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全集(11册) 购买→ ←查看
有3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71709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全集(11册)
Foundation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叶李华

天地出版 2005年01月 出版

该版本已绝版,仅作资料使用。

开本:32 装帧:软精

关注年龄: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9~9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向来,过去才是历史,昨天才是历史。阿西莫夫却与众不同,他的《基地》系列写的是“未来的历史”,是“遥远未来的历史”,是“明天的历史”! 
 
  阿西莫夫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写成银河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是实实在在曾经发生的历史,而银河帝国则是幻想中的虚构的未曾发生的“历史”。 
 
  阿西莫夫这位“未来历史学家”,这位美国的“太史公”,用“史诗”般的笔触,用“基地”系列宏大的篇章,向读者娓娓动听地讲述了来自“银河帝国”、来自第一基地(通常称为“基地”)和第二基地以及来自那个“骡”的跌宕曲折的故事,把“未来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奉献给读者。 
 
【内容提要】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 
   《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已经逐渐走向衰亡。这时候,只有心理史学的一代师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人民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法集团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也面临痛苦抉择,向野蛮的势力投隆,甘心受控制?还是不顾被摧毁的危险起而奋战? 
 
《基地系列三部曲—第二基地》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 
   《第二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谜”一般的第二基地的存在成了众矢之的,骡要铲除它,而第一基地的移民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由也必须找到它,但是它究竟在哪里呢?这部故事就是各方人马找寻第二基地的传奇。 
骡倾全力寻找并铲除第二基地,却失败了。随后,基地人员也千方百计寻找第二基地,因为他们不愿把建立新帝国的功业拱手让人。谁也没想到,寻找的线索竟维系在一位小女孩身上。十四岁的艾嘉蒂娅怕得要死,她究竟发现了有关第二基地的什么秘密呢?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与帝国》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此时,由伟大的心里史学家哈里·谢顿所创立的基地,虽然已在银河外缘立稳了脚跟,但还得面对来自银河帝国的压力。 
    垂死的帝国仍拥有银河中最强大的武力。一位野心勃勃的将军,率太空舰队攻向基地,聚居在基地小行星上的学者和科学家,能逃过大难的一线希望,全维系在谢顿死前留下的语言中…… 
可是,就连谢顿当年也无法预料到:还有比太空军团更具有威胁性的外力已悄然诞生,那就是银河中的突变异种——“骡”。面对骡奇异的心灵力量,即使是一支最坚强的人,也会俯首屈服,成为听话的奴隶。骡的黑色舰队兵不血刃地接受了成立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了征服宇宙,骡和忠贞之士都在寻找第二基地,而骡的第一波搜索行动,被一个平凡的女子贝妲阻止,从而为第二基地的反攻计划争取到充分的时间。 
 
《基地系列前传—迈向基地(上下集)》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 
    在克里昂一世统治下,第一银河帝国勉强维持最后的统一与繁荣,但帝国国势仍持续衰落。这主要是帝国的政治,经济盘根错李的因素所导致,并非当时任何人所能解决的。 
    克里昂的二任首相哈里·谢顿发展出能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为拯救帝国,他在群星尽头建立起第二基地,与第一基地互为呼应。 
    哈里·谢顿,铎丝·凡纳比里,婉达·谢顿等人身上充满着传奇色彩,情节的发展匪夷所思,但敌对的力量异常强大,鹿死谁手实难预料。他们能使银河帝国复兴吗?结局如何?看来我们只有迈向基地,才能探测个中奥秘。 
 
《基地系列续集—基地与地球(上下集)》 
 
  世界科幻大师·阿西莫夫·银河帝国衰亡史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  
    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崔维兹直觉地做出了选择,但却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怀疑宇宙中还藏有更强大的操纵力量。 
    崔维兹相信地球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因为地球是人类的起源母星。奇怪的是,银河中有关地球的资料全都神秘消失。决心查明真正的崔维兹,再次在险恶的群星间漂流,寻觅,究竟两万年前的地球隐藏着什么秘密,崔维兹会改变他的决定吗? 
 
《基地系列续集--基地边缘(上下册)》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 
    当初,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建立基地,并预测人类能在千年间重建银河新帝国。现在,498年过去了,谢顿计划似乎被执行得很完美。 
   “完美,可能吗”基地人员葛兰·崔维兹表示怀疑。首先,谢顿就不曾预测到“骡”会造成大灾祸。此外,有奇异的力量在继续控制人们的心灵。崔维兹尝试警告大家注意危机,却换得被放逐的下场。他于是开始了奇特的银河查访之旅 
同时,第二基地的史陀·坚迪柏也怀疑星际间暗藏着强大的操纵力量。他因此航向太空,尾随崔维兹的查访航迹…… 
    崔维兹终于发现具备不可思议力量的星球。看来,历史进展早已超越谢顿计划的蓝图。现在,只有他能决定,要抢救计划呢,还是任计划灰飞烟灭? 
 
《基地系列前传--基地前奏(上下册)》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 
    在银河帝国的川陀星球,学者哈里·谢顿在数学十年年会上,透露其“心理史学”理论可以证明人类可以用数学预测未来!搅动了银河系若干星球。帝国皇帝要求他“预测一个好的未来”,谢顿答道:“不可能。”皇帝下令行政长官丹莫茨尔掌控谢顿。为逃避,谢顿在记者夫铭安排下开始在银河系逃亡。在川陀大学,他在穹顶上遇险,在麦曲生星球,竟意外得到秘不示人的典籍,开始接触“朴仆”(机器人)问题,冒险闯入麦曲生人的圣堂,长老阁寻找“朴仆”,触犯大忌,与元首日主十四正面交锋,又是夫铭现身营救。一连串难解的遭遇,躲不开关于“长生不老”的机器人的传说。 
    难以置信的是“他”就是机器人,更不想到的是谢顿所钟情的“她”也是机器人,一个在人的感染下懂得恋爱的机器人。 
    本书以“心理史学”为引子,走入银河系,展示了人和机器人分不开理不清的联系,我们不能不问,在银河帝国人和机器人谁主沉浮?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全集(11册):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 
基地系列三部曲—第二基地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与帝国 
基地系列前传—迈向基地(上下集) 
基地系列续集—基地与地球(上下集) 
基地系列续集--基地边缘(上下册) 
基地系列前传--基地前奏(上下册) 
 
红泥巴推荐级别: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O-1992),美籍犹太人,20世纪享誉全球的科普大师和科幻泰斗,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阵地。「基地」、「机器人」 等系列是艾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贯串起来,竟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艾西莫夫特意将科幻场景巨幅拉大,在全银河的背景下架构他独有的科幻世界、藉由银河帝国的兴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冶、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著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艾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更是世闻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达百七十余本,内容广及科学类的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还旁涉人文类的文学、宗教、史地等。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像与高度的预言性。在他刚开始写机器人小说时,机器人学未发展出来;等到这门科技发展得相当有成果时,几乎每一本有关机器人学发展史的书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说与他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艾西莫夫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杂进侦探与推理的小说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虚拟访谈:我,阿西莫夫 (周文翰 )
    虚拟访谈:我,阿西莫夫 
     
    关于基地 
     
      《新京报》:《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终于推出中文简体版了,您是否感到兴奋?顺便说一句,中国人对您并不是太陌生,早在1973年10月北京一家出版社就推出了您的科普著作《碳的世界》的中译本。 
     
      阿西莫夫:喔,但是———当年他们并没有付给我版税。总之,我很高兴你们能读到这些东西,即使有人觉得这有些过时。你可以看到我的小说里有中国人的名字,我个人很喜欢中国餐馆,也和几个中国人有过接触。 
     
      《新京报》:现在看来您的这些连载故事有太多漏洞了,是帝国同意建立了两个基地,可是后来三者之间又发生混战,而在您1980年代写的续集《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中又出现第三个星球的主导力量。我想如果有作家把这些故事重新构造一下也许会更有吸引力。 
     
      阿西莫夫:别对一个年轻的连载作家要求得太多。在我写《基地边缘》的时候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抱歉我没有机会来完成它们了。但是我想到的最好的结构是,让以机械性质的技术能力占优势的第一基地和拥有高度心智的第二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崭新的帝国,不,应该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 
     
      《新京报》:也就是说有一个跟高文明的人类融合为一体的“黄金时代”?这是不是您的理性主义和犹太教救主思想的新综合体?”基地之父”哈里·谢尔顿更像是一个披着科学家外衣的宗教先知,或者是一个全能的上帝似的人物。 
     
      阿西莫夫:我只是思考未来的人类社会的可能性,也许人们以后会进化为一种超级生物。事实上我对宗教不感兴趣。谢尔顿只是一个有“预见”能力的人,他通过研究人类总体的心理历史得出结论。 
     
      或许这个创造出来的字眼不容易解释清楚。可是从小说来说,让人们思考某种远景的时候借助这样一个说服者很有效果。 
     
      关于政治 
     
      《新京报》:您1940年代就写出了《基地》三部曲,可是直到1960年代才受到追捧,卖出了上百万册,您是否对这种变化有过思考? 
     
      阿西莫夫:写作的时候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我总是一本接一本地写啊写。但是我想当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枚人造卫星“旅伴一号”,之后美国和苏联开始的太空竞争激发了人们对地球以外的世界的兴趣,通过小说人们容易到达不同的世界。战后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更容易被这些幻想故事激动。 
     
      《新京报》:作为犹太人,您出生在俄国,三岁随父母移民纽约,这多少会让您对政治保持距离,可是政治事件对您的小说有潜在的影响吗? 
     
      阿西莫夫:我对政治没什么真正的兴趣。 
     
      不过,我必须承认政治并没有离开我的生活。 
     
      我生活的时代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也是政治角力的结果:原子弹、人造卫星和登上月球,计算机也是。二战、冷战和能源危机都是我直接经历的,你也许能发现我的一些小说是在回应这些问题,而且,我主张运用科学来解决诸如人口过剩这样的社会问题。但是直到我离开你们———或许是他们———的世界以后很久,我才知道政治到底影响我多深,因为一位读者看了我的《原子之内》(1956年)后,对我认为前苏联比美国更早拥有核电站这一观点愤愤不平,写信给联邦调查局,顺带指出我出生在前苏联,然后我成了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对象。 
     
      《新京报》:这样的读者真是可怕。据说有人还考证本·拉登之所以把他的恐怖组织叫“基地”(Al Qaeda)也许是受你的小说影响,他年轻时也是个科幻小说迷。有趣的是,你写作基地受到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启发,而今天不少学者认为美国是一个新的罗马帝国。 
     
      阿西莫夫:我怀疑拉登年轻时是否懂英语。“基地”(AlQaeda)组织确实像是一个被放逐在现有文明之外的团体,可是不是更高级而是更低级。美国的确是今天最强大的国家,但是我很难判断它是不是如同《基地》中那样正在衰落。也许这恰好说明历史的一种魅力,我们容易通过类似的事例得到教训和灵感。但是我必须指出我的书里的“帝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对地球人的一个发展阶段的描述,你会发现里面人的名字是各种风格的,不仅仅是美国人。 
     
      关于影像时代的科幻小说 
     
      《新京报》:我和很多人一样,已经很久没有看科幻小说了,不过我看了威尔·史密斯(WillSmith)主演的《我,机器人》(I,Robot),您怎么看这部电影? 
     
      阿西莫夫:五十年前我就写过警察贝利与机器人丹尼尔成为朋友的故事、侦破案件的故事,贝利一开始也厌恶机器人。这个故事倒是蛮有悬念,不过我觉得让一个设定了三大定律的机器人学会自我思考并进行自认为超过人类的判断还是有点牵强。另外,你知道,我不信任好莱坞,我讨厌那些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制片人。 
     
      《新京报》:《黑客帝国》也提供了比机器人统治更复杂的网络虚拟控制者,《我,机器人》中发动叛乱的也是类似的中央控制系统,您钟爱的机器人故事已经让位给网络了。 
     
      阿西莫夫:我买第一台电脑的时候是1981年,只是用来打字而已,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样的网络。但是你找找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最后的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文章,你会发现讨厌的好莱坞从我这里偷走了多少思想! 
     
      《新京报》:在这个视觉时代,你发明的“银河帝国”似乎已经被乔治·鲁卡斯的电影《星球大战》实现了,今天是否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小说幻想了? 
     
      而且,在核战争危机、能源危机之后,今天的人不再有那么多担心了。 
     
      阿西莫夫:至少对我来说,我更喜欢写作,最后我发现写作不仅带给我巨大的满足感,还带来了金钱。电影里的激光枪、鼓着眼的怪物太简单了。电影总是急匆匆的,很少能让观众沉思人类未来的发展。 
     
      我的小说,那不是关于机器人的,也不是关于外星人的,而且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在这种逻辑下我们可能会有怎样的未来。 
     
     作者:周文翰   来源:新京报


会员书评
  • 阿西莫夫“基地”小说序(叶永烈) (叶永烈 ·2005年06月 ·相关链接
        当“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突然爆发,当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星摩天大楼轰然倒下,本·拉登所领导的“基地”组织成了世界各媒体的高频词。 
      一九八八年,本·拉登在美国的帮助下,在阿富汗建立了“AL QAEDA”组织。这一组织音译为“阿尔·卡达”,意即“基地”,现在通常被称为“基地”组织。这个“基地”组织如同它的名字所表达的那样,当时是用来训练与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战斗的阿富汗义勇军。这些来自国外的义勇军,大部分是阿拉伯人。本·拉登成了“基地”组织的首领。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基地”帮助本·拉登训练阿富汗义勇军。当美国取代了苏联,阿富汗成了美国的附庸,在本·拉登的领导下,“基地”组织向美国展开“圣战”。本·拉登用当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教他的“本领”,对美国展开恐怖袭击。 
      就在遭受“九·一一”袭击的美国人惊魂未定之际,二○○一年十月三日,美国司法部官员透露,经过对被俘的“基地”组织成员的审讯,得知“基地”组织原本计划向美国发动三波恐怖袭击行动,劫持飞机撞毁大楼只是这“三部曲”的第一部,目的是造成美国的社会动荡。第二波和第三波是用生化武器和放射性武器袭击美国,旨在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使美国经济陷于瘫痪…… 
      也就在这个时候,英国《卫报》的“发现”,使得已经在九年前—— 一九九二年去世的美国作家阿西莫夫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家英国报纸指出,阿西莫夫写了多部《基地》(Foundation)系列科幻小说。本·拉登就是从阿西莫夫的《基地》科幻小说中得到启示,把自己的秘密组织命名为“基地”组织。阿西莫夫写过“《基地》三部曲”,而“基地”组织制订的袭击美国的计划也是“《基地》三部曲”! 
        …… 
     
    ------------------------------------------- 
    阅读全文请访问以下网址: 
    http://www.hongniba.com.cn/nibanews/page.asp?id=8976 
     

    书评人打分: ★★★★★
  • 《基地》:50年建造的史诗 (阿木 ·2005年03月 )
    《基地》:50年建造的史诗 
     
      “9·11”恐怖袭击之后,一则黑色幽默开始在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书迷之间流传:去阿富汗的美国人为了保命,必须随身携带一本阿西莫夫的《基地》,以突出自己的爱好。这个笑话来自一种猜测,即“基地”组织的名称取自阿西莫夫的小说。《基地》三部曲中第一部推出的阿拉伯语译版,其书名恰巧就是AlQaeda(阿拉伯语基地的意思)。 
     
      当真要深究《基地》系列和恐怖组织的纠葛,却再也无法找到实质性的证据了。系列中最早的一个篇章刊发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基地》三部曲单行本的出版也是1951年的事情,那时距恐怖组织成立尚有30多年。《基地》三部曲所描绘的广袤银河世界,更是与现实世界扯不上任何干系。在第一部作品当中,阿西莫夫提出了“心理史学”的概念,这也是贯穿整个基地系列的重要理论依据。心理史学能够借助数量庞大的社会人群,对人类世界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心理史学的发明人谢顿通过运算发现,已经存在了上万年的银河帝国即将分崩离析,人类社会从此会在黑暗时代里度过漫长的三万年。为了挽救人类于危亡之中,谢顿在银河系中创立了两个秘密基地。基地由自然科学家组成,第二基地由心灵科学家和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大基地的科学家尽全力,力求把人类社会即将到来的黑暗时代缩至最短。 
     
      若是仅仅停留在谢顿运用神技挽救人类的层次上,《基地》最多是一部二流作品。奇正相生是《基地》最有趣的地方之一,不确定性成了吸引读者的地方。在既定的情节中,阿西莫夫总是能写出变奏来。 
     
      变奏之一是具有超强精神控制力的人物———“骡”的出现,变奏之二则是两个基地之间爆发的战争。三部曲结束之时,阿西莫夫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同时也让《基地》的书迷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经过出版商和书迷长达30年的威逼利诱,晚年的阿西莫夫终于答应为《基地》撰写续篇,可想而知这个决定造成了多大的轰动。 
     
      三部曲的续篇《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继续遵循求变的创作思路,推翻了早先书迷们奉之为圣典的谢顿计划。人们在诧异其大胆之余,不得不为老年阿西莫夫依然保持的自我突破精神所佩服。但是,最令人叫绝的还不只这些。在续篇结尾阿西莫夫又是神来一笔,意外地把《基地》系列和自己的机器人、帝国系列结为一体。既干脆利落又不露痕迹,毫无生搬造作之感。 
     
      三大系列契合之精妙,仿佛在多年之前就已经被设计过。 
     
      《基地》没有就此结束,阿西莫夫又开始了另一次自我超越:撰写《基地》前传。前传分为《基地前奏》和《迈向基地》。阿西莫夫意图通过前传,彻底弥合三大系列之间的缝隙,造就一部能够勾勒出数十万年人类历史的科幻巨著。两本前传既可以看成基地之父谢顿的传奇一生,也可以看成阿西莫夫本人对世界重新认识后的结果。30年的创作沉淀,已经让阿西莫夫从一个博学强识的新锐作家,变成了一位悲天悯人的人类关怀者。阿西莫夫在谢顿身上倾注了自己一生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在《基地》三部曲里短暂出场的谢顿,更多时候还只是一个超人符号,前传里的谢顿已经变成了“常怀千岁忧”式的哲人。由于1992年阿西莫夫的意外辞世,《迈向基地》的最后一篇变成短短的跋。尽管前传并不完整,尽管三部曲所达高度已令常人望尘莫及,但是两部续篇与两部前传里所传承的人文含义,却使得其自身价值远超三部曲。 
    □书评人阿木 

    书评人打分: ★★★★★

内容摘引

        《迈向基地》第五篇∶哈里·谢顿 


             叶 李 华 译

  我是哈里·谢顿,克里昂大帝一世御前首相、川陀大学斯璀分校心理史学系荣誉教授、心理史学研究计画主持人、银河百科全书执行编辑、基地的创造者。

  这些头衔都相当动听,我知道。在我八十一年的生命中,我做了很多事,如今我累了。

  回顾这一生,我常自问是否能够──应该──做些不同的事。比如说,我是不是太过关切心理史学的壮阔远景,以致於相较之下,与我的生命交会的人与事有时似乎相形见绌?

  或许我忽略了在某些地方做些小小的、次要的调整,这些调整绝不会危及人类的未来,却有可能大大改进我心爱之人的命运。雨果、芮奇┅┅我忍不住自问┅┅当初我是否有什麽办法拯救挚爱的铎丝?

  上个月,我完成了「危机全讯讲话」的录制。我的助手盖尔·多尼克已将它带到端点星,亲自监督安装於谢顿穹窿的过程。他将确定穹窿事後会密封起来,并确定留下适当的指示,好在各次危机发生时,让穹窿有机会重新开启。

  当然,那时我已经死了。

  大约五十年後,在首度危机期间,当他们,那些未来的基地人看到我的时候(更精确地说,是我的全讯像),他们会怎麽想呢?他们会对我评头论足,说我看来多苍老,或者我的声音多微弱,或禁锢在轮椅上的我显得多渺小吗?他们会了解──体会──我留给他们的讯息吗?啊,算了,
臆测这些实在没有意义。正如古人所云∶骰子已经掷下。

  昨天我接到盖尔的来讯。端点星上一切顺利,玻尔·艾鲁云与计画成员的「放逐」生涯欣欣向荣。我本来不该窃喜,但每当我想起两年前,凌吉·辰决定将谢顿计画流放到端点星时,那个傲慢的白痴脸上自满的表情,我就忍不住咯咯笑。虽然最後的结果,是这次放逐表面上以一纸皇帝特许状执行(「一所国立科学机构,以及神圣威武的皇帝陛下直辖的领域」──主任委员要我们滚出川陀,离他越远越好,但他绝不甘心放弃完全的控制权),不过,想到其实是拉斯·齐诺与我选择端点星当基地的家,我仍会一个人乐上半天。

  提到凌吉·辰这个人,我最大的遗憾是我们未能拯救艾吉思。那位皇帝是个好人,是个高贵的领导者,即使他只是名义上的皇帝。他犯的错误是相信自己的头衔,而公共安全委员会则无法容忍独立的皇权萌芽。

  我常纳闷他们如何处置了艾吉思。他是被放逐到某个遥远的外围世界,还是像克里昂一样遇刺了?

  今天坐在皇位上的男孩是个标准的傀儡皇帝。他听从凌吉·辰在他耳边说的每一个字,并幻想自己是个新生代政治家。对他而言,皇宫以及帝王生活的锦衣玉食,只是一场梦幻般游戏中的大玩具。

  我现在要做些什麽呢?自从盖尔终於离去,加入端点星的阵容,我变得完全孑然一身。偶尔我会有婉达的消息,群星尽头的工作继续按步就班进行。过去十年间,她与史铁亭网罗了数十名精神异人,他们的力量持续壮大。正是这支群星尽头的分遣队──我的秘密基地──影响了凌吉·辰,令他决定将百科全书编者送到端点星。

  我很想念婉达。上次我见到她,与她默默对坐,抓著她的小手,已是多年前的事。在婉达离去後,即使是我要她走的,我仍以为自己会心碎得活不下去。这件事,或许是我一生中最困难的一项决定。虽然我从未告诉她,但我差点决定让她留下。可是为了基地的成功,婉达与史铁亭必须前往群星尽头。这是心理史学注定的,所以话说回来,它或许并非真正我的决定。

  我仍旧每天来到这里,来到心理史学大楼中我的研究室。我还记得这座建筑日夜客满的日子,有时我觉得彷佛此地仍充满人声,发自那些与我久违的家人、学生、同事。然而,每间研究室都空荡寂静,只有走廊上回响著我的轮椅发出的呼呼声。

  我想我应该撤出这座大楼,将它还给大学当局,用来安置另一个系所。不过要舍弃这个地方实在很难,有那麽多的回忆┅┅现在我所有的只剩下这个,我的元光体。这是心理史学得以计算的工具,我的计画中每条方程式都能藉此分析,一切都在这个不可思议的黑色小立方体中。此时我坐在这里,这个看似简单的工具就握在我的掌心。我好希望能将它展示给机丹尼尔·奥利瓦┅┅但我现在孤独一人,只需要按下开关,调暗研究室的照明。当我靠回轮椅,元光体启动了,那些方程式在我周围散开,形成一个三维光团。在普通人眼中,这个七彩的漩涡只是一堆杂乱的图形与数字,但对我而言──还有雨果、婉达、盖尔──这就是心理史学,活生生的心理史学。

  在我的面前、我的四周,我见到的是人类的未来。三万年潜在的浑沌混乱,压缩成短短一个仟年┅┅那一片,一天天越来越明亮的,就是端点星方程式。而那里,扭曲得无法复原的,则是川陀的图像。但我能看见┅┅是的,柔和的光芒,一道稳定的希望之光┅┅群星尽头!

  这──这──就是我终身的志业。我的过去,人类的未来。基地!这麽美丽,这麽生动,无比的┅┅铎丝!

  哈里·谢顿∶┅┅银纪一二,○六九年(基地元年),逝於斯璀大学他的研究室中,遗体仆倒在书桌上。显然谢顿生命中最後一刻,仍在从事心理史学方程式的研究;在他的手中,紧握著启动了的元光体┅┅根据谢顿的遗嘱,这个仪器後来送交他的同事盖尔·多尼克,後者不久前移居端点星┅┅谢顿的遗体被抛入太空,这也是根据他留下的遗嘱行事。在川陀举行的官方追悼会相当简单,出席者却分外踊跃。值得注意的是,谢顿的老友、前首相伊图·丹莫刺尔亦曾出席。克里昂大帝一世在位期间,在九九派阴谋平息後,丹莫刺尔随即神秘失踪,从此无人再见过他。谢顿的追悼会结束後,公共安全委员会曾试图追查丹莫刺尔的行踪,多日努力的结果是一无所获┅┅婉达·谢顿,哈里·谢顿的孙女,则未出席这个仪式。传言她由於伤心欲绝,拒绝在任何公开场合露面。直到今天,她从此的下落仍是个谜┅┅有人认为哈里·谢顿虽死犹生,因为他离世之际,他创造的未来正展现在他的四周┅┅

──《银河百科全书》


§完§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