国野兽派画家拉乌尔·杜菲(Raoul Dufy)不小的影响,《时代》周刊甚至把他干脆就称为“图画书的杜菲”。对比之下,《玛德琳》里那几幅彩色的画,确实与拉乌尔·杜菲后期的一组色彩和画面都充满了童真趣味的水彩画很相似。 
        《玛德琳》一共是四十四幅图,其中八幅是彩色的,余下的三十六幅则是黄地黑白画面。彩色的除了一张病房的花之外,都是巴黎的街景以及戏剧性的场面,用电影语言来说就是远景,如第9页,孩子们穿过旺多姆广场时,遇到一个捂着帽子紧追珠宝盗贼的警察。第24页救护车驶过有埃菲尔铁塔耸立的街道。而黄色背景的黑白画面,多半是房子里面发生的事,如孩子们刷牙、睡觉。 
        顺便说一句,《玛德琳》还有一个诱人之处,就是画出了巴黎的风景。中文版和日文版后面都有一个附录,一一标出哪一页画出了那些巴黎有名的场景,像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卢森堡公园等等。 
        如果要是有人问我,《玛德琳》的什么地方吸引了我?我可能会说是那十二个小女孩。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她们排成两排,一人手拿一朵花走进玛德琳病房的那个画面。一样的个子,一样的帽子,一样的衣服,可如果细看,就会发现每一个人的发型都是不一样的,个性鲜明。十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偶数,日本就有研究者指出,这本图画书的魅力之一就藏 
    在十二这个数字上,因为十二既是一年的月数,又是时钟走一圈的小时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一个数字。当它缺少了一个,就会引起一种不安,而那就是这本图画书引人思考的地方了。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