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泥巴书评 |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编辑推荐】 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类书籍。 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作者简介】 艾罩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住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井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人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
|
红泥巴推荐级别:
★★★★★ |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
|
更多相关的专题 |
|
相关分类 |
|
|
相关链接 |
|
|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
|
|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
|
|
会员书评 |
- 十七年后重读依然快乐:)
(阿甲
·2009年06月
)
我是在17年前读到这本书的另一个版本的(可能是三联版),之所以能记得日子是因为是与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夫人兼孩子她妈)一起读的,读得很及时,呵呵,虽然当时没找到什么“攻略”,但受益无穷。后来升级做了爸爸时又想起了这本书,书上好像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虽然大多数人在生理上都有资格成为父母,但其中却有很多人在心理上并没有成为父母的资格。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吧,这句话直让我心头凛然。 最早对弗洛姆感兴趣是在大学里,因为他太有才了,居然他试着把我当时最崇拜的两位男人(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撮合起来,自成一派,有趣得紧。不过他对我影响最大的却是一本《占有,还是存在》,我觉得颇有东方哲学的趣味,幸好在很恰当的时候读到了那本书。多年来,我一直在尝试着活得更为“存在”而非“占有”一些,艰难一些,却快乐一些。 最近恰好正在重读这个新译本,多年之后,仍然如享甘露。特别是读到书后那篇记述弗洛姆本人的爱的故事的文章,不住地唏嘘感喟,读完又讲给夫人听,又是一阵感叹。不过从字里行间我也在揣测,看来弗洛姆在他的生命之途接近尾声时,一定是觅得了大智慧。我实在是太愿意相信这一点了。无尽的感谢和祝福,弗洛姆当受之!
书评人打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