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泥巴书评 |
内容简介: 一篇简单的故事,描述一个平凡温暖的下午,日常的家庭活动,有如我们幸福的、却常被忽略的时光,有创意的莎莉,改变了平淡的一天。 【关于作者/画家】 约翰·伯宁罕 1936年4月27日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法恩汉姆。由于父亲是一位推销员,家里经常搬迁,他童年时曾经换过十多所学校。12岁时进入夏山(萨莫希尔)学校就读,那是一所推崇选择教育的学校,课程不是强制性的,所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17岁那一年,他因为拒绝服兵役,而选择了军事服务的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战地急救、护林、农耕、打扫贫民区、盖学校……足迹远至意大利、南斯拉夫和以色列。1956年,他进入伦敦的中央艺术中心学院学习,三年后,他以一本由手、脚印组合而成的画册作为毕业作品,获得了设计学的国家文凭。毕业后由于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把握,他又去了以色列,为一家电影公司制作模型和木偶,直到1960年的秋天才又回到伦敦。他一边为伦敦交通局画海报、帮杂志社画漫画、设计圣诞卡,一边尝试拿着他的作品集到各个出版社去寻求出版,希望能成为一名专业的插画家,然而他得到的回答总是:“等你完成一两本书之后,再让我们看看吧!” 196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图画书《宝儿》(Borka: The Adventures of a Goose With No Feathers),这本书获得了当年的凯特·格里纳威大奖。1970年,他又因《和甘伯伯去游河》(Mr Gumpy's Outing,1970)再度获此殊荣。他的《外公》(Granpa,1984)还为他赢得过1984年的科特·马希拉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莎莉,离水远一点》(Come Away from the Water, Shirley,1977)、《你喜欢》( Would You Rather,1978)、《莎莉,洗好澡了没?》(Time to Get Out of the Bath, Shirley,1978)、《鳄梨宝宝》(Avocado Baby,1982)、《迟到大王》(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 - the Boy who is Always Late,1987)、《喂,下车》(Oi! Get Off Our Train,1989)、《我的秘密朋友阿德》(Aldo,1991)《哈维·史蓝芬伯格的圣诞礼物》(Slumfenburger's Christmas Present,1993)、《寇特尼》(Courtney,1994)、《云上的小孩子》(Cloudland,1996)、《魔法床》(The Magic Bed,2003)等。现在,作为一位已经创作了三十多本图画书的作家,他已经在大西洋两岸赢得了数不清的荣誉,作品被译成十数国文字。 1964年,他与同是图画书画家、《我们去猎熊》的绘者海伦·奥克森伯里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
|
红泥巴推荐级别:
★★★★★ |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
|
更多相关的专题 |
|
相关分类 |
|
|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
|
|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
|
|
经典书评 |
- 发觉孩子心底的秘密
(余治莹◎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
)
也许很多父母都常常会自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认为他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换句话说,孩子就好比那顽皮成性的孙悟空,再怎么翻筋斗、乘云驾雾,终究逃不了如来佛——父母的手掌心。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许多父母都会习惯性地站在制高点,抱着“我都是为孩子好”的态度,指导着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他们期望孩子就像棋子一样,按着自己所规划的路线往前走,不能走偏,更不允许出错,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就难免会忽略了去关心孩子自己真正的感受以及他们心里究竟想要做什么。 英国著名的图画书大师约翰•伯宁罕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图画书,他的作品深受小读者的喜爱,除了他的图画充满创意与美学之外,最重要的是,孩子早已把伯宁罕视为最能理解他们的“自己人”了。年龄差距从来不是伯宁罕的问题,他总是能够发觉孩子们心底的秘密,并且尊重他们的各种奇思异想,不会用大人的规矩框架去限制他们、约束他们,让他们感到闷闷不乐。另一方面呢,孩子们在伯宁罕的图画书里也总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这里,他们可以天马行空地展开无限想象,可以无忧无虑地开怀大笑。 在《莎莉,离水远一点》里,伯宁罕明显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生动地表达出他们脑中所想的以及心中所渴望的奇妙世界。故事叙述莎莉一家人带着大包小包来到海边。爸爸妈妈忙着放置椅子,摆放食物,莎莉则静静的一个人远望海面,瘦小的背影看起来孤单寂寞。整本书分成两条线进行,左页和右页的情节各自分开发展。书的左页全是妈妈的叮咛,而且大都是否定句。诸如不要去游泳、不要让新鞋沾到脏东西,还有扔石头不要打到人等等。然而除去言语之外,父母从未走近莎莉身边,和她一起玩耍。莎莉似乎觉得很无聊,她想摆脱一切规则的束缚。由此,右页就呈现出了莎莉的想象世界—— 一个刺激的冒险之旅。在这里,莎莉得以表现其英勇、机智的一面,更让她可以自得其乐,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最后,莎莉要跟着父母一起回家了。可是,只有小读者知道,莎莉不像爸爸妈妈一样无聊地坐在沙滩上虚度时光,而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奇幻之旅。这正是许许多多的孩子所向往的。伯宁罕通过这本书,让大家都彷佛亲身经历了这一旅程。 在这本书中,伯宁罕没有使用一个批判的字眼,可是他通过图画,传神地表达出孩子的心思意念,让小读者产生共鸣,同时也激发许多父母心中的警醒:若只是一味地站在旁边念念叨叨,会让孩子的心与父母渐行渐远,日后也许会造成亲子间难以跨越的鸿沟。 伯宁罕是一个不断追寻如何表达图画书意念的创作者, 他坚持自写自画、自演自导。一路摸索过来,他赫然发现其实孩子才是讲故事的人。因此,他开始尝试将孩子的心引入创作之中,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述说自己的故事。而这也正是孩子喜欢阅读伯宁罕图画书的重要原因。翻开他的书,孩子不再只是一个读故事或听故事的人,他们同时也是个讲故事的人,并且讲的是他们渴望跟大家分享的心底的秘密,尤其想讲给亲爱的爸爸妈妈听。 通过《莎莉,离水远一点》,孩子看着图画,讲出跟着莎莉一起去冒险的点点滴滴,同时还可以对着爸爸妈妈说出莎莉不曾说出的话,请他们一块儿去探险,一块儿去寻宝,真真正正地玩在一起,大家开开心心地度过美好时光。
- 现实与梦幻的狂想
(宋珮◎艺术工作者
)
约翰·伯宁罕从创作了《宝儿——一只没有羽毛的大雁》,并于1963年因此书荣获凯特·格林纳威大奖之后,就一直是英国图画书界的一颗明星。他的作品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备受世界各地的大小读者喜爱。伯宁罕从事创作的四十多年之间,不仅在故事讲述的技巧上屡有新意,在图画的表现上也经常为读者带来惊喜。 总览伯宁罕的绘画风格,它可以比较明显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线条素描为主,有时仅仅用线条勾勒轮廓,有时在轮廓线内用色铅笔或水彩施以淡彩;另一种风格则是运用浓墨重彩,并综合拼贴等多种方法及不同材质制造出丰富肌理。伯宁罕对于线条和肌理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说:“当我画图的时候,我很努力地使我的线条生动。所谓的生动虽然很难定义,不过轮廓线的粗细如果总是一致,相对就会减少趣味性。柔软的沾水笔是件好工具,画出的线条会随着用笔施力的程度而有所变化,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一直对在平面上制造空间感很有兴趣。我的许多图画都是一层层叠加上去的。我喜欢在不同的材质上,比如纸、厚纸板,甚至木板上面作画。这样,在印刷成书后,画面上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肌理。” 以单线勾勒的线描画法和以肌理表现为主的着色画法,几乎出现在伯宁罕的每一本图画书中。不过1977出版的《莎莉,离水远一点》,似乎是他首次尝试同时运用这两种手法,来划分故事中的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并区分出大人与孩子的两个不同视角。在之后出版的《莎莉,该洗完澡了吧》(1978)、《朱利叶斯在哪里?》(1986)和《我的神秘朋友阿杜》(1991)也都延用了类似的手法。 在《莎莉,离水远一点》这本书里,除了第一和最后一页是表现一家人来到及离开海滩的单幅画面之外,其余画面皆用左右对页相互对照的方式呈现。作者将简洁的文字安排在左页,全是莎莉的妈妈说的话,但并不具备叙述故事的功能,只是突显出莎莉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限制。左页画面中的场景几乎是一成不变——爸爸妈妈坐在沙滩椅上,虽然身在海边,却对周围的景色视若无睹,仍然做着和家里一样的事情──看报纸、织毛衣、喝茶、打瞌睡。伯宁罕用细线框住左页的每一幅画面,以线描加上局部平涂的淡彩来描绘这个贫乏无趣的世界。而右页表现的则是莎莉的世界。一开始,莎莉背对读者站在海滩上,似乎若有所思地看着一只白色的小狗和一艘小船。她小小的桔黄色背影衬托在怪异的绿色天空下,流露出某种不安的气氛,仿佛正预示着不寻常的事情将要发生。伯宁罕不借助任何文字,完全运用图画来表现莎莉和白色小狗的精彩冒险:他们驾着小船航行海上、遇见海盗船,进而打败海盗、拿到藏宝图;再到无人岛上挖出宝藏,莎莉戴上了皇冠,成为想象王国的女王。画面上的场景不断改变,演绎着惊心动魄的故事。时间也从白天延续到夜晚,变化丰富的色彩和肌理与左页的一成不变,形成强烈的对比。 同时,右页图画上呈现的想象之旅,也与前后环衬的画面相互呼应。画面中,爸爸妈妈坐在左上角的一小块沙滩上,其余的部分像是一张延展开的古老航海地图,莎莉遇到的海盗船和去过的无人岛都出现在上面。相对于现实世界的渺小,从现实延伸出的想象世界,不论是时间感或者空间感都显得广博无界。 伯宁罕创作的作品并不仅仅把读者群限定为儿童,而是试图扩展到各年龄层的读者。他用心搭配文图,始终让其作品保持精练而不幼稚。他通过图画书表达对世界的观点,这让他的作品确实让成人也有会心与深省之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