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知识类读物之二——萝卜探长、阿甲聊知识类读物
[红泥巴村传闻中心]2005年8月28日 13:40
第二部分
阿甲:上次我们主要是从年龄开始聊起, 主要聊到一些相对低幼的读物。江苏少儿还有一套“我知道”幼儿知识丛书,内容还是比较特别的,讲房子怎么建的,铁路怎么铺的,桥梁怎么架的,图书怎么出版的。你觉得这套书怎么样?
探长:这套书有一种模仿的痕迹,整个设计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感觉上模仿得不够彻底,没有完全到位。在讲述一个东西的流程方面,它算是把它完成了吧。
阿甲:就是基本可读吧,创意还是模仿的成分比较多。国内科普的画册,最大的问题是图画不太讲究,画面和细节很一般,也不能说不好,就是说典型的传统儿童图书的画法。平心而论,价格也比较便宜,从这个角度说,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书吧。我觉得国内的幼儿科普画册,创作的基础和积累还不厚,能做到这个份儿上,基本能把问题给孩子讲明白,也算凑合了。
探长:我觉得这套书其实给大一点的孩子读都可以,它涉及的问题可能小学生更感兴趣,但书画得比较低幼。
阿甲:我觉得能出版这样的书真是凑合了,总比没有的强。
探长:我昨天回去反思了一下,就是为什么知识类读物家长比较喜欢?我们也是欢迎的,但是给孩子找的书还是比较有特色一些。我觉得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点。我们可以回到关于知识类读物的比较本源的问题上:为什么要读知识类读物?这类读物我们平时自己也在读,但我们是在刻意寻找能有一些知识性的线索,能让问题变得很明白的东西,特别是能让这个事情有意思的。
探长:总体上,我觉得对科学的探索需要有点兴趣。我想起那位凡尔纳,他最后是没有成为水手,但是他有心成为水手,遭到家里的强烈反对,他答应家人只在脑海中进行幻想式的航游。事实上,因为他特别有兴趣,特别渴望成为水手,他钻研了很多天文、地理、航海方面的知识,最后成为科幻大师。所以,我们在给孩子推荐知识类读物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引发他们的兴趣。这是第一条。
探长:我们也读了很多书,接触到很多的问题,也很清楚知识的海洋你是不可能去覆盖的。所以在做到第一步引发孩子的兴趣之后,还需要提供一种方法给他。什么样的方法呢?就是他如果对哪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他知道怎么通过某个知识线索,把相关的问题都给找齐了。这一点也很重要。
探长:我们现有的书中,数学方面的书很全,中少社在这方面的贡献很大,确实做了一件大好事。比如说《数学花园漫游记》,还有张景中的《漫话数学》,就是属于一种线索式的。比如说张景中的《帮你学数学》,李毓佩的三本数学童话,就是引起兴趣的书。首先引起你的兴趣,然后提供一条线索,让你把某个问题搞清楚。
阿甲:对的。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些书好,首先还是觉得它很有趣,让人感到很兴奋的,第二就是它真的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提供了一条进入的路。比如说《神奇校车》就是这样的书,它就是这么好玩,而且不单是好玩,还提供了好的方法,比如如何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资料,书上的旁注就是这种东西,同时它还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想像的体验。
探长:它就是这样的,隐藏在书本后面的是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说,它要做一些对比,哪怕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也可以找个角度放进来对比。第二呢,就是观察,什么东西都需要去做观察,观察要做笔录,观察完后要做一些推理,像第二辑里有一本关于食品链的书,它要你学会进行推理。
阿甲:“神奇校车”里有几个孩子的角色,其实每个人的任务不一样。有个人专门喜欢收集名词,多萝西是最喜欢收集名词的(不仅是收集,还会自己创造名词呢);有的人呢,就喜欢画出原理,有的小家伙呢就开始发散(对,就是提出一些相关的想法),还有的孩子专门收集数据的,有的收集概念,还有的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特别是阿诺德就专门提出各种这一类的问题,(看上去有点傻的一些问题),比如“龙卷风能卷走东西吗”。这种安排是一种隐藏着的分工。你看有些发散特别有趣,什么“轻飘飘的行星”,这是一种孩子的趣味。
探长:这是各种问题的归纳。同时它也有一些对比和演绎,引申到甚至荒诞搞笑的地步。恐龙那本书里,最后讲到弗瑞丝小姐的恐龙,把老师画成了恐龙,哈哈。
阿甲:这里还有恐龙的大牙齿,给恐龙专用的大牙刷。真的好玩。它既有趣,有提供了一种方法。我们简单来说,为什么红泥巴会推荐这样的一类书?实际上我们知道,你根本无法涵盖所有的知识,孩子学习知识不是让他们知道尽可能多的问题的答案,这反而没有意义。
探长:是啊,孩子不是一个移动的书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知识都装到肚子里面,这会消化不良的,呵呵。
阿甲:对呀,他要学会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解决科学问题,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关键是掌握方法。说白了,就是一个人读这些书能够变得聪明。这的确是一个本源的问题。这就像《基地》那个故事的启示。你看,最后那个人去寻找地球。那时候,有第一基地、第二基地,还有盖娅,它们都非常发达,但最后仍然需要一个人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个人就是葛利兹。第一基地拥有那么强大的科技,第二基地拥有那么完善的数学心理史学,盖娅拥有那么完美的心灵共同体,但最终要取决于一种判断。葛利兹只是一个人,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没有那么多信息,(实际上信息太多反而容易受影响、受干扰,需要回到一个本初的状态才能判断),最终还是需要他以个人的智慧来进行判断。这是一个很有启发的故事。现在我们的信息非常庞大,把我们这里所有的书加一块也不过是总信息的一点零头,互联网上的信息每天在生长,臃肿得可怕。我们要引导孩子,关键是让他们变得聪明,能够思考问题,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
探长:说句玄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回归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本来就是涵盖所有科学的问题。
阿甲:其实不同世界的人对科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看法国人很特别,他们讲科学的时候还是很浪漫的。
探长:他们能讲出很多寓言,很多故事,里面还可以加入很多很多游戏,很奇怪,有些游戏还多少加入了一些人文关怀。比如“巨眼丛书”的沙漠这一本的游戏,它就加入了一些人文关怀的东西。法国人认为科学必须加入人文关怀的东西,那才是科学,否则就不是科学,至少没什么意思。
阿甲:是啊,如果只是知道若干个为什么,科学就会变得实在的无趣。科学一定是与这种浪漫的情怀有关的,可以让人站在地球上畅想宇宙,畅想原子世界,需要获得这样一种情怀,时间在推移,人们能保持一种诗意。
探长:《调皮的计时器》那本就是的,带有一种诗意,还有那本讲夜空中的大熊,带有一种幻想。
阿甲:还有“奇异的探索之旅”,语言也是很诗意的。科学可以很诗意,这是一种风格。还有一种书,特别喜欢从犄角旮旯里找出一些古怪的知识来,比如“脑界大开”系列,介绍的是平常不容易注意的知识。
探长:这多少带有一些边缘学科的问题,把两种科学,或者说两种原来可能不沾边的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科学。比如这套“脑界大开”,从日常出发,但更多的是一些生物原理,生命科学的东西。关于人的基因,人的睡眠,人的饮食,人的记忆。它的趣味在哪里呢?它不是用特别有趣味的方式来谈科学,但是它能发掘科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用比较平白的方式讲出来,也保留了足够的趣味。比如这本讲基因的书谈到基因可以修正,一个人的基因有缺陷,可以过后修正它。这很有诱惑力。有一本科幻小说里就讲了这个故事,我想想啊,就是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短篇全集》中的一篇,有个父亲就发现女儿的基因有特殊的问题,他就想凑钱帮她把那部分不完整的基因修正好,大夫说,这个基因可以修正,但需要的资金数目非常庞大,父亲说不要紧,钱可以想办法,一定要做这种尝试。大夫就说,他女儿的基因可以修正,但是修正之后她还会是他的女儿吗?呵呵,很好玩的调侃。
阿甲:《迷人的基因》中就有这样的案例,修正基因是可以用来治病的。在有趣的知识类读物中,有用比较有趣的方式(非常文学的方式)来讲的,也有的是内容选择本身比较有趣,还有一种是用比较有趣的语言。
探长:是的,可以用诗人的情怀来讲,比如讲到DNA的时候,用诗人的语言讲核糖核酸是怎样构成的,嘿嘿。
阿甲:还有一种就是用有趣的视角,比如大剖面和透视眼,看这样的书蛮过瘾的。
探长:观察是很重要的科学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包括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方法,大剖面、透视眼的观察方式有点类似法布尔的观察方式。对一个方面,很用心的,很深入地进行观察。法布尔是用眼睛,然后是用笔,现代人主要是用摄像机的方式。
阿甲:透视眼和大剖面主要还是画的。
探长:它们还是需要用摄像来做基础,然后才能画出来,有了摄像的基础资料,画家画成了这种立体状的内部结构的东西。如果只是拍摄,只能出现一种平面状态。
阿甲:我查过一些资料,像这样的剖面一般是在建筑中常用的技术,但这种描述事物的方式在这里运用到建筑、机械和其他的各个方面。
探长:那天胡晓佩在讲座时就说了,搞音乐和艺术,除了看画以外,还要多看建筑,看大自然,这些要素是相通的。事实上,剖面也是一种艺术的观察角度。
阿甲:这也是科学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学会如何去看,如何去观察,去看事物的结构。说的跟生活亲近一点。你要是想去玩电子的东西,至少要学会看电路板,要想玩电脑,攒电脑,只要要把主板的结构看明白,看懂说明书。这是一种基本的能力。
探长:这种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注意点集中的能力。
阿甲:你到底如何把一个东西看明白,这基本上是说不明白的。周建明老师说的是对的,如果有人能把大剖面这样的图画用文字说明白,应该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探长:这种观察单用文字说明、口头语言讲解是没法明白的,但是如果能有个师傅带着你做一做,亲身体验一下,看一看,哎,你就能看明白了。
阿甲:我插一句题外话。你说,为什么人看到大剖面和透视眼这样的东西,会感到特别激动呢?你就算对这个专题没有特殊的兴趣,看了之后也还是蛮激动的。
探长:呵呵,这种心理说的不好听也是一种窥视的心理。窥视是对别人的生活好奇。平时我们看到的都是外观性的东西,内部的东西看不见,一旦能把内部的东西展示在你眼前,你会感到惊异的。
阿甲:大概是这样吧。其实你就算看见了也没什么,正因为我们平时看不见,所以才会特别好奇,呵呵。
探长:是这样的,这种疑问其实从小就有,但是有些东西你总是看不到,慢慢的好奇心也淡漠了。当我们看到这种东西时,又把你的好奇心诱发出来了。不单是诱发好奇心,还诱发你的童心。为什么一个小孩小时候到处问问题,什么都问,逐渐长大以后,问题越来越少,最后就不问问题了?
阿甲:是啊,他一直在问的问题好像永远解决不了,再问下去干嘛呢?就自己琢磨琢磨吧。
阿甲:我猜透视眼丛书原版可能是铜版纸,开本应该再大一点,印刷再精美一点的。引进的时候这么处理是节省了,定价也可以便宜下来,不像大剖面这样的书,价格就吓跑了很多人。人们不了解也不敢买。不过我觉得透视眼丛书印成这样也挺好的,这种书主要是内部结构看得过瘾,颜色的要求反而没那么高。
探长:引导孩子读知识类读物,有一点特别要注意,孩子读这种书并不一定按照知识类读物本身设计的框架去读,他可能自己会去增加一些内容,联想出一堆故事,比如读兵器类的画册,他会自己联想出一场战争。有的小男孩可能会拿出一本书,然后随口编一些也不知道谁打谁的战斗,把这些兵器统统给用上。他是在把兵器、机器作为故事的主角。
阿甲:孩子看其它的知识类读物也可能有这种情况,通过自己的想像把它读成了故事书。的确,孩子不一定按照大人的设计在读这种书。讲兵器、机械类型的书,这些图片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有的,机械可能会给人一种很强大的心理暗示,人难免有种操纵的欲望,利用机器可以让弱者变强大。孩子喜欢读这类的书有时也可能基于一种心理的需要。
探长:机器本身也是人力的一种延伸,一种超越。比如马腿超越了人腿,汽车又超越了马腿。
阿甲:我们顺便再说说这套兵器的书,《世界尖端武器库》。你对这套书的感觉如何?
探长:我翻过这套书,它的内容编排还是比较传统的兵器类书,介绍每一种武器的装备、用途、射程、型号,等等。它的优点主要是时效性比较好,介绍了一些最新兵器的型号,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种。
阿甲:我曾经把这书送给几个对兵器很着迷的男孩,他们非常喜欢。这套书有关于兵器的沿革,从传统兵器到最现代化的兵器,甚至到最近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兵器。的确是比较过瘾,好像是观看现代战争的辅助资料一样。
探长:它的时效性的确很好,在役的兵器多,退役的兵器少。
阿甲:你想过军事这类书为什么孩子喜欢看吗?军事实际上不完全是科技问题,本身也是很人文的东西,涉及到历史、政治等社会性的问题。
探长:喜欢打仗的孩子,会喜欢看这样的书。
阿甲:你不是也很喜欢看打仗的书和电影吗?战争难免会死亡,战争的场面也常常是血肉横飞的,你觉得让孩子看这样的东西有益处吗?
探长:喜欢战争这个话题的人切入问题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兵器,有的人关注战斗的场面,有的人会着迷于战术,也有的人会专注于宏观的战略。比如说到古代战争,有些兵器像攻城车、投石车可能对战役的影响很大,但是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怎样组织,怎样布置。对战争的了解,有些人也会侧重于了解战争的起因。
阿甲:我曾经看过一本讨论战争的书,作者提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说是美国人重视战争的信息,中国人重视战争的谋略,还有说德国重视战争的技术。我觉得德国人还是重视组织纪律的方式。
探长:德国人还特别重视计划。美国人也是重谋略的,只是他们可能信息先行,信息不到的谋略也不往那个方向去,信息作为谋略的依据。中国人的谋略不一样,只要有一个目标,不管用什么计谋也要想办法去实现,什么美人计、连环计,反正三十六计都可以用上。
阿甲:我们还是说回来,为什么孩子会喜欢军事呢?
探长:主要还是喜欢打仗吧,谁小时候不喜欢看打仗的电影呢。
阿甲:我有时想起来也觉得很有趣。我们现在不是总说“要和平,不要战争”吗?为什么还是鼓励孩子去读关于战争的书呢?呵呵。说起来,我自己也是很喜欢看的呀。还有一本书,《图说兵器战争史——从刀矛到核弹》,我看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拿兵器作线索的小型战争史。比如翻到这一页,这是讲对马海战的,这场战役在战争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日本海军历史性地战胜了俄国海军,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几乎全歼了俄国海军,自己只损失了三艘小鱼雷快艇。这一天大概是5月27日,后来被定为日本的“海军日”,二战时山本五十六率军攻打中途岛也是选了这个日子出航,不过那次遭到了历史性的惨败。不过我读这种书还是不太过瘾,它基本还是用了事件罗列的方式,没有把其中的精髓和关联讲出来。
探长:好的军事书,应该把精髓性的东西抽出来放大,讲清楚其中的道理。
阿甲:是的,军事书中也有很多道理,关于兵器技术的优胜劣败,关于战争的思想,关于历史的变革。
探长:还有人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古代战争中,一个统帅,一个英雄,往往决定了一场战役的胜败。
阿甲:战争还有与它相关的很多东西还是很让人着迷的。你看《史记》、《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史书也好,历史小说也好,战争的话题总是最吸引人的。我觉得人为什么会喜欢,为什么值得喜欢这个话题,这个问题有点深奥,我们暂时不讨论了吧。
探长:简单来说,这一类的知识与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相关、边缘、交叉的,包括科技的发明与它的关系也很密切。
阿甲:就说兵器,在历史上为什么会发明这一种而不会是另一种,为什么有的地方发达,有的地方比较弱,还是有许多原因可以探讨的。它与需要,与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有关。比如以前的火器,甚至我们现在用的互联网,也都是基于军事的需要而诞生的。
探长:科学的发展本身也会影响到历史,比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以此为标志。
阿甲:我们先放下这个话题吧,说说社科方面的书。
探长:我先说说“哈尔罗杰历险记”这套书,这是一套冒险、探险类的书。露露有个表哥,平时读书很少,喜欢玩电脑游戏,他就特别着迷这套书,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还是特别迷。其实这套书的知识含量非常丰富,比如关于地理环境,各种动物、植物,还有野外生存的知识。我是多年前读过这套书的。每一集都是两个小主人公到一个地方去探险,他们必须首先充分了解那个环境,才能走出第一步,然后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凶险。遇到凶险时,除了人要有勇气和身体能力之外,主要依赖一些相关的知识才能生存下来。在这种情境下,知识是必备的东西。
阿甲: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只有像作者这样的博物学家才有可能吧。
探长:它每一集的大概结构是这样的:每次哈尔和罗杰去一个地方之前,先需要做一些了解,有个引路人一般就是他们的爸爸,他要先有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准备一些装备,准备是需要理由的,比如说防止蚊虫的叮咬、预防野兽的攻击,有这些装备才能开始动身。探险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它就用了一些文学性的描写方法来让读者欣赏探险的过程。事实上,当人去到那样的环境,真有可能遇到那样的情况。换了别人很难写出这样的故事,作者本人要么是亲身经历过,要么就是听别人描述过。这套书有点像是一个老猎人给新的猎手讲述打猎的故事。作者本人去过很多地方探险,比如非洲、亚马逊、南海。
阿甲:这个故事写得比较早,大概是50多年前写的,当时的设备条件不太好,探险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来完成。
探长:而且,这些比较原始的知识的积累主要还是靠一些言传身教。故事很惊险,是那种很经典的惊险。现在有很多惊险故事,必须加一些幻想的成分才能达到效果,它的惊险是那种身临其境的惊险,不是坐在家里幻想能实现的。作者必须有很多亲身经历,才能写到这样的程度。现代的惊险、恐怖故事,必须加上一些人为制造、纯幻想的成分才能超越它。
阿甲:这种书严格来说其实不算是科普读物,不是系统讲科普知识的书,有点边缘。而且这里面介绍的知识,恐怕一个人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用得上。
探长:正因为平时用不上,读这样的书才是一种弥补呀。
阿甲:这样平时用不上的知识,也会对一个人有用吗?
探长: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延伸嘛,一种在想像中的体验吧。比如人类所有的苦难,你不可能都去亲身体验,但可以在阅读中体验。
阿甲:我其实是想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读知识类读物时,为什么我们要读那些可能根本用不上的知识呢?确实,有许许多多的知识,我们是不可能用上的。我们可能不会去航海,不会驾驶飞行或者宇宙飞船,一辈子也不可能亲手发射一颗巡航导弹,但我们为什么要读有关它们的书呢?
探长:我想人的一生也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的,甚至包括苦难、磨难、探险,广泛掌握各种知识,在万一遇到这种可能性的时候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平时我们没有途径获得这种很特殊的知识。不过更关键的是,我们不是为了特别的用途而获取知识的,我们获取知识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阿甲:我觉得就“哈尔罗杰历险记”而言,与“可怕的科学”、“神奇校车”有异曲同工之处。它把你放在一个假想的、虚构的场景下,一种作者营造的场景下,让你去体验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哪里用上?直接在书里就能用上。与其说是从书中得到知识,不如说就是在书中去运用知识。有点像你要到大海里游泳,要横跨琼州海峡之前,先在一个模拟的游泳池里练着,也许你最后不会去大海游泳,但它对游泳能力一定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读这样的书,一定是能增长智慧的。
探长:阅读在总体上主要功能还是在增加个人体验,增进智慧吧。
阿甲:“哈尔罗杰”这样的书严格来说不是科普读物,但它可能更能激发孩子对知识的热情,孩子从这种作品中获得的知识信息,可能比从一般的科普读物中获得的还要深刻。这样的知识是否有效的?应该是很有效的。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是知识却是真的东西,而且因为是有亲身经历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坐在家里瞎琢磨出来的东西,才显得更为难得。
阿甲:我想到另外一本非常经典的书,《鲁滨孙漂流记》,那本书不是写给孩子的,但孩子们非常着迷,里面涉及到的许多知识也不是一个人一辈子有可能用得上的,但仍然非常吸引人。说起来很有趣。这类知识恰恰因为离我们比较遥远,所以留出了许多的想像空间。假如有人专门写厨房、卫生间的知识故事,也写得很好,但是因为这些东西离我们太近,反而不容易引起我们的兴奋。我有时候在想,我们会特别喜欢读讲“没用的”知识的读物,可能也是基于一种心理需要,未必有很现实的学习目的。
探长:也有一些知识类读物是讲身边很近的事情的,比如讲如何注意安全,怎样防止烫手啦。
阿甲:的确也有不少,但奇怪的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那些比较“遥远”的知识。比如我们生活里到处都有灭火器,还有各种消防设施,了解这样的知识应该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我发现没有几个人认真读过灭火器的使用手册。喜欢军事的孩子可能说得出导弹的发射方法,却说不出如何使用灭火器,这种情况其实很有趣。
探长:呵呵,这种情况确实很普遍,现在这么多人都很关心航天飞机,实际上没几个人有可能乘坐航天飞机。这大概可以算是阅读的需求分析吧。
【相关信息】
来源说明:
知识类图书专辑
原文作者:
阿甲整理自聊天实录
|
编辑:萝卜探长 |
本文被阅读4427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