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故事0 购买→ ←查看
有2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21156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女儿的故事0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梅子涵

少年儿童 2003年08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18.0

开本:32 装帧:平装

关注年龄: 6~9岁 9~12岁 12~15岁

综合推荐级别: 4.0

 

红泥巴书评
    这是一部讲述成长喜悦和苦恼的书。作者文笔实在很特别。第一页即始的新奇,全书完整的幽默,直至故事终了,留给你的是“流连忘返”,和很长很长时间里的记忆。 
    故事中的主人已经长大,她叫梅思繁,现在在法国读书。 
 
【作者简介】 
   梅子涵,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祖籍安徽省旌县乔亭乡,1949年11月29日出生在上海,初中毕业后当农场砖瓦厂工人。在那期间学会文学创作。恢复高考,进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文化传播系主任,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主任。1979年开始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 他为儿童写了几十部书籍,如《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等;作为儿童文学的研究者,他写作、主编了多部理论著作,如《儿童小说叙事式论》等;作为儿童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几十位儿童文学研究生,为儿童文学事业培养人才做出很大贡献。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会员书评
  • 和妈妈一起聊童书 (坤坤妈妈 ·2006年07月 )
        我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每天坐在车上,我会选择两件事情来做-----精神不好的时候上车就睡,一觉醒来,已到车站了。清晨出发,能美滋滋的这么补上一大觉确实过瘾。但我可不是喜欢睡觉的懒虫----每逢精力充沛时,我会翻开总不离身的书,读着书看着窗外的风景,车上的旅途就充满了情趣与色彩,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亮丽。我在车上看书出于两个原因:晚上回家有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就是要给儿子讲睡前故事,天天如此。我小时候是有名的故事高手,特别会编故事,而且讲的绘声绘色,可早在升级做妈妈之前,我编故事的灵感就荡然无存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恶补童书,让自己总能有故事可讲。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童书迷,成天的早出完归,这段读书的时光是我一天中不可或缺的快乐时光。 
        这几天,我就一直精神气爽,上车后就迫不急待的翻开一本书,边看边开心的笑个不停……几天以后,这本书到了妈妈的手中,儿子去了四川的老家,我成了爸妈家的“常客”,可以有时间,跟妈妈好好聊聊天了。 
        “我这两天看这本书看的入迷了。太有意思了,没想到中国的作家也能写出这么有趣而有深度的书。”谈起书来,妈妈像个开心的孩子。 
        “是呀。简直好玩死了,我也是边看边乐。而且还学到了不少的高招呢。。” 
        “他还写了什么书吗?真应该找出来好好看看,太有意思了。” 
        “我俩简直是不谋而何,我已经在“红泥巴村”村里找到好几本。先拿本给你看看。“ 
        我得意的跑近房间,捧出一本厚重而精美的书。书上有作者的照片,妈妈仔细的看了起来: 
        “他一定是个幽默而充满智慧的人。” 
        “是呀。他还专门给研究生上课讲童书呢。我多希望能有机会听他讲童书的故事呀。” 
        妈妈真是我的知己,“他有办那种函授的或远程的班吗?” 
        “没有,我想他可能太忙了。可有一位叫蒋风的老先生办过十届“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班“了,今年这一期我准备报名了,正在准备论文呢。下个月就要交稿了。“红泥巴村的村长阿甲还会是我的同学呢。”(想到有可能跟阿甲同学,我总觉得很荣幸。) 
        “这本书编的挺精致的,现在的书也越编越好了” 
        “是呀,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童书,还不停的提醒着我们这些父母应该让孩子有一个怎样真正应该属于他们的童年。我就觉得我对坤坤有时太严了。我还准备让小段(坤坤爸爸)好好读读这本书呢。” 
        “有时间我也好好看看。” 
        “我这还有一本更棒的书呢!”,这回我可是小心翼翼的抱出那本书的,-----玫瑰色的封面,点缀着几张有趣的小画面,整个书中似乎飘出一缕缕淡淡的玫瑰花香。 
        妈妈也小心的捧在手中, “也是他写的吗?” 
        “不是,是个叫彭懿的家伙写的,是他一个人写的,是介绍国外的各类经典图画书的。怎么样,简直就是书的极品吧。”“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每天要看书看到深夜了吧” 
        “可这种读的时候必须非常小心,真怕弄脏了哪个地方,破坏了它整体。不像阿甲和他哥哥编的那本“着迷101”,也是介绍童书的,内容充实而详尽,而且特别的朴实。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涂涂写写,特别过瘾。“ 
       “坤坤也别爱看,很多的地方都会让他特别开心。有一次,他翻到了“木偶奇遇记”那一篇,突然我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妈妈,小木偶为什么没有’小鸡鸡“呢?‘我告诉他木偶是没有的,以后它变成一个真正的孩子以后就有了。你看,我还把这段话写在书上了呢” 
         我又把那本“让孩子着迷的 101本书”拿给她看,上面乱吐涂乱画的写了不少东西。那是我跟儿子一起翻书时不时创出的一些火花。 
         妈妈,儿子和我,是真正的知己。因为我们是不折不扣的“老书迷,小书迷和大书迷” 
         儿子身在高温酷暑的四川小镇,白天无法出门,大姐告诉我们,他就天天带着小侄子看书,两人看得进津津有味,偶尔也打打架,打得津津有味。 
         写了这么多,还没把让我和妈妈都着迷的那本书告诉你呢--------他就是在儿童文学界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教授,那本书叫“女儿的故事”。真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属于我们自己的书,在开心的微笑中我们一定能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的孩子也会读到他们已经历或将会经历的生活。 
         能有机会跟自己的妈妈,儿子一起聊书看书。这样的日子充盈而充满乐趣。能有机会接触到这么精彩的童书世界,真的感谢那些不知疲倦的点灯人。 
         还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他们呢? 
         我和妈妈都特别喜欢“曹迪民先生”,很想知道他现在怎样了? 
         阿甲在“着迷101”中专门有一章是介绍中国的童话和他们的作家的,可在子涵教授的“阅读儿童文学”中,没有一部是介绍中国作家的作品的,彭懿先生的那部堪称“图画书中的圣经”的极品之书中,也没有对中国图画书的任何介绍和说明。 
         对于中国的儿童文学和中国的图画书,他们是怎么看的呢?谁会来讲述有关中国图画书的历史与经典呢?
    书评人打分: ★★★★★
  • 受挫于现实的幽默 (陈恩黎 ·2006年01月 )
       这部小说一反主流儿童小说对传统叙事手法的依赖,没有开端发展也没有高潮结尾,一路散散漫漫、枝枝蔓蔓;它也一反作者多年来对小说叙事技巧的迷恋和经营,放弃虚构的人物情节放弃先锋的艺术实验,一路还原生活的真实和琐碎。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非常规的手法似乎不但没有损害《女儿的故事》作为一部儿童小说应该具有的艺术特质反而还出人意料地创造了一种儿童小说别样的言说方式。  
       梅子涵是个深谙小说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作家,所以在《女儿的故事》中他虽然放弃了擅长的叙事技巧,但依旧保留着对语言的高度敏感,并且通过对各种修辞手法的非常规运用使文本始终处于一种诙谐、松弛而又真实的精神状态中。小说中的“爸爸”叫梅子涵,“女儿”叫梅思繁,“爸爸”即“梅子涵”是故事的叙述者。于是,现实中的作者梅子涵和小说中的爸爸梅子涵重叠着、影响着,从而最大程度地模糊了我们关于文学虚构和生活真实之间的界限。于是,关于“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关于“爸爸”烦恼的丝丝缕缕在一种讲究故事的文体中找到了存在的合法性。  
       最重要的是,这些极其日常的经验提供了作者一个自由、随意的叙述空间,并且在作者个性张扬的语流中迸发出令人心动的光亮。而小说那独特的幽默便在话语的跳跃和缠绕之间流泻出来。如:  
       “这是小学五年级再过两天就要进行毕业考的一个上午。这是一场殊死决战即将开始前的一个上午。真的是殊死决战:今年的考试又改革了,不是人人都可以考重点中学,而是必须在毕业考中拿到‘资格证’才可以考。‘资格证’有限,欢迎大家积极争取。这样就你死我活了。本来是你死我活一次,现在是你死我活两次。本来是考中学的时候你死我活,现在是毕业考的时候就先要你死我活了。一直你死我活到最后你考取了重点中学或者没有考取重点中学。”  
       又如:“他原来是只吃龟鳖丸的,但是他们班级别的同学吃起来是直线上升,最多的已经达到五种了:太阳神,龟鳖丸,昂立一号,生命口服液,多灵多鱼脑精。——不夸张的!——不骗人的!是指一天吃五种哦。所以孙斌想,我只吃一种肯定不够,我会考不过别人的。孙斌的妈妈当机立断:再吃一种!……梅思繁考中学的那段日子,她爸爸也买过生命口服液给她吃。吃了两天,梅思繁就说:‘我精力充沛了!’她爸爸说:‘这么快,又不是老鼠药!’”  
       这是一种植根于中国当下原生态现实生活,并在作者敏锐的艺术感觉激发下揭示出真实中的荒诞的幽默。正是这种幽默照亮了日常生活中的庸常和琐碎,也淡化了现实的焦虑和苦恼。我们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说:“瞧啊!这儿看来是一个多么危险的世界!可这只是孩子们的一场游戏——仅仅值得开个玩笑!” 但是,当我们咀嚼着这种幽默再一次走进这部作品中时,我们发现了其中的裂缝,它们蜿蜒弥漫于这样的叙述中:  
       “那时的大人懂小孩,现在的大人不懂小孩。现在的大人不是不懂小孩,是现在的大人要顾考试要顾重点学校要顾成龙成凤……因而顾不上懂小孩。他们有一个理论,你现在让他玩,将来他就完。”  
       “梅子涵是有点不是东西的味道,可也是没有办法。”  
       “哇啦哇啦乱叫肯定是要哇啦哇啦乱叫的,我总不见得哇啦哇啦放声歌唱吧,载歌载舞,纵情欢呼,啊,梅思繁没有考取重点中学哎!hello,同志们啦,我女儿没有考取重点中学哎!”  
       这是另一种声音,它仿佛在说:“瞧啊!这儿虽然是个荒唐的世界,但是我们必须遵守它的规则——这决不是仅仅只是玩笑!”  
       而在这两种意义相对的声音所形成的空白中,一种更为直接的批判不失时机地穿插进说: “这个城市这个时代的一切都变得非常功利,心存企图,急急忙忙,在小孩子弹钢琴拉小提琴的事情上也毫不例外,真是没有办法。最高贵优雅的事也已经俗不可耐,还让我们说什么好。”  
       “蜻蜓到哪里去了?游戏到哪里去了?蜻蜓的游戏到哪里去了?小孩的游戏到哪里去了?”  
       一个讲述女儿的故事,就这样在行进中演变成一首多声部的歌,混合着作者审美的、现实的和理性的声音。而其中现实的强大与尖锐又使另外两种声音成为闪烁不定的背景,它们华美、机智的音色掩盖不住主旋律的无奈和妥协,恰如流淌在叙述中的幽默化不去没有童年的童年故事带给我们的疼痛。  
       《女儿的故事》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小说,作者直面了自己的矛盾和妥协;《女儿的故事》也是一部实践了作者幽默理念的小说,“幽默不见得一定是轻松、喜剧的生活的延伸,也可能来自沉重和不幸。” 从这两方面来说,《女儿的故事》都是一个很大的成功,它拓展和提升了中国儿童文学对幽默的表现范畴。所以,这部小说值得我们以更高的标准加以考量。  
                   (节选自陈恩黎《对三部获奖幽默小说的文本分析》)  

    书评人打分: ★★★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