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话 购买→ ←查看
有1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18512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中国童话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黄蓓佳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年04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28.0 会员价:25.2
会员折扣:90%

开本:20 装帧:软精

关注年龄: 6~9岁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中,曾经存在着许多美好的童话。可是,现在的孩子只知道有安徒生,格林,或者豪夫,却不知道还有中国童话。作者黄蓓佳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更多的作家来做这件事,来将虽然具有朴素的美、但作为文学作品阅读远远不够的民间故事进行深加工、强化语言艺术之美,改编成为可以长久流传的语言文学。所以,她将对《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渔夫和小公主》等10个长期流传在我国民间的经典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进行高度艺术化的再创作,以《中国童话》名推出。“如果孩子们读了之后对中国文化的丰富性有更多的认识,还有兴趣做更多的探寻,我就要为我自己的创意而自豪了。” 
 
    黄蓓佳 195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1972年从泰兴县黄桥中学毕业后赴农村插队四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进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组,任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创作室主任。 
    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各类文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计六百余万字。作品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少儿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江苏“紫金山”文学奖等全国及各省市文学大奖,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及电视剧,一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文。儿童文学作品《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飘来的狗儿》等尤其受到读者喜爱。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会员书评
  • 中国童话民间寻根 (中华读书报记者 陈香 ·2004年10月 )
      关于经典儿童文学的阅读,中国孩子除了安徒生就是格林。近悉,作家黄蓓佳对《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等十个长期流传在我国民间的经典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进行高度艺术化的再创作,结集  
    以《中国童话》之名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童话”概念的推出,有如一枚重磅炸弹,激得中国儿童文学界余波阵阵。有评论家认为,《中国童话》的推出,很有可能为我国目前停滞不前的童话创作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中国童话”是如何产生的  
     
      黄蓓佳向记者表示,一直以来,她都很是惋惜,曾经在中国各民族中世代流传下来的属于文学精华的东西,正在一天一天远离我们。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只知道有“白雪公主”,有“灰姑娘”,有“蓝胡子”,却不再懂得,还曾经有过“牛郎织女”,有过“海力布”,有过“河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她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更多的作家来做这件事,来将虽然具有朴素的美、但作为文学作品阅读远远不够的民间故事进行深加工、强化语言艺术之美,改编成为可以长久流传的语言文学。  
     
      她告诉记者,去年秋天,译林出版社赠她一册由他们翻译出版的《意大利童话》,600多页的巨著,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根据本国各地几个世纪以来用各种方言记录的民间故事资料,加以筛选整理和艺术加工,用现代通用意大利语改写而成,是一本“适合全意大利人民阅读”,而且便于“向全世界介绍”的意大利童话。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1923 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于198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一位文学大师却来做这样一件整理加工传统民族童话的工作,除了他对意大利民族的热爱,没有其他的解释。  
     
      再三考虑,黄蓓佳决定,不管别人是不是认为自己在“东施效颦”,也要为中国的孩子们写一本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国童话》,让孩子们了解我们民族文化中美好的一个部分,让他们知道,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中存在过这些美好的童话。  
     
      中国其实是有“童话”传统的  
     
      中国究竟有没有童话传统呢?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教授王泉根认为,虽然“童话”一词为外来词,各历史文献中都不曾出现,但我们传统的童话散落在各种志怪、传奇小说当中,中国古代虽无“童话”之名,却有“童话”之实。但中国文化一直以来有着“重现实、轻想像”的传统,“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想像性质的文本一直都比较缺乏。“世界经典童话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最后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由于西方经典童话影响太大,从而淹没了我们自己的童话。”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束沛德认为,我们的作家有意识地进行童话创作不过短短几十年,而西方童话却有着深刻的历史积淀,再加上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没有进行完整地发掘、高度艺术化的加工和创新,以及有意识的推广,导致现在的孩子只知有安徒生、格林,而不知有中国童话。  
     
      安徒生格林童话也是脱胎于本国民间故事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其实也没有离开过本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的滋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金波这样认为。王泉根教授指出,文学史上的童话有一个流变的过程,最初是民间口耳相传,以民间流传的故事形式代代延续,具有口头性、变异性和不稳定性;于是,有一批文化人有意识的进行采风、整理、印刷、出版,形成了原汁原味的保持了民间文化特色的童话文本,典型代表作品就是本是语言学家的格林兄弟为做研究而整理出来的德国童话集《格林童话》;第三步,则是作家的创作童话、艺术童话、现代童话,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是自己的完全创作,但都具有作家本人的鲜明的个性特点、作家本人的风格,典型代表就是安徒生童话。安徒生被誉为“世界童话的太阳”,就是因为他为世界文学史贡献了一种全新的文体———文人童话。  
     
      黄蓓佳的《中国童话》每篇都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性的加工、美文式的升华,并用自己的审美观念贯穿情节,金波认为,这就是中国童话实现了“第三步”的突破。  
     
      “中国童话”的现实意义  
     
      在阅读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功利的当下,我们孩子们的阅读也概莫能免。近几年来引进版图书风靡整个儿童阅读界,孩子们更是日益远离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束沛德认为,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但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滋养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需。中国童话将传统民间文化赋予新的内涵,使民族文化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的形式尽快送到小读者手中,培育和宏扬民族精神,他表示,这样的工作有着切实的意义。  
     
      金波告诉记者,教育部日前规定,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每个学生必须要完成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但究竟读什么,老师如何去辅导孩子们阅读,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他强调,像“中国童话”这样融合了民族性、民间性、地域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体现了我们民族自己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对现在这些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安徒生”“格林”、或者“哈利·波特”长大的孩子们来说,有一种“回归”的意义,他希望孩子们能多看看中国自己的“童话”。
    书评人打分: ★★★★★

内容摘引

享受阅读——代后记

    从前,童话大多是讲出来的、口口相传的东西。记得很小的时候,夏天吃过晚饭,洗完澡,躺上竹榻,第一个要求便是:外婆讲个故事吧。外婆便一边摇扇子驱蚊,一边给我们讲起故事。牛郎织女啊,金鱼公主啊,王子仙女啊……许多经典的文学故事和人物,便是以这样的形式、在这样轻松悠闲的时刻,进入我的记忆和心灵的。
    如果时代不变,旧日的生活方式永存,我会跟我的外婆一样,把那些流传了百年千年的童话接着再讲述给我的儿孙。
    可是,躺在竹榻上乘京的美妙时光不再重现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大大提前,主动性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几乎从五六岁初通人事开始,他们就不再被动地接受大人所讲述的一切,而是自己挑选图书,照单点菜一样,要求大人为他"读这个"、"读那个"。这是一个阅读的时代,而且是照图阅读的时代。五花八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搞笑的故事和直线条的人物,无厘头和无主题,加上铺天盖地引进的外国童书,构成了现阶段童年和少年报文学教育。
    不免就觉得惆怅。明知惆怅是心态变老的表现,还是惆怅。
    那些童年时代铭刻在心、纯真的、美好的、忧伤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在各民族中世流传下来的属于文学精华的东西,真的就要这么消失了吗
    我没有丝毫救世主的意识,只是为此惋惜。
    去年秋天,译林出版社赠我一册刚刚同他们翻译出版的《意大利童话》。煌煌六百多页的巨著,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根据本国各地几个世纪以来用各种方言记录的民间故事资料,加以筛选整理,用现代通用意大利语改写而成的,是一本适合全意大利人民阅读,并且便于向全世界介绍的"全意大利的童话书"。我翻阅这本书后,彻夜未眠。不是为书中的内容,是为卡尔维诺所做的这件工作,他为弘扬本国言语学和言语字而甘愿奉献的精神。卡尔维诺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心中何等了不起的文学大师,而且还是最具现代性、性品有如迷宫一般挑战读者智力的大师,如此前收的作家却写出这样一本有着传统阅读特征的本民族童话,除了归结为卡尔维诺对意大利民族的热爱,没有别的可以解释。
    是夜,在辗转反侧之中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也要为全中国的孩子写一本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国童话》。如果说我这样的决定是"东施效颦",那就让我做一次愚蠢的"东施"吧。我希望用我的笔让孩子们了解我们民族文化中美的一个部分,值得让他们记住的一些东西。起码也要让孩子们知道,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中存在过这些动人的童话。
    第二天,我给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郁敬湘打了电话,说出我的构想。郁敬湘是我前两本书的责编,我们彼此一向沟通得很好,这一次当然是一拍即合。并且小郁对我的想法相当重视,在最短时间内向苏少社的领导作了汇报。社长兼总编祁智先生非常配合,很快跟我签下合同,商定由我在半年之内为他们写出这本《中国童话》。
    一星期之后,我交出了第一篇试写作品《亲亲的蛇郎》。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这结合了汉民族传统童话的诸多典型元素,而又不十分为人所熟知。20世纪50年代曾经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童话剧《马兰花》,内容与本篇有一些相似。
    写作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做事真不能凭一时兴起,想像中有把握写好的东西,实际写起来很不容易。首先是内容,我本来的打算是解构这些传统童话,用现代思想和观念奖它们重新打造,开笔写作之后,觉得不能这么做,有一个声音在阻挡我:我不能为了讨读者的好、讨评论家的好、计出版者的好,把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童话弄成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
    我决定原汁原味地写。即便被看成是"守旧",我也要冒这个风险。我想,我的趣味,应该是中国孩子普遍的趣味,此前我的几本儿童文学作品热销,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能够被我接受的,也应该能被孩子们接受;能让我感动的,也应该能让他们感动。其次是文字,选择用什么风格的文字来表达童话内容,也让我颇费斟酌。朴实憨拙的?轻松跳跃的?华丽浓重的?试想了几段开头之后,还是选择了最后一种。
    想给孩子们的,就是一次华美的阅读享受。用饱满和浓烈的文字,引领他们走进民族的历史,走进人类在童真稚拙的年代里想像出来的天地,同时也领略到中国的汉文字之美。希望我的十个中篇童话,每一篇都是美文,都有可供在作文中抄录和模仿的华彩片段,或者可供父母们对孩子琅琅读出口来的章节。
    真的很不容易,写作之中才知其艰难。不能够任由我尽情发挥,不能够说脱离民族性、地方性、历史性,想像力被局限在一小块天地之中,从服饰描写到人物对话都不能任意编造。写出第一篇之后,我觉得费劲、憋屈、不爽。打电话给小郁,有点后悔做这件事。幸亏小郁善解人意,轻言慢语之中让我得到安抚,才鼓足力气再写下去。
    漫长的冬天和乍暖还寒的春天,我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本《中国童话》上。
    其间我的女儿在澳大得亚独自参加高考,我没有为刀子出过一点主意,更没有帮上一丁儿忙。隔两日打个电话问问情况,放下电话又埋头忙自己的童话。幸亏女儿考上了她最满意的大学、最满意的专业,否则这份歉疚会永远压在我心里。我把字根表书献给她,逄是对她的精神补偿,也是对她高考成功的祝贺。
    我先生跟我分居两地,每日打电话回家,说完国事家事,偶尔会想起来问一句:"最看守在写什么呀!"搞得我很惶恐,也很自卑,仿弗我太笨,人家眼睛里那么简单的东西,怎么到我手里弄来弄去都弄不妥。
    每一稿,每篇两万字上下,平均每三天写一篇。第二稿,拓展到每篇两万五千字上下,每四天才能改完一篇。改的时间比写的时间更长。此前我基本上没有改稿的习惯,写了三十年的小说,如此花力气改一部书稿,这是第一次。
    谢谢郑硕人和顾乃晴两位先生。我并不认识他们,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编选过一本《中国童话》,我收藏了。书中收录的一百多篇呈原始风貌的民间童话,成了我此次创作的底本。我书中的内容很多是从他们编选的篇目中再精选加工的。有的延展了故事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强财了文学性;有的则把相似的故事组合起来,使之丰富和丰满。名的责编小郁希望我能多选一点中小学课本中的童话篇目,为此刀子替我弄来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全部语文教材。可是我翻了一下,内在真正称得上"中国童话"的只有一篇《牛郎织女》。我记得在我的小学校课本中,童话的篇目好像要多很多,《猎人海思布、》《神笔马良》什么的,都能在课本中读到。小时候读过的东西,记忆非常深刻。阅读童话对儿童启蒙有很大作用,我不知道现在的语文教材为何舍不得多选。
    《牛郎织女》算得上我小时候最熟悉和迷恋的一个童话了。最早是我外婆讲给我听的。十岁左右时,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我都惦记着四处去找葡萄架,想躺在下面偷听牛郎织女的私语。我在这篇作品中突出了景物描写,目的只是想营造出一个仙境一样的所在,好放进我的两个悲剧人物。纯美和至爱结合,读者感受到的会不会是心痛?王母娘娘这个人特是我加进去的,我在她身上赋予了比较复杂的人性,把虚幻的童话拉得跟现实生活更近一些。
    《猎人海力布》,选它的原因是我在小学课本上读过,想忘都忘不了。原本的故事太简单,没法拓展出一个两三万字的中篇,我只好替故事加了一个"前传",让海力布和小龙女成就一段好姻缘。在我们国家的童话元素中,有关"龙女"和"龙王"的故事很多,不应忽视,放在这个中篇里,也是物尽其用吧。
    《欢喜河娃》算得上我这本书中的另类。中国童话中的人物以悲剧性格居多,读之总是沉重,我特意塑造出一个可亲可爱的"河娃",让人们在阅读在过程中也跟着轻松一下,会心地笑上一笑。
    《小渔夫和公主》的结尾,我用了一些心思。按照中外童话的套路,小渔夫历尽艰辛娶到公主之后,应该"在王宫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不想钻进俗套,笔底下就故意拐了一个弯儿,让小渔夫惩罚了高傲的公主之后,潇洒回到渔村,半年后公主找到小渔夫村里,甘愿跟着他过平凡女人的生活。
    《碧玉蝈蝈》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童话故事。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农业社会里,有关地主和长工、官府和乡民、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关系的段子多如瀚海,我选出这一篇,算是给《中国童话》一个完整性。
    《含羞草》讲了一个负心郎的可悲下场,相对于孩子的阅读,它的内涵是不是太深了一点?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写。让孩子从童话中阅读出人性的复杂,早一点洞悉世态炎凉,我认为不是一件坏事。
    《美丽的壮锦》、《住在橘子里的仙女》、《泸洁湖的儿女》都是属于中国少数民族的童话。少数民族的童话都是很美,相比于汉民族,他们的想像力更加丰富大胆,空间来得更加自由,对爱情的讴歌也晚加大胆浓烈。我非常喜欢这一类童话。限于篇幅,考虑到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新鲜性,我选了以上的三个。
    作为改写者,我想奉献读者的中国童话就是这些。如果有孩子愿意读一读它,有家长希望孩子读一读它,我的努力就算没有白费。如果孩子们读了之后对中国文化的丰富性有更多的认识,还有兴趣做更多的探寻,我就要为我自己的创意而自豪了。

黄蓓佳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