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做的事(0海豚绘本花园) 购买→ ←查看
有3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24489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最想做的事(0海豚绘本花园)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美)玛莉·布雷比
(美)克里斯·K·索恩皮
梅子涵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年06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26.0 会员价:20.8
会员折扣:80%

开本:16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9~12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内容简介】 
 
    以美国黑人教育家布克·华盛顿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布克·华盛顿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教育家,童年时家境贫困,生活在成天为糊口而付出劳动力的文盲中间,他紧紧握住梦想,不但自己渴望读书,还想帮助别人学习。这种对阅读的追求使他又紧紧把握住机会向一位识字的先生请教,终于开启了灿烂人生的大门。本书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没有知识的昏暗及满怀希望的明亮,也从小孩子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贫困和疲累──只要有盼望,所有的痛苦都是可以忍受的、值得的…… 
 
  本书文字作者是非裔的玛莉·布雷比(Marie Bradby),图画作者则为韩裔的克里斯·K·索恩皮。(两人与书中主角同属"有色人种",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的确,从布克·华盛顿,到马丁·路德·金,再到今日的奥巴马,这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为黑人开疆辟土争取权益的佼佼者,都拥有相当程度的学识,不都证明了“Knowledge is power”、“Leader is reader”!而对照过去弱势者在困难重重下对阅读的渴求,今日的我们享有义务教育并坐拥书城,又是何其幸运。 
 
【背景简介】 
 
  黑人教育家布克·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 1856─1915)在1895年于乔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发表了《亚特兰大种族和解声明》(Atlanta Compromise)的演说、1901年出版自传《Up From Slavery》(中文本译为:《没有时间怨恨》,该书深具影响力,至今仍常在一些所谓世纪百大书单上名列前茅。)  
 
  布克·华盛顿跟奥巴马一样是黑白混血儿,他的父亲是庄园主人(白人),母亲则是黑奴,他出生于维吉尼亚州,从小就跟着母亲,因而他也是一名小黑奴。9岁时随母亲迁往西弗吉尼亚州与黑人继父同住,并在盐场从事粗重工作,当时南北战争已结束,黑奴获得解放,但绝大多数的黑人仍属文盲,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求知若渴的布克·华盛顿,却凭着毅力而得以学习阅读及写字,后来进入学院及大学获致学位,并极力为黑人发声争取人权,成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黑人。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作者或译者自评
  • 我们都提着这盏灯(译后记) (梅子涵 )
        这是一个穷人孩子的心愿。是一个想认字,想学会阅读的故事。这样的心愿也许是很多很多的人都有,可是因为它现在是一个穷孩子的,所以就容易显得耀眼,分外打动情感。又因为它被放进了文学的故事,被绘画地表达了,所以就越加有了诗意的触动,还萦绕起了哲学。 
        这是一个站在雪白的盐堆前的孩子。 
        你看他那么站着。 
        他只要把桶装满就可以。 
        每天装啊装啊。 
        吃饭,睡觉,明天继续装满。 
        他的一生的每一天也就照旧度过。他的父亲就是这样在度过。他的哥哥好像也只得这样度过。 
        可是这个站在盐堆前的孩子心里是在想着的。想着盐以外,想着每天的活儿和装满以外,想着饥饿的感觉和一日三餐以外,想着父辈的父辈们的……习以为常以外,所以他就想出愿望来了。 
        书里的每天的行走,那一盏亮的灯,是这个孩子提在手里的。 
        他提着,走在路上,走往盐场,走往生活。 
        这一盏灯,因为是一个故事里的孩子提着的,一本文学的书里的有心愿的孩子提着,所以这一盏灯就有了意味,有了意思,成为象征,是的,这一盏灯,正是这个孩子的那个愿望。 
        那个站在车上的朗读报纸的人,他的身边也有灯。灯也就是知识、文字、书。 
        灯在这个故事里是从头到尾的。从头到尾地闪着亮光和照耀,从头到尾地把心里的表情映出,把脸上的表情照亮。它属于里面,它也拎在外面。我们看得清它在外面,也要看得清它在里面。在一个这样的文学故事里,总是能看见一盏明亮的灯点着,我们就应当知道,那个人,那个孩子的心里也有灯。 
        一盏灯,是可以读出很多的意思的。有诗的意思,还有哲学的意思。它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故事里的,它属于所有人。它也许不像这个黑人的孩子是那么的迫切,日日念叨,但是它应该成为所有人的生命的念叨和梦景。它至少在梦里亮起过的。这个孩子的妈妈应该就是亮起过的。要不然,替别人洗衣服的,不认识字的女人,怎么会取出了一本书,用最庄重的姿势和表情交给儿子?这是哪儿来的一本书呢?洗衣服的时候捡到的吗?她根本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但是她藏起来了。因为她有过梦景。有过梦境。她最庄重的姿势和表情的手上,端着的是一个梦。她递给的是梦。一个穷人的家里,也是会递交这样的梦的。旁边的父兄们,他们的眼睛和笑容,也都为这梦而绽放。一个穷人的家里的晚上,餐桌前,屋子里,因为一本书的端起,递给,因为一个这样的梦,就如此地温暖、飞扬、灿烂了。如此地诗意、柔和、幸福无限了——它们都在书里的图中。图画书的图里,总有那么多文字间不叙述的意思、心情、远处的伸展、高度的到达。看着图,不要很快翻过去,读图画书,要有读图画书的样子,要有合适的姿势和速度,要有在图里的地上、空中踱步和飞翔的热情,那么文字没有叙述,图里却有的很多和丰富,就可能出现,就可以是你的了。书里有些什么,图里有些什么,都不是它一定有的,而是应随了阅读诞生的。图的意义和文字故事的意义一样,活跃在阅读里,也死在阅读里。一本非常好的书死了,是阅读的哀伤,是阅读的人的悲。一本很糟糕的书,一个那么平庸的写作人,却分外红艳艳,那也是哀伤,也是悲。 
        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 
        我们要像这个叫Booker的孩子一样,把阅读当成那么大的一个心愿,那么有份量的一种请求,那么烂漫的心满意足,你看看Booker看着那位棕色先生在地上写出字来的时候的神情荡漾!你看看最后的那一页里的烂漫和盛开! 
        有Booker 这样的眼睛,那么一本书里、一幅图里的应有尽有,几乎就都可以看见了,味道就都能留在心里。 
        人的有些心愿是伟大的。有些机会是珍贵的。要握住。握得非常紧。于是也就握住了尊严。握住了在这个世界里你应该有的座位。握住了至高无上的优良的生命感觉。握住了很多年很多年的像像样样的日子。 
        记住 
        握住! 
        还有 
        书 
        阅读 
        灯光。 
        记住 
        这个孩子 
        这个简简单单 
        可是却诗意缤纷的故事。 
        最好 
        也记住我写下的这些文字。 
        那个孩子的荡漾和笑脸 
        也是我的。 


会员书评
  • 慎重地读一本书 (瘦弱的哥哥 ·2009年11月 )
        我们知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许多成年人都无法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安静或慎重地阅读一本书。人们的心早已被大千世界的浮华撩拨得浮躁不安。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苛求天性活泼的孩子们整日坐在书桌前呢? 
     
        其实,并非孩子们不爱读书。更多的时候,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曾读到一本喜欢的书。或者,他们不曾发现过读书的乐趣! 
     
        儿童图书出版者要做的,正是寻找或创造孩子们喜欢的图书。或者帮助他们找到阅读的乐趣。 
     
        首先我们可以确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梦想的!它们或高远,或简单。不过,那才是孩子的本性所至。 
     
        有哪个孩子会把“学会阅读”作为自己的梦想呢? 
     
        在《最想做的事》这册绘本中,一个叫Booker的孩子,却把“学会阅读”这个简单而纯净的愿望渲染得熠熠生光。 
     
        这个故事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卜克·华盛顿的真实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他孩童时期“渴望阅读”并为之努力不懈的感人故事。卜克·华盛顿从渴望阅读,到学习阅读、热爱阅读和享受阅读,再到最终因为阅读而成就人生的传奇故事,无疑是孩子们成长励志的优秀典范。 
     
     
        当孩子们明白有一个和他们年纪相当的孩子,因为没有条件阅读,而把“阅读”作为自己最大的梦想时,我们想象不出他们内心的感受,或许是同情和伤心,或许是若有所思,甚至,可能他们已在内心深处暗下决心。 
     
        这时,孩子们就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他们或者会从此爱上阅读,或者从此会拥有其他什么爱好或梦想。但是,无论如何,孩子们会抱着帮助Booker小朋友完成心愿的态度,慎重而努力地读完这本书! 
     
        也许,很多孩子会因这个故事而爱上阅读;也许,很多孩子会因这本图画书而有所启发;也许,很多孩子会因此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也许,更多的孩子会因此而学会坚强…… 
     
        那么,这原本就是《最想做的事》准备带给孩子们的礼物! 
     
       “最想做的事”一语道破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曾有过最想做的事。从故事内容来看,以真人实事为背景的图画书可谓屈指可数,而《最想做的事》刚好就是其中之一。以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其感染力无疑比虚构情节更胜一筹。而让人欣喜的是,这册绘本在真实情节的完美展示之后,又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阴冷而浓郁的图画色调在图画书并不多见。相对于大多数图画书的画风,《最想做的事》整册绘本画面风格写实,色调浓郁,明暗对比鲜明,给读者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为了冲淡画面给孩子们带来的阴冷之感,绘者巧妙地将一盏油灯入画,使整个画面显出温暖,也使得那一抹光亮成为永恒的希望和梦想。 

    书评人打分: ★★★★★
  • 让我们永远提着这盏灯 (贺剑锋 ·2009年11月 )
        如果我们问一下现在八九岁大的孩子,问问他们最想做的事,恐怕他们的回答会是:“看电视”,“吃麦当劳”,“玩网络游戏”等等。当然也有孩子会回答“学习”。但那一定是少数。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很好的教育,可我们却失去了对知识的那种渴望、那份追求,也逐渐失去对知识的敬畏。读书识字不再被我们看成最美好的事物,相反,有时还会有些讨厌。知识已经平民化了、大众化了。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本书里讲述的则是另外一种生存环境下的故事。  
      一个贫穷的孩子,他九岁了。本该是上学的年纪。他每天必须跟随父亲和哥哥到盐场劳动。干的是繁重的体力活,将原盐装进大木桶里运往远方。孩子这时最缺少的应该是食物。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肚子饿得咕噜叫,多么希望饱餐一顿阿!  
      但这不是孩子最想做的事。  
      他最想做的事是“学会阅读”。因为他认为“那些书里一定藏着秘密”。那可是一件天大的事。在那个时候,往往全家人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才能供得起一个孩子读书。何况他是一个备受歧视的“小黑奴”。  
      孩子每天早出晚归,他手上提着的马灯成为他的照明工具,让他能够走过那些崎岖的道路。但这盏灯更多地是一种比喻,它是孩子的愿望,也是孩子的未来。孩子希望过一种和父亲、哥哥不一样的生活。他需要的是另外一盏灯——知识的明灯,因为它可以照亮人的心灵,让人类走出黑暗。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很多动物也有很好的记忆,它们据以迁徙洄游,选择食物,躲避天敌。但动物的记忆仅限于存在个体脑内,所以它们只能记忆昨天的事情、去年的事情,如果活得够长的话,也许十年前的事情。个体的记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终结了。而只有人类能够将个体的记忆保存下来,传播出去,因为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系统,它独立于个体之外而存在。所以人类能够知道几千年前发生的事情。  
      独立于个体之外的语言文字是需要学习的,最早的语言文字也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我们来读一读过去那些渴望求学的故事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本书是以美国黑人教育家卜克·华盛顿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卜克·华盛顿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教育家,童年时家境贫困。他紧紧握住梦想,不但自己渴望读书,还想帮助别人学习。这种对阅读的追求使他又紧紧把握住机会向一位识字的先生请教,终于开启了灿烂人生的大门。本书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没有知识的昏暗及满怀希望的明亮。  
      这是一本从文字到绘画都非常美的绘本读物。书中描绘劳动、生存的画面墨色浓黑而凝重,反映当时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而反映孩子的渴望、书本、文字时,画面则透露出一丝明亮的色彩,像熹微的晨光。毕竟,对于“我”而言,一切都只是开始,以后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本书译者梅子涵为该书写了一篇非常优美的译后感言《我们都提着这盏灯》:“人的有些心愿是伟大的。有些机会是珍贵的。要握住。握得非常紧。” 

    书评人打分: ★★★★★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