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主题:筱音爸爸,又来请教了:
作者:小心心妈妈 前两天接心心从幼儿园回家途中,她一口气地说:“刚才我看到一片树叶飘起来了,象蝴蝶在飞,飞到天上去了,然后就掉下来。我还看到许多树叶都飞起来了,全部都变成了蝴蝶,好漂亮啊!”我听了马上背下来,一回家就写下来了。这大概就是写话的开始吧。 我想问的是,心心现在极爱听故事,我也变着法让她能从中找到快乐。可是怎么能让她从中得到一个语言能力上综合性的提高呢?她一岁半时会背近百首的唐诗儿歌现在几乎听不到她说了,三岁的孩子只对即时的快乐有追求,让她重读唐诗好象是不现实的,我也不想让她背经典,因为这其中如果方法不当的话结果可能会是两败俱伤,身心俱损的,我也没这本事拿捏分寸。但我也有这方面的担忧,孩子几乎都爱听故事,可真能从中得到语言的整体提高的毕竟是少数,我怎么能做得既不功利又能让她在自悟中渐进呢? 主题:小心心妈妈,这个问题谈不上请教 作者:筱音爸爸 因为你做得比我好啊,这是实话。我家的小丫头跟我在一起时成天说“疯话”,主要是我跟她在一起的时间不长,所以碰到一块就疯疯癫癫的。 关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个大话题。在这方面我的知识也很浅薄,曾经向张教授讨教,照着一些书目开读,还是感到入门的困难。不过我有个很朴素的想法,把孩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规律性,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质上是两回事。前者需要理论素养,依赖理论化的经验,而后者主要是经验和常识。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个人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都可能成为教育家,甚至比泛泛的教育家优秀得多。 说起教孩子语言的经验,大家都差不多,自己也应该有很深的体验。有一个最简单的招数:多使用,多在不同情境下使用。学母语、学外语,都差不多,用得多,自然就好得多。所以,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至于如何表达的技术性问题,我相信孩子比我强。我看你对小心心做的就比我所做的好得多啦。 前些时候读娃娃妈翻译的那本《人种自传23章》,有一个案例让我很感慨。作者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很神奇的本能。19世纪一群被带到夏威夷的外国劳工,在他们之间发明了一种不伦不类的语言,词汇是混杂各种语言的,规则体系缺乏系统,表达上也过于繁复。可是等到他们的下一代出现后,这种语言变得越来越清晰,富于表达力,渐渐成为一种新的方言。这个案例试图说明,这些孩子的语言不是父母“教”出来的,反而更像是一种天生的东西,他们有“校正”不合体系的语言的天生的能力。 以前我还读过一些比较婴幼儿教育的书,有个美国人感叹,世界上最善于教孩子语言的是中国的妈妈们,因为她们总是在与孩子絮絮叨叨的,他建议西方的妈妈们可以学一学。因为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训练。 接上主题:我觉得这主要是使用的情境上的差别 作者:筱音爸爸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看看英语国家使用母语的词汇量状况。调查人员记录一位英国家庭主妇每天使用的词汇,发现她们每天说了很多话,但平均的词汇量不超过500个。这个数字是很让人吃惊的,因为我们一般的4、6级考试都要求接近6000的词汇量,通读正规的英文读物,大致要求10000的词汇量,阅读专业文章可能需要20000以上的词汇量。这里面的差距,我认为是在语言的情境上。 我们的日常生活圈子中,所使用的词汇和需要表达的内容是很有限的,如果仅仅让孩子在这个圈子里大量、重复地使用语言,至多也是接近英国家庭主妇的水平,而一旦进入正式场合、大量需要书面用语的场合,这样的表达不但词汇欠缺,而且逻辑的运用上也显得不大协调。在我们论坛里的许多妈妈,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共读,孩子从书中获得了非常丰富的情境体验,这种东西是从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正是在这种体验、模仿中,孩子获得了不俗的语言能力。 至于孩子是如何在体验、模仿中获得提高,这些训练如何对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产生具体影响的,这就是比较复杂的心理学问题了。据我所知,目前人们对这种作用的认识还远远谈不上充分。这一点你可以向早教的张教授请教。对这一点我也很好奇,也许有一天我会去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但至少今天我的脑子里也是一团浆糊。我大力鼓吹通过阅读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是基于一种信念和纯粹常识化的经验。所以我的建议只有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多使用,多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