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题:一点交流--关于诱引孩子接受较长篇的文字书
作者:筱音爸爸 我时时也有想诱引孩子来接受较长篇的文字书的想法。这倒不是因为我觉得篇幅短的不好,或者图画或卡通的故事不好,而是有好些特别好玩的东西在没有图或少图的长篇幅文字中,而且纯粹用文字去构筑想像本身也很享受的,也是一种挑战。 最近我成功地为筱音读完了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她很喜欢。其实开始并不容易,这主要与习惯有关。她还是在主要依靠图画来愉悦的阶段,这很自然,她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技巧。但反反复复看手头边的一堆图画书,有一天她请我给她“讲故事”,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书,因为那些书绝大多数已经读过一遍以上。她最近还特别喜欢较为长篇的图画书,比如《鼹鼠的故事》。这个时候我再次向她推荐《大林和小林》。 她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有没有画?”--这个反应很正常,人的习惯总是很顽固。她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不是图画书,我可不听呀。” 我说:“当然有画呀。”--我早有防备,已经把那本书的插画看得烂熟。说起来,那是本插图式的长篇小说,但又比别的书插图多,几乎每一页都有图。所以筱音的第一眼反应还勉强可接受。我于是把书翻到几页特别有趣的插图,顺口跟她讲那些插图相关的故事,比如搔脚底板,怪物把火车推到海里什么的。那本书的插图作者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非常棒,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住了。我们像读图画书那样,先把所有的插图浏览了一遍,筱音便急迫地要求听这个故事。 这篇长篇童话很特别,一开始的童趣味道特别足,读前面两章简直是一种享受。不过“钓到鱼”后,我要先放一放,我说,今天先读两章,明天再继续。虽然筱音很强烈地要求继续读下去。 后来一段时间,每天都读一到两章,而且出去玩的时候也带上,有几章是在外面玩的间歇时读完的。总共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其中有一个小小的技巧,就是不断去煽乎热情,而且保持好整体感。这段时间,我经常引用上面的段子来与孩子说些“疯话”,而且每次继续的时候,先花一些时间“回顾”上一段,把上一段的故事线索拎出来,把最好玩的地方拎出来。因为对于长篇故事,孩子容易在线索上衔接不上,这是需要很强的注意力才能完成的事情。 我觉得这个小小的经历还是有些东西可以总结一下的。比如当我们试图要改变孩子已有的阅读习惯时,首先要充分理解那种习惯的合理性,给予足够的尊重,然后找到合适的角度给孩子一个过渡的机会。另外,这也不是说用新习惯去取代旧习惯,而是在旧习惯上在加上对新习惯的认同,让孩子亲身体会,两者都有妙处,以后便多一个选择。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有耐心,而且不妨饶有趣味地看待,不急在一时。总体上说,哪一种阅读都是阅读,孩子只要很热心在读书,本身就已经非常棒了。已经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孩子,往往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偏好选择对自己最容易的读物,有的孩子会坚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去迎接新的挑战。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大人所能做的,只是催化一下。早一点,晚一点,都没关系,迟早的事情。我认为无优劣之分。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