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
27
星期三
 



漫话知识类读物——萝卜探长、阿甲聊知识类读物

[红泥巴村传闻中心]2005年8月27日 22:41

第一部分

探长:漫话需要先找个话题。说到知识类读物时有很多边缘的读物、边缘的话题。实际上边缘性的读物是大量的。比如说文学性的作品中带有知识性的内容,如“小木屋”系列包含各种各样关于大草原的知识。

阿甲:还有科幻作品,比如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阿西莫夫“基地”、“机器人”,等等。这些作品我们常常都会提到,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可以说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也是富含知识的。

阿甲:我们可以先按年龄的顺序说起,从小小孩说起,在从典型的书切入到某个专题中。比如说,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多大的孩子可以开始阅读科普读物?又比如这样的问题:想给两岁的孩子找科普读物应该怎么选?

探长:我想在概念上首先应该拧过来,应该说是知识类读物。

阿甲:当大人说到“科普读物”时,一般还是希望孩子了解的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吧。

探长:那我们就先说,比如两岁多的孩子,是否有必要读一些包含严格意义的科学知识的读物。

阿甲:有些家长跟我说,他们两岁左右的孩子就是喜欢看科普图册,一本大孩子看的、甚至大人看的图册,小小孩也会来回翻看,饶有趣味。家长看着特别高兴,认为这孩子“就是喜欢看科普读物”,所以他们希望能给推荐一些适合这么大孩子看的科普读物。这个想法听上去也是很合理的。

探长:小孩对知识类东西的渴求是比较自然的,比如说,讲某个事物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时,用故事来说,小孩子都会很喜欢听的。不过这个判断也可能是一种错觉,在家长的主观愿望中,还是希望孩子应该多读一些科普读物。另外,在家长可选择的读物中,也许科普读物在外观上、品质上显得更好一些,或者说更正式一些。的确市面上不少低幼故事类读物在编排上、印刷上显得太随意了一些。

探长:我有位朋友说她不到两岁的儿子,好像就有一种“挑书”的本能。同样是一本书或一类书,图画书或概念书,她家里同时有国内的版本和从国外带回来的原版,这个孩子就很偏爱国外的版本,虽然在大人看来似乎分不出印刷质量的区别。这说明孩子对书的质地的感受非常细微,他们有自己的“看点”。

阿甲:这可以说是一种解释,一般的科普图册在印刷质量上确实相对好一些。不过,就一个小小孩而言,阅读这样的图册,他真正摄入的东西并不多。一般的科普图册,它们的画面颜色特别鲜亮,画面细节相对精致。

探长:是的,它们的内容往往很多,有很丰富的内涵。

阿甲:的确它们能吸引孩子的眼球,但是孩子能理解多少却未必。我认为对于一个大概两岁的孩子来说,他真正理解的还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这么大的孩子看这样的图册,我想也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对阅读而言,也未必有多少好处。他们并不是按照许多大人想像的那样去读这些书,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并不是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另一方面,还有许多他们可以理解的书,可以从中摄取对生活非常有帮助的信息,这些书在等着他们读。

探长:早期的阅读,孩子会对认知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也就是“什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而大人认为的标准的科普读物,还需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讲一些原理性的东西。对低幼的小小孩来说,这类原理性的东西通常不在他们可以理解的经验范围内。

阿甲:是啊,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孩子盯着看这些科普图册,就认为孩子在“学知识”而感到欣慰,这可能只是一种错觉。他们可能只是因为新鲜、好奇而纯粹看个热闹。关于“多小可以读知识类读物”这个问题,我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就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有一些书是概念的,比如中少的《宝宝认知百科》,就是帮助认物的书。

探长:还有新蕾的“小圈圈丛书”也是这样,不但帮孩子认物,还认识初步的概念。秦好史郎的“小酷和小玛”系列从内容深度上更加“深刻”一些。

阿甲:如果用两个字简单概括就是“常识”,小小孩更需要这一类的常识教育。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飞机为什么会飞”这样的飞行原理不可能弄明白,也不会有真正的兴趣,也没有弄明白的必要。但是关于“人和动物都要大便”、“人为什么会放屁”这样的常识对他们却很重要。比如佐佐木洋子的“噼里啪啦”、“淘气宝宝”系列,就传递给孩子这类的知识。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知识,必须掌握的知识。相比之下,“幼儿相对关系概念故事图画书”系列就更适合稍大一点,如三、四岁以上的孩子。

探长:认识身体、形状、颜色等这些与生活的初始有关的知识,大体上适合这个阶段。不过在亲子共读中,适合大人给孩子读的书,在适合的年龄上也不宜太刻板。大人给两岁的孩子读讲相对概念的书,只要故事有趣也行,而像“淘气宝宝”、“噼里啪啦”这样的书,和六岁的孩子一起读,他们也会很高兴。

阿甲:我理解“淘气宝宝”与“噼里啪啦”相比,在内容上适合再稍大一点的孩子。我是在女儿两岁左右给她读的“淘气宝宝”(旧版的),她当时很喜欢,现在快六岁了,拿着“噼里啪啦”,她翻着玩一样觉得很有趣。这样的书,好处是它们能让孩子喜欢、高兴。在乎内容“适合年龄”的通常是大人,而不是孩子。大人如果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目标,也可以不必太在乎。

探长:我有个原则,只要大人自己觉得很好、很喜欢,那就拿去给孩子读。给两岁孩子读的书,只要故事孩子能理解,不要太曲折深奥就行。

阿甲:低幼的知识类读物,内容不要太远离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孩子关心、能理解为前提。再举个例子,比如北少从英国DK公司引进的“透视眼丛书”,内容很好,大孩子包括大人看着都会很过瘾,演示轮船、飞机、汽车、坦克的内部结构,但两、三岁的孩子除非有很特殊的原因,一般不大会感兴趣。我们再说几种具体的书吧。比如这套华东师大的“科学图画书”,你觉得怎么样?

探长:这套书是按照适合两岁到五岁的目标来做的,它还是有一些精心策划的特征,比如说一些游戏的特征,在图画制作上,透视的角度比如纵深、远近、高低还是有变化有想法的。但也参差不齐,有的画得很一般,比如《身上的长城》,有的还不错,比如张蔚昕的《动物的颜色》就画得不错。整体上水平不太整齐。

阿甲:这套书叫做“科学图画书”,内容实际上也就是一般性的常识,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和了解一些常识也是好事情。相对来说,王晓明的“人文科学图画书”更加规整一些,内容与图画更多一点创意,只是在与涉及相关知识门类的专家的合作方面有些欠缺。给小孩子介绍科学常识,也需要一些严谨的精神。

探长:总体上,我感觉目前在适合小小孩的知识类读物中,特别“入法眼”的、值得称道的书实在太少了。内容比较贴切,形式也很有趣的书不多。我觉得有几种认识动物的书还是挺好的,比如张蔚昕的《动物总动员》,可以看作是很精美的动物画册,这位画家画动物的确很棒。还有一套从法国引进的“我的动物朋友”系列也是很棒的动物故事图画书。

阿甲:“我的动物朋友”系列的确很棒。我觉得孩子再大一点读,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它跟另一套法国人的“跟随小动物的足迹”在故事风格上有点像,但更有创意。

探长:给两岁以上的孩子读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故事有趣,配套的知识点和小游戏都设计得很有创意。

阿甲:我有个问题。与这些国外的书相比,国内的书也有内容相似的,也涉及到相关的知识点,常常还更加丰富,但是为什么常常让人感到欠缺创意和趣味?它们很难引起孩子的真正的兴趣,却能引起家长的兴趣,更象是做给家长的,是家长觉得“应该给孩子读”。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给孩子的知识类读物是不是一定要有趣呢?

探长:这是个入口问题。把孩子引入一个新的领域,入口很重要。多少要化繁为简,再深刻的科学道理也要用简单的方式讲出来。

阿甲:你看这一本《大米是怎样来的》,简单是很简单,比如它讲:夏天来了,就种水稻,水稻出来了,秋天就拔掉,害虫来吃水稻,就洒农药,秋天来了,要放稻草人吓唬鸟,收割机来了……我感觉这么讲很无趣。

探长:可是现在大量的读物都是这样啊,特别是在低幼这一块儿。很多书的确不是为孩子做的,是为大人做的,是大人认为应该给孩子读这样的书。出版人到底是想为孩子做点什么,还是为大人做点什么,这是看得出来的。这种书是在说大白话,配上图画,感觉很“低幼”。

阿甲:可以这么说吧,加点糖的大白话。单是大白话,可能孩子听不进去,配上图画就好像加了糖或蜂蜜。这种书我认为孩子读读也不坏,不读也没什么。

探长:这一类型中有趣的书确实不多,但读一读也不坏。给孩子的书,只要不引起他们的反感大体就可以被接受。如果能碰巧遇到唤起他们好感的书,一本书会反反复复读。有些书虽然我们看起来实在不怎么样,但有的孩子的确也能喜欢,反复读到长大。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不过从家长的角度说,还是尽可能为孩子找好书吧,这是家长的责任。

阿甲:再说一下引进的书吧。比如这套从德国引进的“为什么为什么到底为什么”,我觉得形式是有趣的,但内容也未必很有趣。它是翻翻书,主要是可以不断地翻开纸片。

探长:这套书适合大一些的孩子,大概是学龄前吧,小学生也可以看,比较好玩。它有点游戏的味道,有条线索在那里穿着。

阿甲:它的图画与内容很切合,童趣的味道比较足,做得也非常精致。它不能算特别有趣的书,但属于那种很“到位”的有趣,应该是怎样就是怎样。

探长:我觉得选择知识类图书,首先还是趣味性,让孩子一看觉得“还是蛮有趣的一本书嘛”。你看这套“小酷和小玛”就是特别有趣的书,特别有创意。它有个明显的好处,就是给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共读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它文字量不大,但家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发挥,发挥的空间很大,如果想“都讲”可以加入很多内容。给孩子读这样的书,可以把家长的灵感给激发出来,家长可以用自己的常识来教孩子。

阿甲:它好像是给了家长一个很有创意的“提纲”,可以参照提纲来发挥。

探长:这套书的这种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也给家长展示一种方法,怎样给孩子讲解知识,怎样能讲得非常有趣,也能激发家长的激情。

阿甲:它是那种特别有创意的书,感觉很“高档”,读起来特别过瘾,很有价值。

探长:法国人的“我的动物朋友”系列也是一套非常有创意的书。动物故事是儿童故事中很常见的类型。小孩与动物还是特别亲近的,由衷的喜欢。我看过一个电影挺逗的:一个单亲的爸爸带着孩子,然后追孩子的老师,老师也喜欢小狗,孩子也喜欢小狗。孩子对两个大人说自己找到了一只小狗,非常喜欢。等那孩子把小狗带到两个大人的面前,两个大人惊得舌头都伸出来了,原来小狗坐着都比小孩高出好大一头!原来这就是“小狗”。小孩对动物的亲近是那种油然天生的感觉。

阿甲:我在筱音两岁多的时候曾经给她读过“跟随小动物的足迹”,她很喜欢,而且那故事感觉很温馨,也很长见识。你觉得“我的动物朋友”和“跟随小动物的足迹”哪个画得更好?

探长:“我的动物朋友”好些。“跟随小动物的足迹”有点像工笔画,很传统的写实风格。“动物朋友”有点现代的味道,更讲究画面的厚重感、多样化,内涵更加丰富,有很多细节。

阿甲:它不是什么地方都画出来,是该细的地方细,该烘托气氛的地方就烘托气氛。这套书倒不是单纯为了讲知识的,同时也在讲动物故事。

探长:它是很好的图画书,图画本身也能讲故事,读文字的同时一定要看画才能把故事全部看下来。在故事的后面还有关于动物的介绍,内容很丰富,而且知识的介绍与故事的叙事交叉纵横,比如一个动物有各种特征、各种身体部位的介绍。故事还是主要为讲解知识服务的,故事中随处穿插着一些标注,解释动物的典型特征,后面有各种动物知识点的介绍,小游戏,整个读起来感觉很丰富。出版这套书的法国出版公司就是出版“巨眼丛书”的那一家,做这类书很到位。

阿甲:这套书的故事你都读过,感觉怎么样?

探长:挺好的。这些故事里都有一点能让你记忆深刻的情节,比如熊猫的那个故事,读起来还有些惊险。

阿甲:同样是动物类的书,也是从法国引进的,你认为明天社的“儿童动物认知小百科”怎么样?

探长:在阅读上是有一个阶梯的,你让人接受类似“我的动物朋友”那样考虑得比较周到,比较生活化、故事化的知识类读物,还不如接受“小百科”那样容易,一般家长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小百科”的好处。这套书的文字整理上还是很用心的,内容编排不错,画面细腻。

阿甲:它确实是比较容易招人喜欢的科普读物,比较规范。作为一种翻一翻、读一读,有需要的时候备查的资料还是挺好的。

探长:它确实是动物知识的小百科,如果想对付孩子,说哪一种类型的动物都来了解一下吧,它是很有用的书。而“我的动物朋友”不是小百科型的,就是在讲故事。小百科介绍的关于动物的知识,让孩子相对系统地认知,“动物朋友”则是用相对感性的认识,在故事中体验。

阿甲:就是说,动物认知小百科的方式是告诉你“什么是什么”,但动物到底怎样生活?只能自己去想像。而“动物朋友”则是让孩子在想像的故事中去体验知识。看来动物类的书还是比较丰富的,各种类型的都有。你看这一套DK公司的“目击者丛书•小小目击者”怎么样?我觉得它实在是很贵,一本书标价39.8元,内容不是很多。但是除了贵之外,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探长:这套书的主要特点是图片,为什么叫“目击者”,意思就是“就像你自己看到的一样的”。你看这个青蛙,跟刚才看到的那些没法比,它就像你眼皮底下看到的那样,跟真的一样,好像透过高倍放大镜看的。做这样的书关键是摄影技术高,制作的技术高。这种图片的版非常昂贵,引进买版权也很贵。

阿甲:这套书真正的价值就在它的图片上,高清晰度,十分逼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说实话,它的知识点有多么与众不同也说不上,就是图片太清晰了。

探长:这也是我们在特别推荐的知识类读物中一个重要的特性,它强调观察。它提供观察的基础素材,还有观察的角度。就算是有个动物放在你身边也没有办法这么去观察它。

阿甲:“目击者”这样的书是很奢侈的,这是很奢侈的观察,大概只比你背着包到非洲、亚马逊去实地观察要便宜一点,节省了一点路费,但还是相当奢侈的观察。DK公司在把高科技手段运用到出版领域方面非常著名,每年国际书展它的版税总是最高的,但也总是被一抢而空的。

探长:在知识类读物中观察的角度很重要。你看这一套也是DK公司的“背靠背儿童科学小丛书”,它的角度就很独特。

阿甲:这套书的优点是选材和编排的方式上很独特,提供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一种具体的相对概念。

探长:它还是在宣扬一种科学的方法,它不是以实物取胜的,而是一种方法论,让你学会观察事物运用不同角度的、对比的方法。

阿甲:对的,还有这套“小学生科学认知趣问妙答”也是在讲述方法,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解答、分析。

探长:与“趣问妙答”相近的还有一套“我想知道为什么”,它也是这个套路,包括问题的提出、内容的整合上。

阿甲:这套书有点不同,基本上是一个问题一个回答,主要是问题比较有趣。比如“鳄鱼为什么看上去像在笑”,“为什么鳄鱼喜欢在一起进食”,它不是特别系统的,就是逮住什么问题有趣就说什么问题。不知道这些问题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探长:这种问题就好像“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是什么书”(就是《水浒传》)一样,关键是角度的问题。这套书是从英国引进的,开始是一些小分册,在Amazon上卖了很多年,挺畅销的,属于在世界上畅销、常销的知识类问题集,因为这些问题总有孩子在问、在关心。“趣问妙答”是日本的科普专家整理的,问题的套路有点像,但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解答,增加了一些反思的成分。如果大人希望给孩子选择“条目式”的百科读物,我认为这种趣味问题类的书还是很好的,它们同时也提供了方法。

阿甲:其实我读的感受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经很不容易,比如“鳄鱼为什么看上去像在笑”,我就提不出来,还是观察得太少。这种把条目式改成问题式的变化还是很有创意的。“为什么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和“学生科普丛书”都是百家出版社从德国引进的,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探长:它们是很典型的德国科普读物的风格,内容的整合比较严谨,趣味性还是有的,而且文字量比较大。“学生科普丛书”有点类似国外科学课堂的教材,这套书的一本其实是两本合在一块的,5册实际上是10本。像“为什么”那套书可以给相对低龄的孩子读,其中《我要上学》特别受欢迎,它给孩子讲上学是怎么一回事。

阿甲:我觉得我们的上学可不是这么一回事,从画面看可真够热闹的。

探长:是啊,但是它可以给孩子一种期待:上学原来可以这么好玩。可能老外的小学真是这样的。你看,学校可以开这样那样的课,开学时是这样的,课间休息是那样的,学校的环境是这样的。还有一本《访问儿科医生》也挺好,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有儿科医生,医生都是在干嘛的,去看医生是怎么一回事。像这一本《骑士城堡》应该是他们的历史教育,言必谈城堡、骑士,老外的孩子们也特别感兴趣。

阿甲:我觉得中国的孩子应该有自己的这类书,比如讲关羽、张飞、赵云那样的武将怎么打仗的,现在倒是老外骑士的书更多些。我读了那本“不可思议的剖面”中的《大城堡》,感觉很有趣也很遗憾。其实中国孩子在读了历史上的战争故事后,对于城防、工事、古代战车都会非常感兴趣,但是我们就没有这方面的书,只有以前的小人书里有一些。“学生科普丛书”这套书的价格比较合适,一册书两本,算起来还挺便宜的,你感觉内容怎么样呢?

探长:我觉得内容还可以,属于那种比较到位的东西,它应该是给小学生读的。现在我们中学生的科学课本已经接近这种印刷水平了。但从内容来说,它比课本还是好玩多了,可以看作更加有趣、更加好玩的一种课本。如果以学习为目的,如果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它就比课本强多了。

阿甲:我觉得德国人的风格是比较规范、严谨,该讲什么就讲什么,也没有那么多的花絮、修饰。

探长:从这些书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德国人做书是很认真的,还有这本《365个趣味实验》也是德国人的,你看从内容到排版,他们都做得很规矩。还有《游戏中的科学》也是德国人的,这本书也非常受欢迎。

探长:你看这些,“巨眼丛书”、“动物认知小百科”、“我的动物朋友”等是法国人的书,与德国人的书相比它们的风格又不同,整体的感觉柔和得多。德国书的内容严谨,结构比较严密,比如做实验的书,编辑部的人会说,这里的每个实验我们都做过了。法国人则不然,说夸张一点,他们可能会说,这些实验做没有做过不要紧,关键是要很有想像力。比如法国的《自己动手小机灵》和《动手小机灵》,有些实验就需要你特别的想像力。在读知识类读物时,他们更强调对想像力的引发,甚至可以是漫无边际的,像“巨眼丛书”那样。

阿甲:法国人的实验书看上去更像是游戏书,如何变戏法什么的。如果你看这种书,主要就是为了玩一玩,那么法国人的书更好玩。相对来说,德国人设计的实验有的做起来很累的,比如这个,把洋葱放在瓶口,底部浸在水里,然后要等待几个星期才能看到结果,呵呵,一般人估计是等不了几个星期的。但是德国人的好处是会说明白,这里写“这个实验可能很费时”,那里写“这个实验真的很容易”,看得出来编者很负责。

探长:法国人的文化色彩喜欢游戏味道的东西,一定要好玩。德国人想问题是很周到,很严谨。相比而言,英美的同类书是另一个套路,他们的想像力也是足够的,他们做的东西在启发想像力方面还是很下功夫的。

阿甲:我自己比较偏爱像美国人的“神奇的科学实验”丛书这样的东西,看上去很简单,容易操作,原理也很清晰,也有足够的想像空间。

探长:美国人比较倾向于用尽可能简单实用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方式,问题也能被解决。

阿甲:《365个趣味实验》看上去比“神奇的科学实验”还要厚重,但实际上后者的原理要深一些。前者大概是给小学生的,后者要结合初高中的知识。

探长:不过从操作上来说呢,《365个趣味实验》要做起来麻烦一些,它的系统性比较强,它有点像为了实验而实验的设计。“神奇的科学实验”更侧重于原理,原理的启发和分析,但是阅读的前提条件是还需要有相当的知识。

阿甲:有一套国内的实验书,《玩转实验》,感觉是模仿之作,但是模仿得还可以。内容有许多化学的,可能跟作者维鑫的专业有关,也有少量的物理原理的实验,它整体上做得比较低幼,从性价比的角度说还可以。如果为了玩一玩,为了好玩,可以选择《自己动手小机灵》、《动手小机灵》这样的书。如果说是以学习相关原理为目标呢,我觉得还是“神奇的科学实验”是最好的。如果要是想要比较完整系统地实验,选择《365个趣味实验》,应该是比较严谨的。

探长:还有这本,《游戏中的科学》不是教你做实验,而是介绍各种实验和游戏的原理,你反过来可以根据这种原理自己来设计实验,就是说,有些科学原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游戏和实验给做出结果来。它告诉你可以这么做,介绍各种可能性。它的好处是量很大,覆盖面很广,一本书可以讲好多东西。

阿甲:是啊,它这一页要讲两个实验的原理,其他的书一个实验要讲好几页,哇,428页,也就是说讲了800多个原理!以量取胜!其实这样也未必实用吧。

探长:就看怎么用啦,如果对实验这一类的书感兴趣,做过一些实验,再回头翻翻这本书,还是很有启发的。

阿甲:这倒是,一本很系统很丰富的原理解释,涵盖了各种常见的实验和游戏,特别是对于设计者来说是挺有用的资料。

探长:实验类的书还是比较丰富的。说到这里还有个问题需要注意。我们谈到知识类读物,或者说科普读物,首先是这么海量的知识内容如何整合成可以读的书,可以让孩子有兴趣读下去的书。对于低幼的小小孩来说,先要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很亲切,保持兴趣。待孩子大一些后,这类读物就需要增加一些概念。我们曾经提到过,还有准确性、适合性的问题。

探长:大人都知道,当孩子渐渐长大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孩子的问题吧,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去查出来,然后把结论告诉他们。孩子的很多问题是从哲学的角度来问的,比如说,“为什么有……”,这是存在的问题,孩子会对存在、分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比如“为什么有男的,为什么会有女的”,这些问题是很根本的问题,实际上孩子是在进行哲学的思考。面对这种问题,我认为首先不是要武装孩子,而是要武装大人,大人需要做一些“功课”。

阿甲:大概就是要读一读类似《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或者《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那样的书吧。

探长:好吧,今天先聊到这里。


【相关信息】



来源说明: 知识类读物专辑
原文作者: 阿甲整理自聊天实录
编辑:萝卜探长
本文被阅读4536次

 
2000 ©北京红泥巴科技有限公司
webmaster@hongni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