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一刷】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居里夫人教孩子们学物理 购买→ ←查看
有2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26727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一版一刷】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居里夫人教孩子们学物理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法)伊莎贝尔·夏瓦娜
强亚平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7年01月 出版

库存:> 9

原价:18.0 会员价:36.0
会员折扣:200%

开本:32 装帧:平装

关注年龄: 9~12岁 12~15岁 家长/老师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最初遇到这本书时,我还以为是居里夫人专门为少年儿童编写的科普读物呢(后来的读者请不必有这样的误解),翻开来仔细读一读,才知道原来是一本再朴实不过的小书。 
    这里我简单解释一下。近年来,在中国的多种基础教育形式中也出现了Homeschool(家庭学校)——由父母教孩子在家自主学习。选择这种形式的家庭一般是高知家庭,并往往形成合作小组,几家人一起分享教育资源,时不时相互交换着为别家的孩子授课。显然,为孩子选择这样的教育形式是存在相当大的风险的,但是它也反映了许多人对现行主流教育形式的强烈不信任,于是极少数人着手进行着这种积极的尝试。 
    这本《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居里夫人教孩子们学物理》正是一百年前某种类似的教育尝试的片断忠实记录。一群法国知识分子对于当时法国的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的现状感到不满,他们希望做点儿什么,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开始尝试。于是由居里夫人发起并积极推动,那群著名的自然与人文学者为那一群孩子建立了持续两年的“合作班”,居里夫人亲自担任这个班最基础的物理课。 
    那么,这位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顶级科学家是如何为一群孩子讲述物理课的呢?我们很可能对此充满了遐想,感觉科学家那似乎具有魔力的光环会顷刻间点亮整间教室、点亮所有孩子的心。可是从这本小书的记录来看,居里夫人的物理课竟然是平淡无奇的,表面上看与今天任何一位优秀的物理教师所做的一切毫无区别。可是真是如此吗?我想,就让有心的读者自己去判断吧。 
    本来,一百年后的我们是无法知道当时居里夫人上课的情状的。多亏在这个“合作班”里有一位特别用心的女孩,她认真地、详细地做了课堂笔记。而十分幸运的是,这份课堂笔记居然保留了许多年,直到后来被人发现并出版,最后被翻译引进到中国来——就是眼前的这本小书。 
    所以我说这实在是一本再朴实不过的小书,因为它只是一位十三、四岁的法国女孩做的物理课笔记,那位名叫伊莎贝尔·夏瓦娜的女孩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化学工程师,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 
    然而读着这本再朴实不过的小书,我仍然非常感动,最感动的是居里夫人的那份朴实,和她对孩子们的那份耐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阿甲)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居里夫人教学活动的书,一本记录着在一个世纪以前,一位科学巨人所进行的科学教育实践的书。 本书用具体的、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巨匠是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的。围绕着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通过提问,启发儿童自己实际动手进行探究。那些看来十分不易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概念,学生在愉快的、充满好奇的主动探究中,完成了“做中学”的过程。没有从背诵枯燥的定义出发,但是处处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定量研究、严格的实验步骤以及集中对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之间联系的反复强调。在愉快的“做中学”过程中,不是忽略了知识,而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重要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掌握“一”,以便能“举一反三”。这些,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科学教育改革都会有重要的启示。同学们也会从阅读这本书中受益,了解到科学是那么的有趣,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 
 
【目录】 
中文版序   
序  现代教学法   
前言   
引言 合作教学   
1 区别空气与真空   
2 发现肩负的空气   
3 水是如何到达水龙头的   
4 学习称重   
5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6 测量不规则形状体的密度   
7 再现阿基米德原理   
8 怎样使船浮起   
9 让鸡蛋浮起来   
10 制作气压计   
后记   
中文版后记 
 
 
                         现代教学法  
                         ——伊夫·凯雷(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安延 译) 
 
    本书展现了玛丽·居里·斯可罗多夫斯卡鲜为人知的一面。 
    没有人比她对科研工作更加投入,她是科研阵地前沿的斗士,是未知领域的探索者,但她有时会把前沿工作暂放一边,而去面向儿童教授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带动他们自己进行探索。这并非顶级的科学家在屈尊传授,她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这些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年轻人:不再是纵向的科学教学,即从一个的大脑向另一个大脑传递知识;而是横向的科学教学,即儿童在长者的带领下亲自踏足知识的沃土。 
    这种教学变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通过行为和实验来实现。玛丽·居里是位行家,她一边在实验室进行最顶端的实验,一边充分发挥想象力,让科学更加接近儿童,接近日常生活。这是两件同样意义深远的事。 
    奇迹就是这样实现的。玛丽·居里一手执U形管在面向小听众讲课。她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你怎么知道……?水银起了什么变化?如何……?为什么……?产生了什么反应?你认为……?这是任何人,特别是孩子们每天都能提出的问题。玛丽·居里这样提问着,她让孩子们尝试着回答,在观察、实验和思考中实现启蒙教学法。孩子们自己制作气压表,操作水泵,摆弄麦秆和猪的膀胱,调试白炽灯,不知不觉地学习到自然的法则。他们在令人愉悦的实践中学习,没有刻意的目的,但充满乐趣,他们的智力和想象力也充分得到调动。 
    积极参与“动手做”项目的人们肯定会产生共鸣,从中得到启发。应该承认,简单的问题积累起来就成为所有科学的出发点;儿童亲自实践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辩证法存在于实践与思考、动手与动脑、现实与想象之中,辩证法也奠定了所有研究的基础,不管是科学、历史还是社会学研究。儿童亲身参与,充满兴趣又是如此自然地实践着辩证法的思想。由玛丽·居里(Marie Curie),保罗·朗日万(Paul Langevin)和让·佩兰(Jean Perrin)所代表的最高层次科研世界与小学教育建立了联系。这也是小学校与科学院合作试图通过“动手做”计划实现的目标。 
    的确,玛丽·居里的科学课体现了欧洲重视儿童对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开放视野的悠久传统,过去的植物园、珍品陈列馆和其他启发智力的场所都会促使儿童去观察、调查和发现。当然,这些幼小的学童从很早就被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动手实践,而后却成为工艺大师或艺术家。当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有幸培养出像阿达马、居里、朗日万、佩兰或夏瓦娜这样的学生。但这些记录散发出令人惊讶的清新气息,好像他们是第一批接受这种教育风格的儿童;好像他们充满快乐的学习重现了人类探索的最初阶段;好像极富个性的他们代表了世界上所有孩子不知疲倦的提问。根据诺瓦利斯的观点,只有通过自己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发现。 
 
 
                                 前言  
    由玛丽·居里发起,一群朋友在两年前(1907-1908)对他们的十几年的孩子进行了一种特别的教育尝试。这些父母借助少量的课本,分别承担了主要的教学课程。他们采用了全新的方式,让孩子自己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这所后被称为“合作班”的“学校”给老师和学生都留下来了幸福的回忆,至今仍由父母传述给孩子。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ene Joliot-Curie)在讨论普通科学教育时常常提起这种方法,或强调“合作”在唤醒科学功能方面的作用。夏娃·拉布伊斯-居里(Eve Labouisse-Curie)在1937年写她母亲的传记时将“合作班”描述得活灵活现。 
    本书再现了伊莎贝尔·夏瓦娜(Isabelle Chavannes)对玛丽·居里所教的一部分物理课做的笔记。这些笔记被我们中的一人找到,后来在勃艮第大学复印了几份并开始为他人所知。得到众人的启发和鼓励,本书终于面市,并用夏娃·居里(Eve Curie)写的《居里夫人》(Madame Curie)一书中有关“合作教学”的章节作为引言。 
    伊莎贝尔·夏瓦娜生于1894年,比其他一起学习物理的孩子年长些。玛丽·居里很欣赏她对科学表现出的兴趣,挤出时间教她和自己的长女伊雷娜一些教学课。玛丽·居里很关心她以后的发展,常与她交换信件或在过年时给予祝福。伊莎贝尔·夏瓦娜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吉纳·库赫勒曼(Ugine Kuhlman)工作,她是一名化学工程师。在当时,一个女工程师是很鲜见的。 
                            (埃莱娜·朗日万-约里奥 & 雷米·朗日万) 
 
 
                              合作教学 
    在玛丽·居里的推动下,一种合作教学计划诞生了。这就是那些伟大的才子将子女集中起来施行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 
    一个出色的教师每天给十几个孩子上课,这是一种划时代的、以激发热情和寓乐其中的方式。一天早上,他们涌入索邦大学(编者注:即巴黎大学)的实验室,让·佩兰给他们讲化学课。第二天,这支队伍又转战丰特尼·欧罗兹,那里有保罗·朗日万先生的数学课;佩兰和夏瓦娜女士、玛戈鲁雕塑家、穆东教授分别讲文学、历史、现代语言、自然科学、模型和绘画课。最后,借用物理学校的一个地方,玛丽·居里用星期四的下午讲最基础的物理课。 
    玛丽的学生,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学者,对那些引人入胜的课程,对玛丽的平易近人及和蔼可亲保留着美好的印象。正因为有了玛丽,教材中抽象的、令人烦恼的内容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浸了墨水的滚珠任其在一块倾斜的木板上下滑,形成一条下落的轨迹,它证明了落体定律;一个摆锤在烟熏过的纸上有规律地摆动;一个学生自己制作的带刻度的温度计可与市场上的温度计媲美,这些使孩子们获得了莫大的荣耀。 
    玛丽向孩子们传授了她对科学热爱和付出的努力,她也教他们学习方法。玛丽精于心算,她坚持让她的学生们练习,她强调“必须达到从不出错的地步”,“秘密就是不要急于求成”。一个学生在做电池时搞得乱七八糟,玛丽气红了脸,说:“别对我说你事后会清理干净,在安装或实验时就不应把桌子弄脏。” 
    通过这种小小的善意批评,将来诺贝尔奖的桂冠说不定就会戴在这些雄心勃勃的孩童头上。 
    “怎样才能使这个容器里的液体保持热度?”有一天她问大家。马上,弗朗西斯·佩兰、让·朗日万、伊莎贝尔·夏瓦娜、伊蕾娜·居里,这些听课的“科学明星”们提出了种种妙计:用毛毯包住容器,小心不让其散热……但这不大可行。 
    玛丽笑了,说:“要是我呀,就在上面加个盖子。”就在这种家庭主妇才说的话中,星期四的课结束了。门开了,一个仆人端进一大盘羊角面包、巧克力和橙汁,大家开始享用下午的点心。孩子们一边吃着,一边谈论着,然后都到院子里去玩了。 
    尽管不事张扬,小心谨慎地防备着,当时的报纸还是钻了个空子,记者闯入了玛丽的实验室来到这些学者的孩子中。 
    《回声报》的一名记者说:“这些初出茅庐的孩子被容许摆弄和制作仪器,进行化学反应实验……索邦大学和古维耶街的房子虽然还安在,但也不要掉以轻心。” 
    合作教学两年后结束了。父母们工作太忙,没人还能抽出时间。孩子们由于要参加中学会考,不得不融入政府的教学计划中。 
                  ——摘自夏娃·居里《居里夫人》(加利马尔出版社) 
   
 
                             独一无二的经历 
    阿达马、朗日万、佩兰、居里,这些孩子通过这些物理课,体验了独一无二的一段经历。说独一无二,当然有着玛丽·居里这样杰出的人物担任教师的理由,当时,她已获得了诺贝尔奖;然而,说独一无二,还因为在这个世纪初的教学中,还没有任何同龄的孩子可享受到这样的物理课。 
    当那时的公立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不像现在是连续的,而是平行的:初级教育,是面向绝大多数民众孩子的小学,学龄至13岁;中级教育,从6年级开始到中学毕业,上中学的孩子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能够上到巴黎大学的孩子只占接受了中级教育的同龄孩子的4%~5%。中级教育是付费的,直到高中毕业会考,当时主要是男孩子,直到20世纪20年代,女孩子才有幸上学。 
    在玛丽·居里教这些物理课时,男子接受中学教育的情况正处在大变革时期,这是在1902年教育改革后的又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旨在建立一种现代的课程体系,从初中6年级起,在各种教学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课程外,要强化科学课的地位,其课时要与传统课程相当。这些培养精英的科学课程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中是一种挑战,引发了以后几十年一系列的改革。在19世纪80年代年初,于勒·费里取消了高中小班的拉丁语学习,以进行应用教学的基础教学,并从6年级起建立了以描述为主的物理教学。但这种教学在传统的精英教育中未能持续下去。接下来对传统的中学教育进行的改革是在6年级和5年级引入自然科学课,但把其他的科学课推迟到高中毕业班,当时称之为“哲学班”。哲学班的学生接受初始的物理课教育,这些课是听写式的、纯理论的一言堂教学。只有那些现代的、不甚知名的中学的学生才接触到科学课。自然科学课在6年级和5年级上,到3年级时加上物理课。 
    在1902年改革后进入高中的那些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已无缘上物理课了。如果他们是沿袭传统的路子上到大学,包括理科大学,那他们直到中学也没有上过物理课。但他们有可能得益于1902年进行的重大改革,上学生的实践课,这些实践课必须贯穿于整个科学教育中。然而,如果他们是遵循现代的教学体系,那么,在4年级时可有2小时的物理课。根据1902年的教育指南的说法,这一课程是非常基础、很实用的,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这些实验通常使用一些日常物品来做。 
    在本书中公开玛丽·居里所讲课程的目的,就是了解传统的物理课启蒙的内容。1902年4年级B班(现代部分)课程大纲其实已涉及了重力,首先是力的基础概念、垂直、重心等本书中没有讲到的内容;然后是重量、称重、固体和液体体积的测量,相对密度等初级课程的内容。第二部分为液体和气体的平衡,包括城市供水等,这些在玛丽·居里的课程中都讲到了,但是她没有讲其他的一些应用,如升降机或锅炉试验。 
    虽然说居里夫人选择的教学理念没有独特之处,但她对这一年龄层的孩子所施行的教学方法则是独出心裁的。在中等教育阶段,让孩子上实践课,这是1902年改革后才开始的事情,也只是到中学才传播开。 
    那么,初小或高小达到什么程度呢?物理和自然课列入了计划,但教学理念只是经验之谈。不过,这一面对大众阶层的教学导向很明确:科学要注重其实际应用性,而非其原理。就这点来说,玛丽·居里所教授课程的思想和方法还是超乎寻常的。 
                 ——埃莱娜·吉斯伯特(Helene Gispert,科学史学家)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从居里夫人的科学课谈起 (陈宝泉 )
      顶级科学家整天在干些什么?用今天中国内行人的眼光看,他肯定是忙得不得了。像居里夫人这样生前就已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是不是更无暇去做科研目标以外的“杂事”了? 
     
      把科学的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表述清楚,是大学问 
     
      手头有一本友人送来的书,《居里夫人的科学课》,让我写些读后感。这是一本译著,是一位法国人在整理姑祖母的遗物时发现的一本笔记,记述的是作者读中学时在大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实验室里听讲座的内容,并无精彩之处。只是这本笔记记述的故事发人深省,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的科学界、教育界。  
      顶级的大科学家整天在干些什么?用今天中国内行人的眼光看,他肯定是忙得不得了:要带着研究生做实验,处理实验结果,还要出思路写论文,审论文;他要安排力量去拉项目,有时还要亲自出马;他会有一系列的社会兼职,如果年轻还会入选人才梯队,担任相当级别的领导职务;要出席各种会议,与研究有关或无关的……像居里夫人这样生前就已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是不是更无暇去做科研目标以外的“杂事”了?这本笔记记载了几十次讲座的内容,居里夫人用玻璃瓶、试管、水槽、天平、鸡蛋这些普通的物品给中学生演示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内容,原理简单,方法智慧。在俗人看来都是大学者不屑于做的一些“小儿科”,但是居里夫人做得很认真,很投入。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科学的普及,会没少开,经费也在增加,但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社会意识的转变跟不上是关键。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十多年前,在一次全国科普会上,我和一位省科委副主任交谈。他说现在很多中年科学家不做科普,表面上是不重视,认为科普是“小儿科”,实际上是做不来。把科学上一些深奥的、抽象的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表述清楚,那是大学问。我们的前辈科学家,像茅以升先生、李四光先生、竺可桢先生,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科普大作。他们都是读“四书五经”出身的,不光专业研究做得好,语言文学功底也很深。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教育现状,从高二就文理分科,很多准备报考理工农医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自己的文学修养目标定得不高,升入大学后写实验报告都很费劲,写不出像样的科普文章来也就在意料之中了。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意识上的差距。西方国家科技界有一个“资源共享”意识。即科学家搞科研用的是社会提供的资源,那么他就有责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快返还给社会。一方面要使科研成果尽快造福于普通人,另一方面就是把研究心得尽快普及到民众中去。搞科技研究的如此,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也是如此。所以欧美国家的许多教授、博士生一有时间就去展馆、博物馆作义务讲解。茅先生、竺先生那些老前辈头脑中的这一意识还很强烈,而现在的许多中青年学者、教授这方面的意识就差多了。 
      “五四”运动提出,科学、民主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就科学这一块而言,我认为是进展迅速,但亦非全无忧虑。一方面,我们的科研实力一直在提升,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也在提速,科技的发展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文化的普及却不那么理想,科学在非专业人群中仍然被束之高阁。民众的科学素养提高得不快,科学的理性思维在社会主流文化中所占比重仍有待提高。其根源之一就是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没有打开局面。 
     
      中小学科学课谁讲合适 
     
      这里要说明的是,数理化课程不能代替科学课。科学课的内容应该是科技史、科学的思维方法等。即便编写出教材,开设了科学课程,谁来讲课也是个问题。习惯于在课堂上讲述课本知识,而缺乏探索实践体验的教师很难讲好科学课。我曾跟着中科院退休老专家去中小学作巡回科普,听教授、研究员爷爷们讲地震成因、讲极地探险、讲超导,孩子们非常喜欢听,大教室的过道上都坐满了人,两节课的时间里孩子们始终聚精会神,只可惜这一形式未能普及开来。  
      中小学生科技素质、创新潜质的培养还要参加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即适当的训练。近来我注意过一些中学组织集体参观科技馆,对那些动手项目,中学生们不习惯先看说明,再循序操作,然后思索一下原理,而是上来就不管不顾地用力掰手轮、捅按钮,这样当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倒很容易把设施弄坏了。这表明这些孩子没有受过参与探索的训练。  
      在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还要过家长这一关。据我了解。我们的家长中理解、支持提高子女科学素质的人不多。中国城市家长安排子女参加课余培训班“成瘾”已久,内容多是与应试教育密切相关的“奥数”或课程加强班,再有就是幻想另辟蹊径能够走向成功的文艺、体育班。那种不加分的“航模”班、“环保”班不受欢迎,报名时门可罗雀。教育研究圈里的人聊起来,认为其中除了浓重的功利思想外,还与对教育理解的肤浅有关。小孩子学会了画两笔,弹只曲子,做几个空翻,这项成果是显效的,家长都能看懂,甚至可供炫耀。而科学素质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潜质,是在孩子幼年难以显示而又受益终生的。北师大一位老教授曾和我谈起一件趣事,他亲友家的一位母亲规定孩子每天要当她的面背半小时英语。时间一到,上初中的男孩如约开始。发音的错误、用词的错误、句式的错误接二连三,不懂外语的母亲全然听不出来,一脸的满足。 
      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全民族、全社会的事。  
                     (原文载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28日) 
     
  •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中文版序 (韦钰(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我们很多人都熟悉居里夫人的事迹,会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谈到她对科学的贡献,她崇高的人品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大概不是很多人了解她对科学教育的观点和曾经有的一段亲自从事儿童科学教育的经历。 
        虽然近十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每年都不止一次地要到巴黎去,但是直到去年,我才得知巴黎有一个居里夫人的博物馆。得知以后,立即就去参观了。居里夫人的博物馆不大,就是一座小楼,它也是居里夫人最后进行研究工作的实验室。我到居里夫人博物馆参观时,刚好遇到了一群儿童,他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参观,一边在写一张问卷上的问题答案,进行着探究式的学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我对儿童的学习饶有兴趣,主动向我推荐了这本新出版的有关居里夫人教学活动的书,一本记录着在一个世纪以前,一位科学巨人所进行的科学教育实践的书。我立即感到这是一本值得向国内推荐出版的书。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经过译者和科学出版社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在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的赞助下,这本书正式出版了。 
        我想我们的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用具体的、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巨匠是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的。围绕着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通过提问,启发儿童自己实际动手进行探究。那些看来十分不易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概念,学生在愉快的、充满好奇的主动探究中,完成了“做中学”的过程。没有从背诵枯燥的定义出发,但是处处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定量研究、严格的实验步骤以及集中对科学概念以及科学概念之间联系的反复强调。在愉快的“做中学”过程中,不是忽略了知识,而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重要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掌握“一”,以便能“举一反三”。这些,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科学教育改革都会有重要的启示。同学们也会从阅读这本书中受益,了解到科学是那么的有趣,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应该认真读一读这本书。连居里夫人都有时间关心儿童的成长,亲自进行儿童科学教育。那么,在今天,在我们面临知识社会即将到来,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巨大挑战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儿童科学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重要事业,看成是我们理应进行的工作。认识到,我们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会员书评
  • 12345 (87593968 ·2010年03月 )
    asbhamsbdmads
    书评人打分: ★★★★★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