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泥巴书评 |
这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毒心肠皇后因为妒忌白雪公主的漂亮容貌,发誓要把她置于死地,三番四次对她狠下毒手。在七个小矮人的热心帮助下,白雪公主一次一次化险为夷,并与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画家以水彩笔制造出宁谧干净的效果,让经典之作再次大放光彩。 |
|
红泥巴推荐级别:
★★★★★ |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
1973年美国凯迪克银奖 |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
|
更多相关的专题 |
|
相关分类 |
|
|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
|
|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
|
|
经典书评 |
- 典型的“母爱型”童话
(刘绪源(儿童文学理论家)
)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即使没有看过《格林童话》,也一定在小时候听大人讲过这个故事,或者是从迪士尼的动画片里欣赏过,或者看过由它改编的连环画。故事经过了一次次改写,整个框架却都大同小异。本书也不例外。 但孩子们一代一代来到世上,这个故事对新生的孩子永远是新鲜的;有趣的是,他们也永远不会听厌。为什么有的故事隔了几代就不再好看,有的故事却永远有生命力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奥秘。 从故事本身来说,它实在是太巧妙了。故事里有皇后与魔镜的七次对话,每一次都引来危机,让白雪公主经历一次危险。低龄的儿童是最喜欢重复的,因为重复的场面可以让他们轻松面对,这几乎是听故事时的一段休息,所以一遇到熟悉的重复,他们就会放松一下,或会心一笑;但这是发展的重复,熟悉中蕴藏着陌生的新危机,所以他们的心刚一放松,马上又收紧了。一松一弛,形成了故事的最好的节奏。这同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节奏是合拍的,所以能给人带来享受。而每一次危机,都是大起大落,公主一次次上当,让人焦急,一次次落难,使人无望,结果却又都能意想不到地转危为安,并在最后迎来幸福的结局。在危险的中间,有时还夹着喜剧,如七个小矮人一个个发现自己的东西被人动过了,第七个小矮人一个一个地和别人挤着睡,这都会让儿童充满兴趣,发出快乐的笑声。从技巧上分析,这和整个故事的一次次转危为安,道理是一样的,它也是一种重复——可见重复在低幼故事中是多么重要。 但真正的好故事,并不是只用技巧就能制作出来的,它必然还是生活的一种缩影,它总是在荒诞不经的外表下暗藏着人生的秘密。这个故事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想一想,在这个故事里,写得最好的,最最揪心的,究竟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是皇后的嫉妒,的确,她的嫉妒是那么强烈,这是人间的嫉妒的夸张表现,所有的坏事,所有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但这其实并不难写,稍有一些编故事能力的人大都会这样写,它离我们真切的人生体验还比较远。真正写得好,让人的心一再提起来的,是白雪公主的轻信,容易受骗,不知道吸取教训,动不动就把小矮人的警告忘在脑后。因为她每次遇到的都是不同的危险,一会儿是好看的丝带或梳子,一会儿又是好吃的让人流口水的苹果,如果是她曾经遇到过的东西,她一定不会再上当,可这世界太新鲜太多样,也太奇妙了,这不正是每个小孩子的特点吗?这不正是他们最让大人担心的地方吗?她们总是要自己碰过壁才会记住的,语言的警告往往是没有用的!正是在这样的地方,这个遥远的童话故事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为什么它永远有生命力?因为古今中外的人生,都是这样的。它是人生的缩影。 白雪公主的故事是典型的“母爱型”童话。世界各国的早期童话,大多是“母爱型”的作品。它们的特点,是最能反映母亲们的心理,它们是母亲们传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意的文本,故事里处处蕴藏着母亲的担心和愿望。母亲最怕孩子记不住自己的警告,最怕他们上当受骗,最怕他们遇到危险;同时,母亲们总是希望有各种办法解除孩子的灾难,在最没有希望的时候也要异想天开;母亲还最希望孩子能有个幸福的结局,她们终于能松一口气的时候,是孩子结婚成家的日子,所以“母爱型”童话大多是以结婚场面结局的——白雪公主的故事正是如此。另外,在艺术形式上,因为母亲是最熟悉低龄孩子的接受心理的,所以,这类故事往往篇幅不大,有巧妙的节奏感,而且,充满了让儿童喜爱的重复——在这样的重复中,她们会一次次看到孩子快乐的笑脸,这对讲故事的母亲是最好的回报。
- 理性光环下的真实童话
(唐彦(自由艺术家)
)
南希·埃克霍尔姆·伯克特并不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但是,透过每一部作品,我们都能感受到她创作时的激情。1961年首次创作的《詹姆斯与大仙桃》已经赢得极高的评价,而这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更是惊人之作,让她同时获得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和凯迪克银牌奖两项殊荣。 她的早期作品多以色铅笔、水彩作为主要画材,这本图画书更将色铅笔技艺发挥到极致。通过色铅笔纤细笔触的叠加呈现出微妙的色层变化,画面犹如刺绣一般细密紧实;而色铅笔遇水溶解产生出斑驳肌理更是这一画材的特性;与水彩结合,干湿互补,让画面张弛有度,也从紧张的线条排列中释放出一丝温柔。画家充分利用色铅笔与水彩的特性,创造出一个充满理性美与人文情怀的童话世界。 “理性”是画家创作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留意到阅读此书时其实并不流畅,有异于现代图画书图文并行的呈现模式,以图、文间杂的形式进行文本叙述(即一页图一页文)。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停顿,“不畅”是直观感受却也是精心设计。《格林童话》的故事舞台多半设定在12至18世纪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背景被界定在12至15世纪,在这一时期哥特式艺术大行其道,于是画家便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观和宗教观融入创作。图、文间杂的成书形态可视为对历史的再现,虽然不及图文并行模式来得直观流畅,却也在阅读的停顿中留给人思考回味的余地。 有趣的是,故事设定在中世纪,画家贯彻全书的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理念。15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大多表达着人的感观、人的信仰和人的世界观,这与中世纪时期宗教至上的美学理念天壤有别。人拥有看得见的尘世世界,故一切都被放大,一切都被细致刻画,以坚定的写实主义手法呈现出来,该作品恰是如此。用文艺复兴强调人性的美学理念,创作中世纪历史背景的童话故事,无形强化了作品的批判意味。 “理性”亦体现在带有历史属性的元素设置和色彩运用上。该作加上封面、扉页不过九幅插图,却幅幅精美绝伦。白雪公主的肖像作为封面异常醒目,亮白如雪的皮肤、乌如檀木的秀发、粉嫩的面颊与唇加强了作为白雪公主的辩识度。妩媚而又神秘的容颜透露出渴望、迷惘却又不可名状的哀情,很容易联想到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中的爱神形象——画家有意将白雪比作爱神,夸大“美”带来的强大力量,与格林童话对“美便是善”的界定是一致的。白雪用绿叶加以衬托亦有说法,中世纪时期的“绿”象征希望、欢乐和忠贞的爱情,恰与白雪公主的身份、经历相印证,也是画家赋予的美好祝愿。现代文化对绿作青春、清纯的读解,与风华正茂的角色形象也是相匹配的。 正文第一幅插图,暗示颇多。画家借由皇后头顶的U形艾斯科菲恩头饰和画面一角高耸的哥特式城堡尖顶,交代出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青灰的石壁与封锁的窗口暗示出当时宗教神权统治下民众抑郁的生存状态。惟独皇后的窗口洋溢着绚烂色彩,高纯度的红与蓝在灰色衬托下分外耀眼,红色象征坚忍、刚毅,蓝色据说是圣母玛利亚神性和人性完美统一的体现,恰与慈祥的母亲身份相契合。细致一些,我们还能找到贯穿故事始终的皇族纹章——在蓝色簇拥下的金色鸢尾花标志。 第二幅画面中虽然大面积着墨丛林、鸟兽,画家却通过色彩的纯度对比使白雪公主跃然纸面,成为视觉中心。身后的浓雾消除了部分影像也强化出丛林的空间感,同时减少了次要物体对视觉中心的干扰。蓝色与金色的长裙明艳照人,这是家族所赋予的色彩,与皇族纹章相互呼应,画家借用色彩表明白雪的公主身份。 第三幅画面被处理得满满当当却杂而不乱。画家巧妙地通过冷暖色调对比,区分出屋外屋内。屋外清冷寓意残酷的社会处境,屋内温暖则寓意白雪的幸福心境。画面中白雪褪去了蓝色与金色的公主长裙,意为放下身份,她身着带有坚韧刚毅(红)、纯洁善良(白)之意的红白长裙,与小矮人四目交互,透过温柔的目光,白雪的内心美得以释放。而身份又岂能轻易改变,餐桌椅背上搭着的鸢尾花蓝色丝巾始终暗示白雪的皇室身份。 下一页画面视野辽阔,画家用对页大场景呈现出皇室家族的地理位置,更用盾形纹章加以标示,明确了后母往返的轨迹,也对王子出现埋下伏笔。细看皇室纹章,盾形上饰以皇冠庄重华贵,蓝底衬托下的金色鸢尾花最初在圣路易时期被赋予诚实、智慧、荣誉三大美德,这显然与性情阴郁、行为偏激的后母极不相称。故城堡笼罩在阴霾之下,后母身着的黑衣与乌云相互呼应。画面右下角的火龙伏兔纹样,呈现出后母与白雪的矛盾关系。整幅画面色调冰冷,这是人性泯灭的时代色彩,读者似能感受到白雪倒下后的如冰体温。然而占据画面底端萌动的绿又给予了复苏的暗示。 第五幅画面色调低沉灰暗。窗外射入城堡的月光照亮桌面凌乱的巫术用具,其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一本巫书:摊开的页面上是红白渐变的苹果,苹果上方写着“MALUM”字样。“MALUM”意为疾病,使用的是现代出版物中少见的“BLACK-LETTER”字体,而这种字体源于以前修士们的手写体。我们便可以推断,或许这就是记载着德鲁依教士使用草药和橡果施放幻术的巫书。飞入窗口的蝙蝠、桌面散落的蘑菇、蜘蛛、苍蝇、骷髅也必定是施展巫术的材料。再毒却毒不过人心,翩翩起舞的后母摇曳着裙摆,张牙舞爪,内心的邪恶昭然若示。高耸的尖顶帽一如高耸的哥特式建筑,画家通过具有时代特色的服装展现出欧洲封建社会宗教戒律对人性的扭曲。 后母终于恶念得逞,让白雪身置水晶棺内。画家在第六幅画面依然使用纯色与灰色结合的复合色调,强化出视觉中心。七矮人身披褐色斗篷与山石浑然一体,也呈现出角色心冷如灰的低调情绪,最接近水晶棺的小矮人露出鲜红如血的帽子,一展火热忠诚的内心。坚硬的石壁画家用粗犷硬朗的直线表达,与人物刻画强调外形曲线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塑造出一个庄重肃穆的送别场面。 故事结尾遵循“劝善惩恶”的传统道德理念,最后一幅画面被分割成左右两个部分,用色彩的对比体现善与恶的不同结局。左侧画面色彩暗淡毫无生机,拱门顶端的天枰浮雕寓意审判,这便是对后母的审判,向下延伸的阶梯好似通往地狱,被搁置在画面一角的铁鞋也辅助阐明了恶行招致毁灭的道理。当然,后母被套上烧得赤红的铁鞋,跳舞致死的酷刑惩罚,在当时确实存在,所以结局也反映出历史的真实。右侧画面色彩明丽,拱门外悬挂着带有家族纹章色彩的旗帜交相辉映,衬托出联姻的喜庆场面。王子身着象征忠贞爱情的绿,公主身着象征忠诚、真理的蓝共同迈向通往幸福未来的阶梯。故事至此结束,却始终未展示出后母天下第二的面容,画家高超到不施墨彩便描绘出千万个形象,这便是每个人心中的皇后了。 作为画家,南希·埃克霍尔姆·伯克特一方面珍视原作,一方面又将自己理性的思考投射在创作中。童话世界绝不是天马行空的遐想,这本图画书作品犹如有根可寻的玫瑰,依附大地大放光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