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书(启发精选国际大师名作绘本) 购买→ ←查看
有2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15788次


简单查找

高级查找

 

 
 
书中书(启发精选国际大师名作绘本)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瑞士)约克·米勒
(瑞士)约克·米勒
赖雅静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1年04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42.8 会员价:37.7
会员折扣:88%

开本:12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内容简介】 
    小女孩收到了奇妙的礼物,是一本书。书中无限重复的画面,激起了小女孩的好奇心,于是,她试着用浴室镜、放大镜和3D立体眼镜,找出答案……。故事情节诙谐有趣,引导小朋友探索事实与真相,能够满足小朋友内心对富有神秘感的图画的兴趣及偏好。“国际安徒生大奖”得主约克·米勒引导读者展开想象力,玩一种令人神迷的游戏。书中流露出的机智、幽默和一种特别的魅力,给人温暖的感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简介】  
    约克·米勒(Jorg Müller)  
  1942年出生于瑞士洛桑,毕业于苏黎世比尔应用艺术学校,曾从事广告设计,后在父亲的资助下开始绘本创作。米勒的画风细腻真实,擅长运用电影镜头手法一步步推展情节,丰富了画面的想象空间。1973年,他的处女作《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一经发表,即获得了巨大反响。1974年,这本无字书荣获德国绘本大奖。他与约克·史坦纳合作的《森林大熊》和《再见,小兔子》等绘本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森林大熊》曾荣获国际绘本艺术金牌奖、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童书奖。1994年,约克·米勒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
 
红泥巴推荐级别: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 1994年,约克·米勒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与好奇心同在 (唐彦(自由艺术家) )
      《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坚定的小锡兵》、《森林大熊》……都是图画书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佳作。约克·米勒这位图画书大师,擅长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中透露出一股超越技法本身的沉稳力量,而批判现实主义的题材闪烁着艺术家宽阔的视野与深刻的思考,这些让他的作品屡获殊荣。 
      约克·米勒挑战图画书表现极致的《书中书》在2001年诞生了。该书趣味性十足,画家实验性地将视错觉艺术运用其中:在二维纸面上构造出三维空间。荷兰版画艺术家艾舍尔(M. C. Escher)一生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视错觉艺术作品,热爱空间几何学的他沉迷于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的“荒谬”图形,让可能与不可能交织在一起,使画面充满思辨的意味。《书中书》正有异曲同工之妙,约克·米勒将平面与立体、真实与虚幻一股脑融入书中,借助视错觉规则合理表象下的矛盾荒谬,阐明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小道理…… 
        封面的设计堪称大胆,护封缺失一角,撕开的裂口让人心头一惊,仔细琢磨原来是画家的恶作剧。封面演绎的正是内文中小孩儿撕开包装纸的那一刻,移情入画,读者便成为图画书中的主角,随即展开一场穿梭时空之旅。小孩儿收到图画书左看右看,被画面中描绘出自己手捧图书,由大至小、环环相套、依次排列的放射状图样所吸引,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这种大小图形的远近排列带来了视觉上的景深感,于是读者便能在平面中获得置身于三维空间的视错觉。小孩儿凝视放射图形的中央,试图在视错觉的最远端一探奥秘,入神之余,更拿来镜面反射,放大镜放大,甚至戴上妙妙眼镜,最后终于成功进入书中世界,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该书在创作手法上依旧遵循着坚实的写实主义,甚至逼近现实,展现出一种超客观的理性态度。画家不厌其烦地将笔触层层相叠,那些丝丝缕缕清晰可见的毛发,斑斑驳驳无限扩张的木纹,星星点点地面瓷砖上的凹凸肌理,甚至画家脸上泛起的点点胡茬儿都被严谨刻画,这些皆是画家模拟真实世界的手段。书本中的世界为达成与真实世界的反差,色彩被抽离出来,以强烈的黑白铜版画形态呈现,却依旧布满那繁密到极致的重重纹理,丰富了画面细节的同时更呈现出与真实世界唇齿相接的逻辑关系。 
      约克·米勒对于纹理的热爱不禁让我联想到另一位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她1950年代便开始无休止地描绘斑点。在她看来那些斑点像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元素,更像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她曾用“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来表述自己的宇宙观。同样的,约克·米勒的写实主义,依赖着对物体本身肌理质感的再现,它是存在物质皆摆脱不了的共同要素,于是斑点、纹理制造着自然界中的连续性,并如同网一般扩张,营造出无限延伸的空间,置身其间的读者难免会在真实世界与幻境的边界上迷失方向。  
      “迷失”绝不是画家创作的初衷,在迷失中鼓起勇气、努力辨识,在纷繁的大千世界里学会观察、思考才能远行万里。“看”绝对是该书的关键词,“看”的行为可解读为“探索”,小孩儿观察书本借助的浴室梳妆镜、放大镜、妙妙眼镜皆是探索的工具与方式。方式千差万别,不变的是那颗萌动的好奇心,一探究竟终究要靠眼睛,书中画家用眼来诠释好奇心,懵懵懂懂孩子水灵灵的眼、沉着冷静画家温柔的眼、纽扣般质感十足卡通兔子的眼,更有一副猫眼摄人心魄,仿佛具有参透宇宙奥秘般的魔力……重重的眼,重重的好奇心,焕发出重重探索的可能性,更塑造着重重的梦想、重重的未来。 
      对比内文最后一页与开篇孩子手里的书,猫取代了兔子的位置,这是书中孩子探索的成果。而文中贯串始终,用第二人称“你”指代的小孩儿其实泛指阅读《书中书》的每一位读者,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约克·米勒处心积虑满足“你”发现与探索的乐趣,在阅读中,在生活里。 
      无论何时何地,因为好奇,所以探索。 
     
  • 书中之“猫”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博导) )
      约克·米勒的《书中书》既是挑战图画书作者的想象力和创意之极限的书,也是挑战读者的阅读阐释力的书。 
      在世界图画书大师的作品中,我认为,《书中书》是最令读者思考,甚至费解的作品之一。对我而言,最初阅读《书中书》,仿佛走进迷宫一样,以后的阅读努力就是想走出这个迷宫。 
      我在这个迷宫里走走停停,寻找着走出迷宫的出口,当我的眼睛停留在卡尔维诺的那本蓝色封面的小说上时,我想,循此线索,会不会找到走出迷宫的路径呢? 
      这是小孩儿走进书中后的一个场景,作画的画家身边放画笔和颜料的架子上,摆着这部小说《如果冬夜,一个旅人》。《书中书》的写法与这部小说有许多联系和相似。卡尔维诺不仅用这本小说探索小说写作的可能性,而且直接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小说创作观。米勒的《书中书》似乎也是如此。台湾的图画书研究专家宋珮认为,米勒确实借着小孩儿和作者相遇的过程,巧妙表达出图画书作者的处境,并且表明了自己对图画书的看法。我十分赞同她的阐释。留给我的问题是,米勒要表达的对图画书创作的看法,是只局限在小孩儿与作者相遇的这一段情节里,还是贯串了整本书的创作,成为《书中书》的支撑呢? 
      因为思考这一问题,我才把目光投注到小孩儿和画家讲到的猫的身上。小孩儿说:“可是,这只兔子要做什么?我觉得猫咪可爱多了。”画家回答:“你知道吗?所有真正的绘本画家现在都忙着画兔子书呢。”小孩儿说:“兔子兔子,看都看腻了——你帮我画一本猫咪书,我就带你离开这里。”画家说:“只要我能够停下来,不必重复画着一本又一本一模一样的书,我就答应你。”于是,小孩写下“结束!后面什么都没有了!”画家因此而得救。其实,画家得救的原因是他答应了为小孩儿画“猫咪书”。画与不画猫咪是多么的重要啊。对小孩儿来说,不是画猫咪的书就不是自己喜欢的书;对画家来说,不答应画猫咪就永远走不出创作的困境甚至是绝境。 
      所以,我就问自己:猫是什么?对小孩儿这么重要的猫,对画家即《书中书》的作者而言,猫在他的这本书中也是这么重要吗?这样思考着反复读这本书,我发现了很多有意味的细节,感到猫这一存在,对于这本书果然不同寻常。 
      在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猫都是最重要的角色。第一页,视角是猫的视角;第二页,猫起身朝看书的小孩儿走来;第三页,它好奇地绕到小孩儿身后,想看这本书画了什么;第四页,它尾随小孩儿走向浴室;第五页,就在小孩儿举起书去照镜子时,猫却溜出了浴室(大有深意)!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猫极其好奇地关心着能够从放大镜和妙妙眼镜中看到什么。当小孩儿走进书中时,猫的表情惊奇而若有所思。小孩儿走进书中以后,猫一直守候在书旁,等待着结果。那好,结果来了。在结尾处,小孩儿抱着猫走进了浴室,这一次,猫非但没有溜掉(回避),反而站到了小孩儿的肩上,而这时,它再一次成了新书中比小孩儿更为重要的角色,因为是它使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经过这样的对文本的仔细观察,我发现,猫是一个颇有主体意识的存在。当最初书与猫没有关系时,它回避开了,而当小孩儿带着画家的许诺从书中回来,猫主动地站在了小孩儿的肩上,能动地使书中的描写成为真正的现实的反映。 
      如果《书中书》包含着隐喻,那么猫就是最重要的隐喻性符号。理解作品意涵的关键(也是走出作品迷宫的路径)在于对猫这一存在的阐释。我认为,猫是儿童的真实生活或者愿望的象征。没有“猫”,图画书(也是儿童文学)的创作就不能成立。当所谓“真正的绘本画家”随波逐流,去描孩子漠不关心的事物——“兔子”时,书是死的,而当书中的画家描写儿童的真实生活或者愿望——“猫”时,书才活了起来。作为最关键、有力的证据,我们可以比较被一些评论者重视并感到迷惑的镜中之书。小孩儿第一次拿着书照镜子时,因为描绘的是兔子,镜中书是死的,它并没有反映出小孩儿身后的浴室,小孩儿身后的背景依然是房间;可是,小孩儿第二次拿着书照镜子时,因为描绘的是猫,镜中书神奇地活了,小孩儿身后的背景已经从进浴室前的房间,变成了身处其境时的浴室,也就是说,镜中书变成了对小孩儿身边现实的全息式的真实反映。因此,小孩儿也由第一次的因为身后没有兔子而生出的诧异表情,变成了满意的笑容。 
      猫与兔子是对比性的存在,画猫和画兔子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图画书创作立场和方法。画家约克·米勒是重视这两个符号的。他将封面设计成包装纸,无疑是想表明,图画书是给孩子们的礼物。而在这一礼物的包装纸上,约克·米勒设计的是猫和兔子的图案。但是,上面的猫和兔子可谓一真一幻。猫为实体,兔子只是个影子(虚幻),米勒想以此表达什么呢?事实上,我们从故事中看到的是,猫是有主体性的,而兔子是没有主体性的,始终在跟随、听从(“只有绘本里的兔子,才会这么乖。”)。 
       《书中书》是一本既有想象力,又有理念的书。它那现实与幻想几乎没有边界的故事是超验的,但是,这个超验的想象故事却十分贴切地蕴含、表现着一个现实理念,这正是《书中书》的神奇之处。这个现实理念就是成人作家(画家)与儿童读者的关系。书中的画家,是通过被教训、被启悟,才意识到“猫”的重要性、决定性的,而书外的画家米勒本人却从一开始就赋予“猫”以主体性,进行着图画书的创作。 
      故事的结尾,书中画家“我答应的事就一定做到”这句话,也正是约克·米勒本人对孩子们的承诺:给你们的书中一定会有“猫”。 
        你看,这只“猫”不仅帮助书中的画家走出了创作上的绝境,是不是也帮我走出了《书中书》设下的迷宫呢?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