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爱心树绘本系列) 购买→ ←查看
有3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36530次


简单查找

高级查找

 

 
 
第五个(爱心树绘本系列)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德)恩斯特·杨德尔
(德)诺尔曼·荣格
三禾

南海出版公司 2007年03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25.0 会员价:22.0
会员折扣:88%

开本:横16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9~9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五个残缺不全的玩具在一间昏暗的房间里等待着,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门后,又焕然一新地走出来。排在第五个的小木偶越来越害怕,门后面是什么呢?小木偶推开门,门后面原来是个亲切的医生,一点也不可怕。本书意在给孩子无畏的勇气,克服黑暗和恐惧。 
 
【作者简介】  
    恩斯特·杨德尔(Ernst Jandl),1925年生于维也纳,2000年因病去世。他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1984年获各奥尔格·毕希纳奖(德国最具声望的文学嘉奖),除此之外,他还荣获过多次文学大奖,如奥地利国家图书奖等。他的全部作品由鲁赫特罕特出版社出版发行。 
 
【画家简介】 
    诺尔曼·荣格(Norman Junge),1938年出生在德国北部的基尔市,现作为自由创作艺术家生活在科隆。曾荣获特罗伊斯多弗尔(Troisdorfer)插图奖。他和恩斯特·杨德尔合作的作品还有《越拉越高》及《对立者》。 
 
红泥巴推荐级别: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1999 荷兰国家Vlag en Wimpel奖 
1999 “银羽毛”推荐书目 
1998 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提名奖 
1998 波隆那书展最佳绘本 
1998 德国基督教出版协会插图奖 
1997 “最美的德国图书”奖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相关链接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孩子内心的感性世界 (李子勋(心理学专家) )
      生命中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命运。尽管理性不断告诉我们,我们很安全,但事故仍在接连不断地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发生。奥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杨德尔的《第五个》中,尽管一个个小玩具获得新生般从关着门的、黑漆漆透着灯光的小屋子里走出来,那个断了鼻子的小木偶依然怀着越来越忐忑和孤独的心情,等待自己即将面临的处境和未知的命运。  
     
      这让我想起童年时去医院的情形。小时候我身体弱,常常生病,每个月父亲都要从工资里留出几元钱供我看病,其余的给母亲家用。 在我幼小的心中,医院几乎是伤害的代名词,去医院意味着疼痛(打针:青霉素)和烦恼(吃苦药),候诊的时候也会像小木偶那样害怕与忐忑不安,如果医生是个和蔼的老爷爷或老奶奶,真有些喜出望外。那时候常打针,我极端害怕护士,见到她们就像老鼠见到猫,内心充满敬畏。父母理性的告诫常常让我有受骗的感觉,因为医生给 我的痛苦要大于疾病本身。  
     
      可以说,《第五个》展现了儿童情绪与认知的特点,即感性为主导,略带神秘与未知,恐惧与兴奋、孤独与渴望并存。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来说,理性是无力和苍白的,有时它象征着一种残酷和暴力,却带着“温柔”、“帮助”、“正确无误”的面具,循序渐进地破坏孩子内心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自然的感受力。理性虽然可以说服孩子接受打针吃药,但孩子的内心却天然地存在着对打针吃药的绝对排斥,并顽强地保有幻想,渴望还有不疼的、更加让人舒服的治愈疾病的办法,至少以此来宽慰自己。  
     
      书中,虽然其他玩具走进小屋时的破旧和走出小屋时的焕然一新,给了小木偶一些宽慰和好的启示,但仍不能让他真正乐观起来。 孩子的情绪和感觉体验很容易在记忆与心理上形成牢固的印象,而成长是需要付出痛苦代价的,只有无数的获益体验才能让孩子内心没有冲突地接受这样的成长。比如学习,家长让孩子在学习中积攒。 
     
      快乐体验是帮助孩子喜欢学习、愿意为学习付出艰苦努力的最好途径。看病也是一样,虽然打针时的疼痛和吃药时的苦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或许可以把去看病的过程变得像一次愉快的旅行,把候诊时的等待变成一个好玩的游戏。  
     
      一个缺少理性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呢?会比大人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吗?是的,在孩子的心中,任何物体、动物都有生命和灵魂,有情感和思想,是活生生的东西。所以孩子会和一棵小草、一块石头说话,会与一个玩具、一本绘本、一个用品建立深厚的感情。如果这个世界还愿意以感性的方式来触摸孩子内心,并为孩子保留着更加感性的成长模式,孩子的童年可能会幸福和愉快得多,我们也会有更多的诗人、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创新人才、爱因斯坦、比尔·盖茨。  
     
      再延伸开去想,如果我们成年人可以在理性的社会生活中并存着一些感性的感知世界的能力,生命一定有趣和快乐得多,抑郁、压力和精神崩溃就会远离我们。  
     
      这本书,恩斯特·杨德尔不仅是为孩子而写,也是为了拯救成人的心灵而写。 
  • 向右偏转45度 (王林(儿童文学博士) )
      夜幕降临,玩具诊所开始看病了。白天里受伤的玩具,开始排队就诊了。企鹅、小鸭子、小熊、青蛙、小木偶,哎,是哪位小朋友把他们“折磨”成这样呢?不过没关系,等明天早上这位小朋友醒来时,玩具们又完好如初了。  
     
      诊室里的医生长得什么样?他是怎么修理玩具的?“病人”们疼吗?我们不得而知。只看见一个玩具进去,一会儿就高兴地出来了。画家巧妙地采用“定点拍摄”的办法,视角一直固定不变,诊室里的情况只能靠读者自己去猜测。翻页带动着想象的飞翔,直到最后,画家把“镜头”向右偏转45度,一切谜底都解开了。我们看到了笑容可拘的医生,“药架”上的“配件”,还有给小木偶准备的鼻子。  
     
      这本书曾荣获1998年波隆那书展最佳绘本、1998年德国儿童文学奖提名奖,它具备优秀绘本的重要品质—极度简洁的文字,念起来又富有音乐感;单纯而精致的画面,看上去又富于变化。图文的交融与互动十分完美,既幽默而传神地描述了等候者微妙的心 情变化,又创造出非常开阔的想象空间。当您和孩子一起阅读时,他会一边听您朗读文字,一边“听”图画讲述故事:冷暖色调的变化烘托出玩具们害怕和高兴交织的心理,整齐又随意的钢笔线暗示着等待中的心绪不宁,玩具们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带来的愉悦感受(青蛙等得都翻身了,小木偶竟掉了泪)。  
     
      我希望父母在讲这本绘本时,要把自己变成孩子来观察画面,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观察,去对比,去想象,去猜测,去验证,去获得与猜想吻合的惊喜和与猜想不符的惊奇。而这些惊喜和惊奇,正来自于画龙点睛的向右偏转45度。 


会员书评
  • 100个字很短,时间却很长 (艾斯苔尔 ·2007年03月 )
    一首情感的诗  
      《第五个》的作者是两位老人。恩斯特·杨德尔写下这本书里面那寥寥几十个单词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老诗人在2000年,也就是这本书出版3年后去世),而图画作者诺尔曼·荣格也同样是年届花甲。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年龄,情节上原本简简单单的绘本多出了太多的东西,在不到100个的德语单词里面,似乎有说不尽的情感和沉思。  
     
      让我们暂时离开图画。杨德尔那一句句看上去就像图解一样的文字放在一起,其实是一首诗。  
     
      门开了/一个出来/一个进去/还剩四个  
     
      门开了/一个出来/一个进去/还剩三个  
     
      门开了/一个出来/一个进去/还剩两个  
     
      门开了/一个出来/一个进去/最后一个  
     
      门开了/一个出来/独自进去  
     
      医生你好  
     
      如果没有最后那一句“医生你好”,这首诗实在是阴郁得可怕。 它的主题似乎是时间,又似乎是命运,还有点儿像……总之很容易让人想起可怕的事情。从第一个到第五个,杨德尔一点点积蓄压抑的情绪:一扇未知的门,每个人将要独自面对的未知命运,无从逃脱的等待……作为当代德国最著名的诗人,杨德尔即使是在给孩子写作的时候,依然没有忘记给自己的文字注入神秘的因素。不过,毕竟孩子是光明的,他们不需要老人的沉重,于是一句“医生你好”让一切压抑在瞬间消解—啊,没关系,没关系,开个玩笑,大家只是看医生而已。读到这里,孩子们应该也会突然感到一种明亮与喜悦吧?说不定他们在埋怨作者卖关子的同时,还会想起自己上次在注射室门口等待时的紧张心情呢。  
     
      资料上没有介绍是杨德尔先写下了这首小诗还是荣格先画出了这个故事,不过我猜应该是杨德尔的诗激发了画家的灵感,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个故事让诗人加上了最后那颠覆性的一句—不管怎么说,虽然荣格的画面和杨德尔的诗一样在极力渲染了压抑之后最终释放温暖,但是画家几乎在每一页都留下了一点暖色调的暗示。从飞翔的瓢虫、戴着王冠的青蛙到喜悦的小熊,画家一点点提醒我们这是个高兴的故事,于是当答案最终揭晓的时候,一切才不显得突然。  
     
      对孩子们来说,一本书读到这里,可以是终点了。不过等到他们长大,或许有朝一日凑巧又会翻开这本书,那么他们会发现,两位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候诊室的玩笑。杨德尔的诗虽然在最后一句迎来了喜剧性的颠覆,但前面那极富节奏感的来来去去、进进出出,实在也是当真的。门开门关,甚至能让人想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成年人很容易把自己的人生阅历与诗人的感慨相对应。不过不管怎么感怀,记住诗人最后的戏谑吧,即使真的要面对一扇可怕而未知的门,我们也不要忘了说一声“你好”呀。
    书评人打分: ★★★★★

内容摘引
看绘本玩游戏

设计 北师大望京大西洋新城幼儿园 卫群

  眼睛是人类的灵魂之窗,通过它可以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如果没有了眼睛,我们的生活将会有很大障碍。在《第五个》中,主人公小木偶就是因为看不见屋内发生的一切,才会紧张害怕。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挑战黑暗、战胜恐惧的游戏活动,这些游戏道具很简单,对人数也没有严格要求,老师可以在幼儿园里组织小朋友们一起玩,爸爸妈妈也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试试。

游戏一:我是第五个
游戏目的:启发和鼓励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把想法表现在图画上
游戏准备:纸张、笔
游戏方法:引导孩子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排在第五个的小木偶,鼓励孩子将想象中小木偶走出那扇大门时的样子用笔画出来,老师或家长要对孩子完成的作品给予评价。

游戏二:猜一猜,什么声音?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运用听觉感受物体,促进其平时的观察能力
游戏准备:眼罩(或纱巾、手绢等能蒙住眼睛的东西)、纸箱一个、能发出各种声音的日常物品
游戏方法:用眼罩或纱巾、手绢蒙上孩子双眼,然后老师或家长使一些日常用品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打蛋器的声音、洗衣机的声音、订书机的声音、倒水的声音、写字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等。让孩子仔细地听一听,猜猜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并说出这样东西通常放在什么地方,也可以运用一些乐器进行听音训练。

游戏三:白天,黑夜
游戏目的:锻炼儿童在黑暗中活动的勇气
游戏准备:一条大的毛巾或被单、一张可以让人钻到下面的桌子、孩子喜爱的玩具
游戏方法:将大毛巾或被单覆盖在一张桌子上,就变成一座“房子”。将玩具放入“房子”里。老师或家长说:“黑夜!”然后孩子们(或家长和孩子)一起钻进“房子”里,孩子拿到玩具后可以假装睡觉的样子;当老师或家长说“白天”时,一起钻出“房子”。游戏反复进行几次后,可让一个孩子独自进入“房子”内,从而锻炼幼儿战胜在黑暗中的恐惧心理。
(注意:桌子要足够大和高,毛巾或被单固定好,一起进入“房子”里的人数也不要太多,以免因拥挤、混乱造成伤害。)

游戏四:神奇箱子
游戏目的:培养幼儿运用触觉感受物体,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游戏准备:一个小纸箱,在纸箱的一边挖上一个洞,大小刚好能伸进一只手;各种水果,如香蕉、苹果、橙子等;各种玩具,如手枪、汽车、小熊、布娃娃等;各种文具,如橡皮、彩笔、尺子等;各种餐具,如碗、碟子、勺子等
游戏方法:老师或家长将装满各类物品的箱子放在桌子上,事先不告诉孩子里面有什么,老师或家长先伸手去纸箱里摸东西,可以表情夸张一些,增加一些紧张气氛使游戏更有趣一点儿,如:在准备摸,还没摸前做出紧张害怕的样子,将手伸进纸箱后摸到东西时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兴奋地说:“我摸到了!”并用语言形容摸到的物品,然后再拿出看看对不对,说对了东西就放在身边,说错了就要将东西放回箱子里。大家轮流去摸,最后看谁面前的东西最多,谁就是获胜者。孩子第一次摸时如果出现不敢伸手的情况,老师或家长要鼓励他大胆地尝试,当他摸到物品时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或亲吻,鼓励他说说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这样询问:“你摸到的这个东西,有什么感觉?”“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我们什么时候用到它?”等到孩子全部摸出后,可以让他们进行物体的分类。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