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题:筱音爸爸请进
作者:毛毛熊妈妈 看到下面你给一位妈妈推荐三年级孩子读书,提到《快乐语文》读本,我也有幸看到这套数,出于为孩子选书的目的,最近在看8,9册,的确篇篇好文。 类似的成套书,还有《亲近母语》,还有曹文轩主编的一套,因为没看过书,名字记不确切了。 我有这样一些问题: 1。特别是亲近母语,直接节选名著段落或篇章,对读书较多或家长和孩子能够完成长期读书计划的孩子,是否有必要购买?客观的说,她的确是浓缩精华。孩子必需要读的,都有涉及。 2。三套书如果都买,似乎有雷同,你觉得他们高下如何。 3。市场上,估计还会有此类书出版,家长带着孩子读这类书,是否有些急功近利。 主题:毛毛熊妈妈,关于选文的几个问题 作者:筱音爸爸 1。特别是亲近母语,直接节选名著段落或篇章,对读书较多或家长和孩子能够完成长期读书计划的孩子,是否有必要购买?客观的说,她的确是浓缩精华。孩子必需要读的,都有涉及。 选文和原书是两种东西,应该是不能替代的。选文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有兴趣去读原作品,如果孩子读过之后迫切地想找一本原作来看看,那么这种选文就非常成功。由于很多的原因,实际上任何人都不会什么书都读。比如《亲近母语》我也参与了选文工作,拿到书后我发现其他老师选的东西很多我自己也没读过,而且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我暂时不会去找原作品来读。这时选文也有一种信息补充的作用。另外,我还是坚持对于大人也好,孩子也罢,没有非读不可的东西。有些书虽然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但也许孩子的兴趣未到,缘份未至,暂时不读原作品,先读读选文片段,也是一件大好事。 2。三套书如果都买,似乎有雷同,你觉得他们高下如何。 “雷同”看怎么理解。适合孩子的文字作品有很多,但是一旦通过选文的格式进行处理的,合适的材料其实也很有限,也与进行选文工作的人的知识面有关。比如编选《快乐语文读本》的朱自强先生和《新语文读本》的主要参与者曹文轩、方卫平先生,几位是惺惺相惜的朋友,有许多共识。他们虽然在各自挑着东西,但偶尔“撞车”几乎是肯定的。《亲近母语》的老师们是教育圈的人士,在儿童文学方面应该算是那几位的学生,一位副主编也的的确确师从过方卫平先生,那么“撞车”当然更是难免。 我不想用“高下”二字来评论这三种书,它们的追求不完全一样。从选文的品质上,《新语文》更侧重于“美文”二字,倾向于多选“适合孩子读的现代文学作品”;《快乐语文》更侧重于“儿童观”,倾向于多选“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而《亲近母语》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编选的选本,它倾向于在趣味性和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上寻找一种平衡,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老师们还是偏爱侧重于“意义”的文本,想让老师们在课堂上讲解《晴天,有时下猪》这类东西,估计是很有难度的。 如果是我个人要读选本,那么我会优选《快乐语文》,其次选《新语文》;如果我要向学校的老师推荐可以用于阅读教学的读本,我会先推荐《亲近母语》,当然如果是有特别想法的老师,我还是会先推荐《快乐语文》。 3。市场上,估计还会有此类书出版,家长带着孩子读这类书,是否有些急功近利。 在挑选这类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编选者和编选的过程。如果大人对此不了解,最好先别选。我只能给这样的忠告。比如《快乐语文》读本,它代表了朱自强的个人观点和研究方向,它的整个编选和评点过程,全部都是他亲身操作的,如果你能接受这位编选的专家,自然可以接受他编选的作品。《新语文读本》据说也是非常认真地选出来的,不过我想,不一定由几位主编亲身操作全过程,毕竟他们手下有一帮研究生呢。代表群体观点的东西,往往会存在这类问题。 大人精心为孩子选这类书,应该不算“急功近利”,我倒是觉得大人给孩子大量选择“名著改写本”是最典型的“急功近利”。“选文”毕竟是原作品的摘选,它的用途是提供一种阶梯,目标还是让孩子渐渐掌握阅读技能,扩展阅读的兴趣,不是“什么什么名著我读过了”。好的选文是非常好的工具,大人世界里也一样。还是那句话,做什么事情不重要,关键是做事情的心态。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