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天(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系列) 购买→ ←查看
有1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28833次


 

 
 
下雪天(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系列)
The Snowy Day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上谊编辑部

明天出版社 2008年09月 出版

库存:2

原价:27.8 会员价:25.0
会员折扣:90%

开本:20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内容简介】 
    小男孩彼得,一早醒来发现昨夜下了雪,兴奋地跑到雪地里玩各种游戏,他堆了一个雪人和一个天使。回家前,还把在院子里捏的雪球放进口袋里,想留到明天再玩。回家后彼得泡在浴缸里,还忍不住一再回味,于是睡前去翻口袋,找寻带回来的雪,口袋却是空的,小雪球不见了,让他很失望。上床后又梦到太阳溶融了所有的雪。但他一觉醒来,窗外却正在下着雪…… 
    简单的故事却传神地展现出儿童的天真、好奇、幽默和创意。 
 
【作家/画家简介】 
    艾兹拉·杰克·季兹(Ezra Jack Keats),1916年3月1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他的父母都是波兰出生的犹太人,因为遭到迫害移民到了美国,他是他们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小时候就喜欢涂鸦,常常把道路或是墙当成画布。1934年他高中毕业后,虽然得到了艺术学校的奖学金,但因为父亲突然过世,他只好放弃,一边打工一边自学。1942年他应征入伍,战后曾去巴黎做过一年的绘画之旅。回国后,他在纽约的画廊举行过个人画展,并开始为成人书设计封面和画插图。从1954年到1960年,他还为十几本童书画了插图。 
    1962年,他自写自画了《下雪天》(The Snowy Day),这本书为他赢得了1963年的凯迪克奖金奖。主要作品除了以黑人男孩彼得为主人公的“彼得系列”:《彼得的口哨》(Whistle for Willie,1964)、《彼得的椅子》(Peter's Chair)、《彼得的信》(A Letter to Amy,1968)、《彼得的眼镜》(Goggles,1969)之外,还有《珍妮的帽子》(Jennie's Hat,1966)等多部。1983年在纽约逝世。
 
红泥巴推荐级别: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1963年荣获久负盛名的凯迪克金奖。 
●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Books of the Century 
●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必须知道的100本图画书」入选100 Picture Books Everyone Should Know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下雪天看见一首诗 (梅子涵 )
        儿童都是行为诗人。什么叫行为诗人呢?就是说,他们没有吟诵的句子,但是他们做的事情,他们的兴趣,常常是诗。 
        下雪天,彼得就这样行走着,玩耍着,写了一首诗。 
        这首诗是他坐在床上看着窗外雪的眼神。里面的吃惊和兴奋。彼得的脑袋真大。 
        是他穿上红衣服跑到屋子外面,走到雪地上来了。 
        是他的脚走在雪地上的“嘎喳”“嘎喳”“嘎喳”的声音。 
        他脚趾平行走,脚趾朝外走,脚趾朝内走,他还回头看自己的脚印,他看的是自己的印在雪地上的脚印! 
        这是他 
        踩在 
        雪地上的! 
        彼得长大后,还会这样踩吗?“嘎喳”“嘎喳”“嘎喳”?而且还要回头看? 
        不会的了。不大会了哦。长大以后的诗不是这样写了。长大了,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诗了,尽管长大的人还喜欢吟诵。 
        是他拖着脚步在雪地上慢慢地画线。 
        你看看,画了几根? 
        有一根,还是用树枝画的。 
        红衣服的彼得,用咖啡色的树枝,拍打树上白的雪。 
        这不是诗吗? 
        这是天真的,玩耍的,试一试的,含着期望的,没有一点儿利益的,可是却等待着小小结果的……小孩儿的玩意儿。 
        这样的没有“意义”的小孩儿的热情和心满意足,是最明明白白的不用去猜想比喻和象征的诗。 
        如果非要说象征,那就是孩子的明明白白、干干净净、简简单单、充满好奇、易于如愿。 
        这样的诗,只要看看孩子的脚印,看看他们的眼睛,看看他们的跳起,就读得清清楚楚了。 
        看看他想把雪掷到别人身上,结果别人却把雪掷到他的身上;打雪仗没有胜利,但是却堆了一个有笑容的雪人;还把雪放进口袋,留着明天玩……我们就读到了这诗的一行行了。 
        我读到了! 
        于是我便想念童年啊。 
        很想念。 
        想念不是要诅咒长大。童年是诗,长大也是故事,没有这延续,就没有完整;没有这丰富,生命的文体也就不壮观了。可是想念终究很有味道,因为那味道在童年的进行时总不会细致、珍惜地品出,品出童年总在童年后。想念是生命为自己安排的一种生活。想念了,也就对正是童年的孩子会有欣赏的眼睛,会有放心,会有智慧的姑息,会有合乎天性的“纵容”,会有很多对得起自己的后来的回首。想念是有很多味道的。很多的味道。 
        想念让我们有些摇曳了。 
        彼得坐在浴缸里也在想念。他的好大的脑袋。他想的不是他今天写了一首诗,但是他今天的行走、玩耍、红衣服、白雪脚印、假装爬上了一座很高的山、把雪装进口袋里留到明天玩……却是一首诗的一行、一行。 
        看着那浴缸里的彼得的大脑袋,我又惊异地欣赏到了:孩子会想念的!他们凝神时的情感是这样的!我们会去看见吗?难道只有彼得对面的小鸭子看得见? 
        彼得又走出去了。 
        那漫天雪花的世界是属于所有人的。但是往往只属于孩子。成年人在睡眠。成年人或者在急着铲雪。成年人会想,今天不能开车了,上班要迟到了。 
        这不能怪成年人。 
        我们只是欣赏童年。 
        只是欣赏着杰出的艾兹拉们对童年的欣赏。欣赏他为我们写出的诗。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