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泥巴书评 | 
        
        
          【内容简介】      这位已经出版了2000余万字的“写作师傅”,不仅精通写作的“十八般武艺”,而且懂得年轻人的学习心理。在本书中,叶永烈道破了自己从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现在的一系列写作秘诀,并举例说明,只要掌握了必要的技巧、选择合适的语言、巧妙地谋篇布局,加上平时注重积累,无论你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能写出一篇篇优秀的作文。    【作者简介】      叶永烈,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等,1940年8月30日生,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 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 电影《红绿灯下》(任导演)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根据叶永烈长篇科幻童话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哭鼻子大王》获1996年“华表奖”(即政府奖)。 后来转向纪实文学创作。主要新著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叶永烈自选集》;此外,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我的家一半在美国》、《一九九七逼近香港》、《商品房大战》、《何智丽风波》等。    【目 录】  我自己的创作经历  1 我的写作之路  我曾经作文不及格  小诗的发表使我对作文产生兴趣  幼苗与园丁  走过艰难的创作之路  “写作着是美丽的”  2 写好作文的“窍门”  语文课是学习写作的入门课  “我不怕写作文了”  写作文也要“深入生活”  多想——开动脑筋  “秘密武器”——小本本  自己动手编《小辞源》  养成随手而记的习惯  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晓人以理,动人以情”  记日记也是写作  剪报要耐心、细心  建立身边的“无声顾问团”  不到火候不揭锅  养成条理的习惯  3 我写高考作文  很“酷”,我当了回“考生”  又一回在上海当考生  我的高考作文获得高分  2003年第四次写高考作文  2004年我写了两篇高考作文  参加“作文大革命”  第六、第七次高考作文  第八、第九次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要大气  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1 散文是心中的花  最随便、最自由、最灵活  关于散文的散文  小题大做  抓住一点  情景交融  纵横交错  2 诗是青春的火花  诗人出少年  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  写诗要用形象思维  诗以情理动人  小中见大  诗中有科学  3 杂文(议论文)是带刺的玫瑰花  “用文学铸成的利刃”  杂文是时代的镜子  一针见血  说古道今  嬉笑怒骂皆文章  我写杂文  关于《首先要做“马”》  关于《文与理》  杂文新品种——科学杂文  4 纪实,就是“记实”  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  纪实文学是“跑”出来的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在“旧闻”中挖出“独家新闻”  小人物代表着民心  讲究可读性  5 采访的艺术  从一次尴尬的采访说起  采访是一门艺术  要学会“咔嚓”  在图书馆里“追踪”  避开误区和陷阱  6 真实的虚构——小说  小说《巴金的梦》引出的笑话  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波澜起伏激起心中的涟漪  小说来自生活  小说的文采  使人物跃然纸上  7 知识之花——科学文艺  后悔没有看过《十万个为什么》  我和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如何引人入胜  有条理有层次  巧用比喻  科学+幻想+小说  科学和童话“结婚”  写给未来的作家  1 文学,究竟是什么?  文学的来历  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  作家用形象说话  作家着力于塑造典型人物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  2 组成作家的“元素”  作家要有一双特殊的眼睛  善于驾驭语言  知识的“富翁”  深知生活的甜酸苦辣  擅长形象思维  拥有自己的思想库  3 起点,就在你的脚下  文学作品是启蒙之师  只有写,才能学会写  从“豆腐干”开始  万事开头难  作品是改出来的  附录  五花八门的作家经历  
  | 
        
        
          |   | 
        
        
            红泥巴推荐级别:
            ★★★★★ | 
        
        
          
  | 
        
        
          | 相关分类 | 
        
        
           | 
        
        
          
  | 
        
        
          |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