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网上的小花(0世界插图大师英诺森提作品) 购买→ ←查看
有3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40123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铁丝网上的小花(0世界插图大师英诺森提作品)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意)克里斯托夫·格莱兹
(意)罗伯特·英诺森提
代维

明天出版社 2007年07月 出版

库存:1

原价:25.0 会员价:37.5
会员折扣:150%

开本:16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9~12岁 12~15岁 0~99岁 9~9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这是一本让人看过之后会战栗、连心都会哭泣的图画书。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德国小镇上,一个名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很偶然地在郊外的铁丝网里看到了一排瘦骨伶仃的人——那是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天真善良的女孩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去面包,可有一天却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整本书是一种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与这种可怕、绝望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两片刺眼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鲜红色的蝴蝶结。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而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故事的结尾凄美感人,女孩死了,她生前曾经站过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开出了与她那红色的蝴蝶结一样鲜红的番红花。 
    春天在歌唱。 
    那是一段残酷到连人心都会冻结的历史,但是故事中的小女孩罗斯·布兰奇却拒绝当一个旁观者,而以她纯真善良的心和不求回报的善行,融化了冰雪,带来了光明。 
    意大利伟大的插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以独步当代的透视技巧,细致描绘出犹太人在二次大战纳粹极权下的悲惨遭遇,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以绘本的形式来表现二战题材,填补了国内的图画书出版的空白。 
 
    “在所有的图书中,无论对什么读者来说,《铁丝网上的小花》都是我近年来见过的最动人的一本书。” 
                         简·雷舍·托马斯(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论坛报》) 
 
    “一本忘不掉的书。它不是幻想作品,也没有浪漫的感伤,其真实感触手可及,充满戏剧性的情节让人心动……它简直棒极了。” 
                           美国《号角书》杂志 
 
【画家简介】  
    罗伯特·英诺森提(Roberto Innocenti),1940年2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由于战后的经济危机,他13岁的时候就开始在一家钢铁铸造厂做工。他从未进入艺术学校学习,但他天赋的艺术细胞仍促使他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18岁时,英诺森提来到罗马的一家动工作室工作,开始从事插图绘画艺术,并为电影院和剧院绘制招贴画,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儿童读物插图画家。  
    英诺森提的代表作品有《铁丝网上的小花》、《木偶奇遇记》、《圣诞颂歌》、《胡桃夹子》和《大卫之星》等。他因此获得布拉迪斯拉发金苹果奖、2004年国际安徒生奖等多项国际大奖,2008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插图画家奖。  
    英诺森提现在和妻子以及女儿居住在佛罗伦萨。
 
红泥巴推荐级别: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198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著名图书奖 
1986年《号角书》杂志荣誉名册奖 
布拉迪斯拉法金苹果奖 
美国图书馆协会米尔德里德·巴彻尔德奖 
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少儿图画书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相关链接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用天使的翅膀触摸人类的罪恶 (陈恩黎 )
        “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可以想象当年的阿多诺写下这句话时内心处于怎样的一种痛苦和绝望。在以后的60多年里,阿多诺的言辞伴随着他的痛苦在这个世界不断地游走,但他的绝望被人们谨慎而顽强地抗拒着。少年时代曾被关押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就对阿多诺的名言做出这样的解读:“奥斯威辛之后只能写奥斯威辛的诗。” 
        阿多诺和凯尔泰斯都没有错,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人类那交互缠绕的历史和深不可测的罪恶。诗能否承载大屠杀之重?这是一个哈姆雷特似的问题,直到今天,它依旧在不断地拷问着整个世界。 
        在上述语境中,我们翻开了《铁丝网上的小花》,这是一本怀着十二分的勇气来承担罪恶之重的书,更重要的是,这同时又是一本试图借助图像和文字两种媒介来向懵懂的孩子讲述毁灭与重生的书。 
     
        我的名字叫罗斯·布兰奇。 
        我住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这里的街道都是窄窄的,还有一些老喷泉,房子都很高,房顶落满了鸽子。 
        有一天,来了第一辆卡车。很多男人离开了小镇。他们都穿着和士兵一样的服装。 
        冬天来临了。 
     
        伴随着小女孩朴素的叙述,一幅散发着写实风格的图画出现在文字的下方:满载士兵的卡车、欢呼的人群和古老的街道。当我们凝视着这些似曾相识的景象时,目光总会被那一抹抹鲜艳的红色所吸引,那是纳粹的旗帜和女孩的蝴蝶结。 
        这火焰一样的颜色是在把天堂照亮,还是在把地狱燃烧?   
        带着这样的迷思,让我们再次倾听这个叫罗斯·布兰奇的女孩的絮语。 
     
        我的名字叫罗斯·布兰奇。 
        我住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这里的街道都是窄窄的,还有一些老喷泉,房子都很高,房顶落满了鸽子。 
        有一天,来了第一辆卡车。很多男人离开了小镇。他们都穿着和士兵一样的服装。 
        冬天来临了。 
     
        罗斯·布兰奇,Rose Blanche,那是白色的玫瑰;小镇、喷泉、鸽子,那是和平的岁月;男人、离开、士兵,那是战争的信号。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迎接自然的冬天时,是否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度过人性的冬天? 
        毫无疑问,《铁丝网上的小花》运用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叙述方式。儿童的视角、简约的文字和具体的图像携起手来共同构筑了一个试图容纳历史阔大背景的叙事空间,在这空间里,女孩布兰奇在生活、在观看、在发现、在行动…… 
        她看到:装满士兵的卡车一辆接一辆地开过去;坦克在鹅卵石路面上击出了火花;她也看到:镇上的河水依旧蔚蓝,像天空的颜色;那些从家门口开过去的汽车很好玩,它们一直开往河那边。 
        河的那边是什么呢?女孩并不知道,我们也并不知道。既然那河水能映照出天空的蔚蓝,那么它的远方也一定美丽吧。 
        女孩错了,我们也错了。 
     
        有一天,一辆汽车停了下来,士兵们下车修理汽车的发动机。一个小男孩从汽车后部的车厢里跳了出来,企图逃走,但是镇长挡在了路中间。 
        他揪住小男孩的衣领,把他带回到汽车那儿。然后他冲士兵们笑了笑,没有说话。士兵们谢了他。 
        天空是灰色的。 
        士兵们爬进汽车里,砰砰地关上车门,汽车便开走了。 
        这一切都发生得非常快。 
        我想知道小男孩去了哪里,所以我一直盯着汽车看,直到它消失在拐角处。 
        街上人很多,孩子们在玩耍,到处都是自行车和农用拖拉机。那喧闹声就像每天学校放学的时候一样。但是我自顾自地走在人行道上,对一切都视而不见,而其他人也没看见我。 
     
        周围的世界依旧如此真实的在她身边呼吸着、喧嚣着,但她已经洞悉了它的虚假和伪装。因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就这样突然向女孩撕开了世界的帷幕那小小的一角,角落里转瞬即逝的男孩的身影成为她追踪进入帷幕的隐约的线索。 
        帷幕后面到底掩藏着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走了很长时间,走过了镇子的边缘,进入我从未到过的空旷的野外。天上的云是灰色的。每样东西都是冷冰冰的。我不时还会跑起来。 
        我随着车轮的痕迹进入树林,发现了一片开阔地。 
        突然,一道带刺的电网挡住了我的去路。电网里面是一些呆呆地站着的孩子。他们我一个都不认识。那个最小的孩子说他们饿。因为我带着一片面包,所以我就小心翼翼地从带刺的铁丝网间隙里把面包递给了他们。 
        他们都站在长长的木屋前。 
        太阳落山了。起风了。我感到很冷。 
     
        女孩的叙述依旧朴素,但她的眼睛所映照出的景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地狱:狰狞的铁丝网后面一张张惨白的、凹陷的脸庞,所有的人都穿着条纹的囚衣,胸前还别着一颗黄色的星星。 
        他们是谁?为什么像幽灵般被囚禁? 
        女孩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从历史著作和幸存的幽灵们的讲述中知道了女孩所不知道的一切。 
        他们是犹太人,一个被很多人认为应该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的种族。女孩所看到的一幕只是一个庞大、精确执行的屠杀行动中小小的一个环节和过程,所看到那些瘦骨伶仃的人们也只是110万永远无法复活的幽灵中的小数点。 
        柔弱的、总是戴着红蝴蝶结的女孩就这样在无意中目击了正在进行的罪恶,虽然她不知道那些复杂的原因与残酷的细节,但是她看到的景象已经足够成为她行动的理由:“那个最小的孩子说他们饿。因为我带着一片面包,所以我就小心翼翼地从带刺的铁丝网间隙里把面包递给了他们。”  
        一片面包拯救不了这些濒死的人们,但这片面包在穿过铁丝网的刹那带来了一缕天堂的霞光。当然,天真的女孩并不知道她已经成为那缕霞光的光源。 
        成为光源的女孩停止了叙述,另一个声音继续了那个冬天的故事: 
     
        苍白的冬季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罗斯·布兰奇的胃口让她的母亲感到吃惊。她带到学校里去的食物比她在家里吃的还多。她每天都带上尽可能多的面包和黄油,甚至还带一些从地下室里拿来的果酱和苹果。 
        罗斯·布兰奇越来越瘦了。在镇子上,只有镇长还是和原先一样胖。 
        人们都是你监视着我,我监视着你。 
        罗斯·布兰奇把食物藏在书包里,早早地从学校里溜出去。 
        现在她已经把去那儿的路熟记在心里了。木屋旁的孩子更多了,他们在铁丝网那边也变得越来越瘦了。 
     
        是谁在告诉我们?是谁在注视着女孩的冒险?又是谁守护了这样的秘密?我们无法知晓这些,但我们如此清晰地看到那缕霞光在不断地扩大,尽管它的四周愈加黑暗,铁丝网后面的人们愈加瘦弱,女孩日渐消瘦。 
        当积雪已经融化,街上一片泥泞的时候,那些汽车只在夜里才从这里经过,上面装满了疲惫不堪的士兵。这一次它们是开往另一个方向。这些汽车是从河的另一侧很远的地方开过来的,它们都不开车灯,从来也不停下来。 
        这是隐约的春的气息吗?可是为什么女孩的脸变得如此苍白?她头上的红蝴蝶结怎么不见了?还有那条美丽的红裙子呢?在一系列的担忧中,我们很快看到了故事的结局: 
     
        在树林的中间,那片开阔地的样子变了。那儿空空荡荡。罗斯·布兰奇把装满食物的书包丢在地下。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 
        树木之间有人影在移动。很难看清他们。士兵们到处看到的都是敌人。 
        有人开了一枪。 
        就在这时,镇子上来了另外一些士兵。他们的汽车和坦克也发出很响的噪音,而且也散发着和柴油一样的气味。但是他们的军服颜色却不一样,而且他们说的语言也和我们的不同。 
        罗斯·布兰奇的母亲一直在等着她的小女儿,等了很久。 
        蕃红花终于从地下冒出了芽。河水上涨了,溢出了河岸。树木都变绿了,鸟儿落满了枝头。 
        春天在歌唱。 
     
        女孩就这样悄然死去,历史的车轮依旧隆隆地行驶和碾压,但女孩带来的霞光依旧在静静地扩散,如同天使的翅膀触摸着人类的罪恶。听,那满山遍野的小花都在诉说着女孩的秘密。
  • 震撼灵魂的白玫瑰 (代维 )
        二战时期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多半都是一幅幅黑白的影像,这或许是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我们来说已经十分遥远,而人们对于遥远年代的回想似乎都是以黑白图像居多;也或许是由于我们所接触到的二战史料多是在人类发明彩色摄影术之前的黑白照片,即使是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反映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电影,在把镜头拉回40年代的时候也采用了黑白画面。但是当我翻开由意大利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创作的这本《铁丝网上的小花》时,出现在眼前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类似于超级写实画法的反映二战时期一个德国小镇的彩色画面,我的感觉更像是站在一扇打开的窗子前看着发生在窗外的真实故事——书中的彩色画面与我脑海中二战时期的影像迥然不同,它们清晰、真实,逼真得会让人时时产生可听、可感、触手可及的幻觉。在场景不断变换的画面中,读者在关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还不得不常常停下来仔细欣赏画家在每一幅画面中精心设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个人物的衣着、动作,甚至表情。 
        这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的发生在一个德国小镇上的故事。女孩名叫罗斯·布兰奇,她见证了二战时期她所居住的德国小镇上出现的一系列纷扰喧闹的事件——人们手持纳粹小旗向卡车上的德国士兵欢呼致意,一批批青年穿上军装被来到小镇上的卡车带走了,装甲车从他们学校教室窗子下一辆接一辆地向东开过去。她目睹了一个小男孩从一辆装满男男女女的囚车上跳下逃走,一名纳粹士兵端着冲锋枪在后面追逐。小男孩被迎面而来的镇长拦住了去路,乖乖地举起双手,被押回到囚车上。囚车载着那些人远去了。罗斯·布兰奇不知道那辆囚车会开往何处,好奇心促使她向囚车开走的方向追去。她沿着囚车的车辙印来到了小镇外的树林中。在一片空地上,一道带电的铁丝网挡住了她的去路。铁丝网后面站着一群瘦弱不堪的人,他们穿着条形图案的囚服,左胸上都戴了一个黄色的六角星(纳粹分子强迫犹太人佩戴的标志)。他们之中还有很多儿童。罗斯·布兰奇得知那些孩子十分饥饿后,便把自己随身带的面包片从铁丝网的缝隙中递给他们。此后,她经常带着食物来到这儿,把吃的东西送给铁丝网里面的孩子们。直到有一天,大雾弥漫,空地上的情景突然变了:铁丝网被拆除了,里边的木板房也不见了,不远处晃动着德国士兵模模糊糊的身影。突然,一声枪响…… 
        作为纯真、善良、同情心和人类良知象征的故事主人公在纳粹灭亡的前夜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这种悲剧式的故事结尾给读者以深深的心灵震撼,促使我们久久地回味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那场人间灾难。 
        我们注意到,画家在每一幅画面中都刻意设置了一些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元素,向儿童读者解读画面中隐含的这些象征符号和某些细节,有助于小读者全面理解故事的内涵和画家的绘画语言。例如在正文第一幅画面中,一些德国士兵在登上一辆卡车,镇长站在一个高台上,一个德国士兵和一个军官分列镇长两边,他们面前垂下一面很大的纳粹党旗。下面是一些向卡车上的德国兵挥手致意的男女老少,他们一些人手里也拿着纳粹小旗。面包店二楼上的窗口里还有些居民也探头向纳粹兵挥手致意,有的手持纳粹旗帜,一个居民的窗口前还垂下一面挺大的纳粹旗。甚至我们的小主人公手里也拿着一面纳粹旗。从这个画面来看,当时整个小镇、整个德国都被纳粹所裹胁,成了纳粹党的狂热支持者。这幅画面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包括故事小主人公在内,有两个小女孩的头上都扎着鲜红色的蝴蝶结。鲜红的蝴蝶结与红色的纳粹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它们的寓意却截然相反。纳粹的红色旗帜是我们公认的一种邪恶的象征,而女孩头上的蝴蝶结则是纯洁、天真和人的善良本性的代表。头扎红色蝴蝶结的罗斯·布兰奇几乎出现在故事结束前的每一幅画面中,直到她最后一次出门去给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送食物。在这幅画面中,罗斯头上的红色蝴蝶结突然不见了,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这也暗示着纯洁善良的小主人公将被扼杀的命运。在故事正文的最后一幅画面中,漫山遍野万木葱茏,鲜红色的花蕾在其它颜色花朵的映衬下缀满整个山坡。这是人性未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象征,也是善良纯真的美德重回人间、生机勃勃的象征。在故事的其他一些画面中,我们还能看到涂在墙上的德文标语口号,什么“元首万岁”、“德意志必胜”、“胜利属于我们”等等,暗示纳粹的恐怖宣传笼罩了德国的各个角落,更加衬托了小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承受的巨大风险。 
        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这本图画书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血腥杀戮的场景,但是它却用间接的手法清晰地传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它以平实、简洁的叙述语言和精美逼真的彩色画面深深吸引了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在看似平淡的故事情节中去了解和体味纳粹的邪恶以及犹太民族在二战中经受的苦难。更为重要的是,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书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主动地在那种恐怖狂热的氛围中,甘冒风险为那些被囚禁的犹太儿童送去食物?她的冒险动机是什么?我想,作者要传达给小读者们最重要的信息还是做人的基本良知。如果小读者们能够反复阅读这本书,他们会从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内涵,他们会逐渐发觉善良、同情、爱心、勇敢等品德是多么的美好,在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应该是人性中固有的美德。当小读者多次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故事主人公所作所为的意义,能够明白故事主人公为什么会那样做的时候,他们便会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对人类美德更加正面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分子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书,更是一本涉及儿童美德教育和美好心灵培养的书。运用二战和纳粹对犹太民族进行大屠杀的素材对低龄儿童进行美德教育是西方文化教育界十分重视的一种方式。反观亚洲,二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对南京军民的大屠杀历历在目,铁证如山,而现在日本右翼分子却百般抵赖,想方设法试图抹去人们的这段悲惨记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的作家和画家尤其应该拿起手中的笔,以这种图画书的方式,让我们的低龄儿童也能从小了解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强意识,让他们认知善良、同情和爱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基本道德准则。 
        罗斯·布兰奇(Rose Blanche)在法语中的意思是“白色的玫瑰”。白色的玫瑰象征着纯洁无瑕和本真,象征着高贵的品性和美丽的人生。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有关战争和大屠杀的故事,它还让读者知道纯真、善良、爱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美德。 


会员书评
  • 读《铁丝网上的小花》 (星梅晓语(来自蓝袋鼠) ·2007年09月 )
      今天给八年级的孩子讲新到的图画书《铁丝网上的小花》,一本关于二战题材的图画书。 
      绘画者意大利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几乎以一种超级写实的画法向我们述说着一个令人悲痛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德国小镇上有一位名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很偶然地在郊外的铁丝网里看到了一排瘦骨伶仃的人——那是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天真善良的女孩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去面包,可是却在黎明的前夜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 
      很显然,这本书来的正是时候。孩子们呢,刚刚结束一个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的学习,我呢,刚刚看完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辛德勒名单》,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打开这样一本书,我们很容易进入故事描述的那个情境。只是,由于我的准备不够充裕(太急于想把这本书带给孩子们看了),所以,没有好好研究这本书,没有好好构思课堂的问题设计,没有做好很隆重的准备投影配乐,我们只是很随意的很朴素地读了过去。不要怀疑这种日常的阅读方式,不要轻易指责这样简洁的共读行为,你看,就在我带着他们阅读的过程中,这些平时嬉笑的脸上出现了难得的肃穆,每一双眼睛都是这样的专注,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沉重,他们也会细心地观察着,洞察画面的每一块色彩,每一个细节;他们也会凝神地聆听着,留心每一处文字的起伏转换。画面灰冷的色调,孩子鲜红的蝴蝶结,纳粹刺目的旗帜,都会引起孩子的关注和讨论;在我的提醒下,那些精炼的文字里描写的天气,流露着怎样的情绪,人称的突然变化,意味着怎样的变化,都能引起孩子们深沉的思考。 
      故事读完了,教室里是这样的沉静,就是最顽劣的几个男生,这时也俯首不语。战争的残酷与沉重,小女孩的天真与善良,此时正渐渐弥漫在每一位孩子的心里吧。 
      我已改以往的滔滔不绝,只是要求孩子们:“从现在起,让我们沉默三分钟”。为不幸的小女孩,为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 
      这绝对是一本需要一看再看的书,很多弥足珍贵的细节,很多耐人寻味的思想,我们还来不及挖掘,还要带着孩子们去细细品读。只是,现在,书已不在我手上,它在我带回办公室后已经在老师们中间传阅,这些老师也有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这个故事,会进入更多人的视线,闯进更多人的心里。
    书评人打分: ★★★★★

内容摘引

★以下资料由明天出版社提供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摘。

[图画赏析]

一 堂 美 术 欣 赏 课

——从美育角度谈《铁丝网上的小花》

苏清华/文

    《铁丝网上的小花》是意大利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创作的绘本,封面设计把书名和出版社放在最顶头和最底部,连著作者都未标署,占据封面的是一幅有着窗户、女孩和伤兵的画。作者选择非常写实的技法来表现画面,就连小镇的墙砖和屋瓦、牵牛花那卷曲的细茎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效果!画面的写实会让孩子有一种看照片的感觉,难怪孩子们在看到集中营那一个大跨页的画面时,会马上安静下来,脸上显出紧张又同情的表情!这本书的图画的确值得一番细读!

    首先,书中图画的角度与构图都很特别!通览全书,大部分画面都采用斜俯视的角度表现,这种角度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天空的角度!对于故事来说,正好可以表达那种战争笼罩小镇的气氛!而对于作为读者的孩子来说,或许有过从平房顶上俯视院内、或者在几层楼的窗户窥视楼下、甚至躲在高高的树上偷瞧树下等等经历,这是一个观察者发现秘密的角度。从一辆军车开进热闹的镇子开始,一页页翻过,孩子观察到谁的秘密?原来是纳粹的秘密!他们竟然把那么多无辜的孩子关在铁丝网里!他们竟然把善良的罗丝……这故事好像是一个孩子偷偷躲在小镇的房顶看到的,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俯视发生的一幕幕场景,让你不由得为眼前所见而揪心、感动……

    罗伯特·英诺森提真是一个心思缜密的画家,构图的安排颇具匠心,书中有几个画面,把物体画出了画框,这种绘画中的构图方法称做“进格”或者“出格”,很容易引起视觉注意!比如第一页画面的左下角,一辆军车头冲进画面,预示战争闯入小镇人们的生活! 非常幽默的是在表现军队溃败的那一页,画家把败军坦克车的炮筒画的伸出了画面,读者看到那些败军不但滚出了画面,也预示滚出了小镇人们的生活!此页画面还把小镇居民的房顶画的向上“出格”,似乎是小镇人们的生活终于可重见天日!画家在书中好几次把屋顶画出格,我想除了追求构图的美感,也寓意人们想要挣脱战争束缚的心理吧!

(图一)构图中的“进格” (图二)构图中的“出格”

    其次,本书图画安排了不同的对比,色彩应用也很巧妙!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成功应用对比的书!画家安排的种种对比,对看画的孩子来说,可以充分锻炼他们在图画中的观察能力!比如红袖章对比红色蝴蝶结、镇长那肥胖臃肿的身子对比罗丝·布兰奇纤巧美丽的身姿;安静温暖的民房对比横冲直撞的军车、素朴衣着的人们对比全副武装的军人;在罗丝最后去送食物的那一页,是虚景中开枪的军人对比实景中伤感的罗丝……难道就没有无对比的画面吗?罗丝从河边走过,水中还游着悠闲鸭子的那一页,如果没有战争,罗丝的生活就是这样自然美好!单看这个画面,似乎没有对比;集中营铁丝网内被囚的孩子们那凄惨的一页,单看这个画面,似乎也没有对比。可是这两页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啊!

    另外,有趣的是:战败前所有出现炮筒的画面,几乎都会出现烟囱!一动一静,难道烟囱和炮筒,也像红色蝴蝶结和红袖章一样在对抗吗?第三个画面,你看到了吗?竟然有一个头戴礼帽、身穿燕尾服的绅士站在房顶上,他在干什么?难道在战事如此紧张、军车当街呼啸的时候,一个绅士,竟然在捅烟囱?不要大惊小怪!战争虽然来了,但是生活还得继续!炊烟还得燃起,这是人民对战争最自然的对抗!是生活对战争的无言对抗!你是否看到,在最后,战争过去,苏军来了,军队一地伤员,民房一片破败!坦克驮着战后的士兵开过小镇,此时,你看到了吗,有一个背枪的士兵站在破败的屋顶上,他在干什么?难道也在捅烟囱?有什么不可以?此时还有什么可对比的?战争对于任何小镇的人民和任何国家的军队来说,都是惨重的伤害!硝烟散去,战争过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就是让房屋重新建立、让炊烟缓缓升起吗?

(图三)捅烟囱的绅士 (图四)捅烟囱的士兵

    有些评论说此书“整本书是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我认为画家在书中对色彩做了两方面的安排:对比色的安排和同类色的对比!

    先说说对比色的安排吧,书中虽然大部分是灰色调,但灰色调也有冷暖之分啊!作者在画面上大多采用冷色与暖色的对比,罗丝·布兰奇走出小镇前的所有画面,如果我们试着把画面中的军车和军人去掉,那可以说每一页都是一个温暖小镇的风景画!作者极尽功夫花费大量的灰暖红色一块块一片片刻画小镇房屋的那些墙砖和屋瓦,还有那些整齐细密的暖褐色栅栏,就是要营造一个温暖的具有生活情调的小镇!这样的小镇,居民本应是安居乐业的,然而战争就在此时毫不留情地冲进了人们的生活!所有的军车和军人都是灰冷蓝色调,和小镇的暖色是那么对立。就是这些军车、军器、军人的冷色调,让小镇顿时失去了温暖的感觉,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这是画家应用不同色调的对比给画面营造出了沉闷阴郁的感觉!罗丝走出小镇之后,色彩开始越来越冷,到集中营的那一页,就是“冷色调的高潮”,那些孩子在冷冷的环境中,惨白着骷髅一样的脸直面看画的人,让你的心开始发抖!之后画面慢慢加入暖色,到苏军开来的那一页,连军车和军服都是暖灰绿色了!

(图五)去掉军车和军人的小镇 (图六)去掉军车和军人的小镇
(图七)去掉军车和军人的小镇

    再说说同类色的对比吧!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同类色不同的感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同样纯度的红色,感受到恐怖、害怕联想到血、屠杀;感受到喜庆、温暖、美好联想到节日、火苗、玫瑰……本书画家在画面中巧妙地运用了红袖章和红色蝴蝶结的对比,就是一个小小孩儿也能感觉到那红袖章是不好的感觉,而那蝴蝶结却是美好的感觉!还有,只在第一页出现了很多纳粹旗帜,此后在书中再也没有出现,而在最后一页出现了漫山遍野的番红花,这是作者安排的又一次同类色的对比,是首与尾的对比,是战争的开始和结束的对比,是善与恶的对抗!

    我曾听到有家长说“这本书灰灰的,孩子怎么会喜欢呢?”我不禁想说,我们不要只让孩子看那些色彩鲜艳图面甜美故事温情的书,在孩子的成长中应该有另外一种触动心灵的故事!培养儿童的“色彩感觉”,并不是仅仅让儿童认识色彩纯度很高的颜色,而是要培养儿童对灰色调的敏感程度和色彩调和感觉,这本书灰色调的画面在锻炼孩子的“色彩感觉”和“色彩心理感应”方面正是非常好的典范!书的每一页都是极好的绘画作品,画中许多细节、对比和巧妙的构图安排,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也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中上了一堂良好的美术欣赏课!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