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系列14册 购买→ ←查看
总点击数12163次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系列14册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陈卫平

新世界出版社 2014年02月 出版

库存:2

原价:355.0 会员价:305.3
会员折扣:86%

开本:16 装帧:盒装

关注年龄: 6~9岁 9~12岁 12~15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编辑推荐 
 
  最适合孩子的中国历史书 
  ☆ 鲜活。选配近千张彩图与珍贵文物照片,经过严谨考据,加上写实技法表现历史事件与人物装扮,让孩子身历其境,借以传达正确的历史常识,更可丰富孩子的美感经验。 
  ☆ 生动。以孩子能懂的经验、语言,讲中国历史上影响后代最深远的人、事、时、地、物,让原本抽象难懂的观念或复杂背景,变得生动活泼、逸趣横生,给孩子一个清晰的中国正史概念。 
  ☆ 完整。以99个单元、上千幅插画串连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为儿童描绘一个完整具体的轮廓,将中国历史中原本僵硬的年代、人物、事件,做有生命且系统性的呈现。 
  ☆ 启发。通过多元化观点的叙述,启发孩子以多元角度看历史,并学会思考历史,得到有益于己的智慧。 
  ☆ 精致。设计“说来听听”鼓励读者发想、发表的专栏,拓展儿童的思考深度与广度,有系统地统整历史与生活,达成有效率的学习与思考。针对历史人物、专有名词、文物、事件、成语等,特设更深入详细的介绍与注释小专栏,增进孩子的历史深度与知识。并于第14册书后附中国历代大事年表,展开整个中国历史线索即在目前。 
  为什么要读历史? 
  ☆ 开拓见识,培养远大志向。 
  ☆ 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判断。 
  ☆ 真实的人格教育启示。 
  ☆ 避免重蹈覆辙的智慧。 
  ☆ 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历史的良好基础。 
  ☆ 历史教训转化为处世智慧,训练孩子多元化思考能力。 
 
 
 
内容推荐 
 
本书以近百篇精彩故事、上千幅插画贯串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为儿童描绘一个完整具体的轮廓,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历史因果相结合,叙史故事化、新鲜的文字妙喻再加上写实精美的插画,足以唤起儿童对历史的兴趣;精彩有趣的故事不仅带给孩子想象与创造的空间,真实的历史更给孩子思考与判断的智慧,是一部让孩子认识自己、喜欢历史、见贤思齐的经典巨作。 
作者简介 
  陈卫平,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现任台湾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及小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在台湾  众多少儿读物中独树一帜,力求培养中文儿童读物写作、编辑人才,为文化生态奠定必要基础。 
  自1987年海峡两岸开放交流以后,致力于儿童文学领域的对话与切磋。1990年曾率台湾儿童文学界访问团赴北京、天津进行座谈。 
  近年来发起并推广“中、小学班级读书会”活动,以及“绘本阅读与欣赏”观念之普及运动,并参与讲评及讨论。作品有《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等。译作有《群众与权力》、《国家的神话》、《世界电影史》、《罗素》、《科学的进步与问题》等。 
 
目录 
 
第1册 《神话时代—夏》 
 
开天辟地 
 
发现老祖宗 
 
文明的摇篮 
 
炎黄子孙 
 
尧圣人 
 
最大方的人 
 
大禹治水 
 
第2册 《夏—西周》 
 
家天下 
 
相貌堂堂的坏国王 
 
商汤和伊尹 
 
“卜”的一声 
 
周文王和周武王 
 
大宝塔 
 
最早的学校 
 
烽火戏诸侯 
 
第3册 《东周》 
 
知心的朋友 
 
霸主打擂台 
 
狡兔死,走狗烹 
 
老师中的老师 
 
大家来竞赛 
 
啄木鸟 
 
严厉的大教练 
 
第4册 《东周—秦》 
 
第5册 《西汉—新莽》 
 
第6册 《东汉-西晋》 
 
第7册 《西晋—唐》 
 
第8册 《唐—北宋》 
 
第9册 《北宋—南宋》 
 
第10册 《南宋—元》 
 
第11册 《元—明》 
 
第12册 《明—清》 
 
第13册 《清》 
 
第14册 《清—现在》 
 
 
 
媒体评论 
 
著名儿童文学家 林良: 
 
以趣味生动的语言,轻重得体的剪裁,有系统的为儿童叙述中华民族的历史。他们相当成功,化解了正确简要和趣味生动之间的矛盾。他们勇于尝试,为儿童历史读物开拓了新境界。他们为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了一件令人钦佩的事情。  
 
作家 施寄青:  
 
一套书,每一页至少写过十遍,写完后还要找小朋友来看,听听他们的意见和观感,最后才行定稿。  
 
华人世界著名的庄子研究者、谈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邦雄: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出版,使我们的第二代,在童话世界的天真之外,还有历史世界的深厚,可以伴随他们的童年岁月,陪他们走一段心智成长的历程。而这样的成长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开展,可能是决定性的。  
 
台湾 工商时报:  
 
这是中国人写给中国儿童看的中国历史,但不妄自尊大,表现出理性与科学的特质来。这样的历史书本,我们已等待好久了。  
 
台湾 中国时报:  
 
他们集合了一批有共同理想的年青人,有的抵押了屋子,有的掏出了所有的积蓄,没钱的则出力,就这样花了三年时间。看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不禁为之喝彩叫好。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内容摘引
第1册 神话时代-夏 翻开世界地图,你一定找得到太平洋,因为那是地球上最大的一片海洋,我们通常会把它涂上一大片蓝色。 在太平洋的西边,有一大块陆地,那叫做亚洲,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洲,从它的中间算起,一直向东延伸到太平洋的那块大地上,有个国家叫中国。 地图上,目前中国的模样有点像只大公鸡,它的尾巴,也就是靠近西边的地区,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和山脉,我们不妨把它画上青色的颜料。它的冠部和头颈,则是东北的茂密森林区,我们可以将它抹成深绿色。它的背部,靠近北方的地区,有着大片沙漠和草原,我们涂上黄色似乎比较恰当。它的腹部,则是丘陵、田野、湖泊与河流,我们或许可以多用几种颜料丰富它。不过在稍北的地方,由西到东有条很长的河,它的名字叫黄河,你可别把它描绘成蓝绿色的河水呢,因为它的水色混浊如泥巴,是名副其实的黄河。 在稍南方,由西到东有条更长的河,它的名字叫长江,果真是条很长很长的江。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目前居住着十几亿人口,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你能想象得出来,这么多的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们的祖先又是谁呢? 这问题很难回答,有人会告诉你说,人都是猴子变来的,中国人也不例外,你喜欢这样的答案吗? 一直到现在,没有谁能说得清楚,我们只能往上不断追问,猴子又是什么变来的?很久、很久,久到还没有猴子的时候,久到没有猫狗、没有恐龙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久到嗯!甚至世界都还没出现可是,任何故事总得有个开头才行吧!所以有人便想象,一定是有谁创造了“世界”,然后又创造了花草树木,创造了鸟兽鱼虫和人,然后才发生许多有关“人”的故事。 在从前,世界上每个民族多半都会有自己的神话与传说,例如西方人可能会告诉你,这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万能的上帝,花了六天时间来创造万物,第一天,创造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完成了天空;第三天,做了大地、海洋和草;第四天,让太阳、星星、月亮挂在天空;第五天,造出水族和飞禽;第六天,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以及别的动物出现了;第七天,世界上该有的都有了,上帝对自己的杰作感到很满足,于是就停下来休息了。 至于中国人过去又流传着什么看法呢? 从前中国人的老祖宗传说,一开始,天地是混在一块儿的,到处一片黑沉沉,混混沌沌的,宇宙好像是个大鸡蛋,而大鸡蛋的里面,睡了一个叫盘古的人,他睡呀、睡呀,也不知睡了多久,有一天,他忽然醒了过来,睁眼一看,四周黑暗混沌一片,什么也看不见。盘古生气了,他顺手摸到一把大斧头,用力一挥,就把这个大鸡蛋砍破了。只见一堆又轻又亮的东西,往上飘哇、飘哇,一直飘到很高、很高的地方,于是变成了天空。一些沉重无比的东西,则向下沉哪、沉哪,最后变成了大地。天地,就这样被盘古劈开了。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再合拢,回到黑暗和混沌,所以就用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增厚一丈,盘古也每天长高一丈,就像一根大柱子撑在天地中间。这巍峨的巨人孤独地站着,不知过了多少年,一直等到天地都稳固的时候,盘古才累得倒了下来。 盘古倒下之后,他的头变成了山脉,眼睛一只变成太阳,一只变成月亮,他的眼泪变成江河,呼吸化为阵阵和风,声音变成雷,目光成为闪电,头发化做树木和青草,身上的脂肪变成汪洋大海。他的生命和躯体,使这世界变得更为丰富,这位开天辟地的创造者,自己也成为天地的一部分。 这时候的世界还没有人出现。后来,有个名叫女娲的神,比照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捏出一些小人儿。做一个,就让他活一个,不过女娲觉得捏泥人太慢、太麻烦,干脆拿出一条绳子,沾了泥水用力甩出去,泥水落下来之后,都变成了小人儿。 从此以后,天地间便有了人。女娲还用五彩石头,替天补好破掉露出来的窟窿;还用芦草烧成灰,堵住滔滔的洪水;还曾经杀过一只巨龟,砍下四只脚当柱子,把快要垮下来的天空撑住;并且斩除大黑龙,赶走许多吃人的怪兽大鸟在这之后,世界才渐渐适合人居住,人类的历史才有了开端。 发现老祖宗 这里有最早的人类始祖,他们是中国的亚当和夏娃,我们该为他们的出现、进步而喝彩。 神话故事很迷人,但有人怀疑它是不是真的。 可是那么久远以前的事情,又有谁能亲眼目睹真相呢? 答案是:当然没有!只不过是根据一些“证据”,慢慢推敲出来的。 比方说,你在地上看到半截烟头便能推论出有人曾在这儿停留过,因为别的动物是不会抽烟的。烟头上还有点红印子,你或许可判断出那是一位女士,因为通常男人是不擦口红的。 有一种称作“考古学家”的人,专门喜欢找出古代人留下的“证据”,借着这些“证据”,拼凑出事情的真相。他们有点像侦探一样,任何蛛丝马迹也不放过,一根头发、一枚指纹、一个脚印,说不定都能让他们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考古学家在许多地方发现动物、昆虫、鱼类、鸟类、植物的“化石”,那是一种由于地球产生剧烈变化,比如像火山爆发之类的事情,让滚烫的岩浆把那些植物、动物、昆虫一起吞噬、冷却、凝固,最后变成了像标本那样的东西。人们根据这些化石标本,测出它们当时存在的年代,便可推论出地球上依序出现的是些什么东西了。 最先出现的生命应该是植物,先是很小、很小,然后越长越多、越长越大。 再是小昆虫,有的在水里,有的在陆地上。 然后水里出现了鱼。 然后,出现了乌龟、青蛙,它们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在陆地上。 然后,有了恐龙,那种庞然大物,像座小山的家伙。 然后,又有了会飞的鸟、奔跑的牛、长着长毛的大象 然后,身手灵活的猴子出现了。 最后,哈!终于有了我们人类。 于是今天的考古学家相信,在荒山野地、在幽暗的洞穴、在废墟里,一定还藏着许多远古人类的生活“证物”。他们经常不停地挖掘,哪怕是一块骨头、几粒炭屑、几片碎陶、几颗石头,都会让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呢。因为那些毫不起眼的东西,正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证物。 考古学家在中国大陆云南一处荒凉的山坡上,曾经找到一些“老”骨头和“老”牙齿的化石,它们非常老,是老到足足有一百八十万年那么老的牙齿和骨头。考古学家发现,那是一位青年和一位姑娘的牙齿与骨头,并且根据骨头结构的判断,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已经能直起身体来走路了。 你见过婴儿由爬行、而站立、而蹒跚迈步的情形吗?那好像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旁边的人都会为他喝彩呢。 远古时代的老祖先,其实和猿猴差不多,手脚不分地攀爬和奔跑,就连长相也没多大分别,可是后来经过千千万万年的改变,两腿居然站了起来,并且稳稳地大步向前奔跑。而腾出来的双手,则可以做更多的灵巧、进步的事了。我们似乎也该为那些最早的中国“直立人”而喝彩呢!此外,在这对“老”骨头旁边,还有一些粗糙的石器、烧烤过的炭屑和兽骨,说不定那时候他们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火了呢!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一万年、两万年、十万年过去了,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中国人的老祖先似乎才有了一丁点儿的进步。 时间走到了六十万年前,一群住在今天北京南边附近,一个阴暗山洞里的直立人出现了。考古学家称他们是“北京猿人”,后来改称“北京人”。 考古学家在那个山洞里发现了他们的骨头,于是拼凑出来北京人的模样。 北京人的额头扁扁的,所以脑容量一定很小,还不够聪明。他们的嘴巴像猴子般地向前拱着,背板厚实,身体一定很强壮。不过并不怎么高,男人大约只有一百六十二厘米,女人也只有一百一十厘米左右。当时的孩子,是不必上学的,因为没有学校、没有书本,连文字也没有。他们要学的,只是要怎么猎取食物。当时的大人,也不必去上班,除了忙着找吃的之外,他们什么事也不能做。森林和原野上,出没着凶猛的剑齿虎、雄壮的肿骨鹿、披毛犀牛、长毛象、洞熊没有谁是好惹的。北京人要活下去,就成群结队在一起,共同想办法猎取动物,或者防止被野兽吞食。他们没有固定的家庭,没有固定的夫妻关系,就像猴群那样,一伙人、一伙人地住在一起。 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各种形状的石头,那是他们用来投掷、砍砸、刮削、切割、挖掘的工具,有了这些工具,代表人类已经进入伟大的石器时代。他们在生活、打猎上,远远超越了只会赤手空拳的猿猴。在洞穴里还发现了烧过的灰烬、烧裂的石头、烧熟的朴树籽、烤焦的兽骨和炭块。这证明了六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可以围着火堆,津津有味地啃咬香味四溢的兽肉了。 火解决了黑暗的问题、取暖的问题、熟食的问题、吓阻野兽侵袭的问题我们觉得,后来的人类,无论是发明了飞上天空的飞机也好,潜入海底的舰艇也好,或是造出电脑也好,都不如“发现用火”这件事来得神奇、伟大。 漫长的日子又过了几十万年,到了大约十几万年前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更进步的人类。我们称他们为“智人”。由这个名称,你大概也猜得出,他们的表现一定比从前的人类更为聪明、更有本领才对。中国的智人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山顶洞人。说也奇怪,他们的家,正好也在北京人住的洞窟“楼上”,不过却比北京人要讲究得多了。他们已经懂得把洞穴分成了居室、厨房、仓库、墓穴。当时的家长,可能是妈妈,而不一定是爸爸。妈妈若是一家之主,她的权力就最大,家里的人都得听她的话。 原来当时的男人负责打猎、捕鱼,而细心的妇女则担任采集野果子、挖掘可以吃的植物根、负责烧烤食物、缝制衣服、看守山洞、哺育子女。可是围猎是件困难的事,经常空手而回,或是受伤,甚至丢掉性命;而摘果子、挖植物的妇女就保险多了,她们渐渐成为吃饱肚子、生存下去的屏障,身份地位当然就更重要了。 当一个洞穴的家族人口越来越多,多到住不下时,可能就由女人领着孩子和老妈妈分家,另外找个地方成立新家。这好像与现在我们的家庭很不相同哩。 …………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