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热闹、繁荣的儿童图书市场,使我们首先感到欣慰: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选择优秀图书的机会。 在2004 年即将结束的时候,《父母必读》杂志请来了出版专家、专门研究儿童阅读心理学家以及在海内外生活的父母。请他们就此发表看法。
在我看来,孩子天性爱书,因为他们从小就爱听故事,对色彩着迷。然而,从家庭到社会,我们的阅读生活是否真的足够丰富?我们的阅读空气是不是少了些什么?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也许,你会说:给孩子买书?我舍得,可时间上我保证不了。 在孩子最初的阅读生活中,父母是最好的导读员、领路人。美国教育部的一项规定:每天,与孩子一起大声阅读8分钟。
别小看这8分钟,这里面包含着对美的感受、对情感的体验,它将为孩子开启一扇扇通往世界的门。在这8分钟里,请抛开你的浮躁,保持一份宁静与平和。 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像逛公园、逛超市一样,逛书店、泡图书馆,那该多好。当然,前提是那里的环境足够地吸引我们的孩子。 而我们的图书馆呢,似乎仅仅是个书的"库房"。它们的功能发挥的非常有限: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个性阅读指导很少,对儿童精品图书的研究、分析,同样也几乎是空白。此外,儿童图书的推荐体系还非常地不完善,图书馆与新华书店没有形成有机地互动(定期推荐好书,读者在当地的书店能买到)。
在美国、加拿大的图书馆里,训练有素的图书馆管理员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故事,父母们在旁边认真地听,孩子们也是。边听,边唱边跳,参与感非常强。我想,这就是一种感染,一种熏陶,是一种书与人的水乳交融。 自1996年以来,在美国Spenser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和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有关儿童早期阅读的系统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社会的导向作用和出版商的价值取向都会体现在童书出版当中,也使得父母在给儿童选购图书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总希望儿童读物中富含大量知识和信息,通过阅读能让孩子认识很多字。我们曾经在活动中给家长推荐很优秀的、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读物,常听到家长的一句评价就是:太简单了! 在孩子的早期阅读中,片面追求识字量和外显的学习效果,将阅读作为教会孩子识字的工具,过早地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是儿童阅读功利化最明显的表现。识字多少已经成了检验儿童阅读的一种量化指标。 这样做其实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孤立地识字,没有适合孩子的心理、情感以及语境的内容,对孩子来说,就是机械式的记忆。他们的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以及相伴随的写作能力都会受到压抑。
阅读时,过早地把阅读当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工具,也是一种误区。要知道,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目的。
我时常和朋友讲这样一个笑话。我们请一个孩子品尝土豆,周一吃炸薯条,周二还是炸薯条,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一律都是炸薯条,然后问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土豆?” 我认为,现在孩子们的"阅读口味"是人造的成分居多。对小孩子,许多大人喜欢他们多认字、快认字,再多吞咽一些知识;对上了学的大孩子,大人则普遍强调阅读与课业的紧密关系,希望他们多读厚重的名著。而另一方面,暴利在驱使着不少商家大量炮制曲意迎合的读物。我们一方面在通过格式化的方式造就这种人造的"口味",一方面对自己说,"孩子就喜欢",然后继续炮制所谓"就喜欢"的东西。 大人在培养孩子的饮食营养方面相对聪明一些。从孩子一出世,我们就特别关心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儿童成长需要哪些营养?最必要的营养是什么?哪些东西里包含了这种营养?如何烹饪而使这些营养最容易吸收?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如何配制食物?孩子的自然口味大致上有哪些种?在不同的口味上如何提供最佳的营养搭配?如何烹饪食物才最有可能受到孩子的欢迎?等等。可是,在培养孩子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可曾有这样想过呢? 精神食粮同样也存在"营养均衡"的问题,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儿童阅读营养学?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古怪的概念呀。不过说具体了,其实就是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读一些什么样的书?什么书是最必要的?书中都包含了哪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力的内容?如何为孩子选择、如何引导孩子读,能使这些书中的好东西产生最大的功效?儿童的阅读会有怎样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适合读怎样的书?孩子在阅读方面自然口味大致上有那些种?如何能引导孩子进行自由的、全面的选择?怎样选择既让孩子着迷又非常有益的书?如何引导孩子爱上书…… 这些问题是每个热爱孩子的大人都会关心的问题。但为什么我们会常常忽略呢?大概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太现实、太速成了些吧--当课业和升学成为孩子的生活目的时,谁又会真正去关心他们阅读生活呢?谁又有耐心慢慢滋养他们埋藏在地下的生命的根基呢? 我一直以为,在阅读的"营养学"方面,孩子的自然选择往往是最佳的。能打动孩子的纯净的心灵的书,肯定是最了不起的书。那些过去和现在能让孩子深深为之着迷的书,不但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往往是充满哲理的,值得每一个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大人反复回味的,更是帮助孩子长大成人的营养基。
今天,伦敦的孩子在读《哈利·波特》,北京的孩子在同一时间也在读。 在图书的选择上,我们的孩子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在阅读文化上呢,恐怕不是一两本书能说清的。这里,3位海外妈妈和你一起品味:
在美国,育儿专家和家长都认为,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可以给孩子读书了。我这个妈妈,自己就是超级书虫,儿子4岁,也已经被我培养成小书虫子。
说起美国,国人会想到舒适的物质生活,殊不知美国也是爱书人的乐园。就说给小孩子看的书吧,文字考究,图画从水彩到木刻、从油画到民俗画,风格多样而精美,作家与画家并没有一丝糊弄孩子的心理。而且极少见到看图认物识字的书,也少有纯粹的品德教育。有些书只是好玩、幽默,让孩子看了开心大笑或会心一笑;有些书则让孩子体会生活的美好、世界的多样以及人类丰富的情感。 几万人口的小城、几千人口的小镇,几乎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我们最常去的一个,属于一个几万人口的小城,光是儿童书,就有8万多册。儿子1岁左右,不再把书往嘴里放了,我们就开始到图书馆去借书。除了书,那里还有各种智力玩具和游戏。儿子在酷爱读书之前就先爱上了图书馆,每次去都要和戴眼睛的小老鼠雕塑打招呼,再玩玩拼图、木偶,然后才去挑书。一次能够借多少书?不知道。有一次我拎着两大兜四五十本书出来,图书管理员笑嘻嘻地说:“我们就喜欢你这样的读者,把整个图书馆借空了我们才高兴呢!” 后来,儿子上了幼儿园,每月从幼儿园拿到一份购书目录。不同年龄的孩子,拿到的目录不一样。每一份目录一般都有上百种根据孩子年龄而选的书,价格一般都低于市价。这项服务,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学校里都有,是一些出版社为鼓励孩子读书的举措。有些比较贵的精装书,出版社还会特意出极便宜的简装本,价格可能只是精装本的1/5甚至更低,只供给幼儿园和学校孩子的家长。 有了书,还要会选书。育儿杂志上常有书评。有家长怎样选书、怎样给孩子读书的指导,还有给家长的参考书,把优秀的儿童书按内容和理解难度分类,还有大量的书籍教家长怎样把孩子培养成爱书人。社区图书馆里,很多儿童部的管理员都是对教育和儿童书籍很有研究的专业人员,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阅读,都有不同的管理员指导。这些管理员还会编一些书单发给家长,比如:"两岁儿童最应该读的100本图画书"、"初学阅读儿童的必读书"、"儿童最喜爱的50本探案小说"……五花八门。
说了这么多美国人引导孩子读书的方法,有趣的是,美国孩子认字却很晚。我们居住的地方,知识分子聚居,但孩子在5岁上学前班的时候一般都不怎么认字。真正花大量时间学认字,要等上小学了。这在当今中国家长看来也许不可思议。不过,在中国,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很少有兴趣业余读书,或者只读读杂志、畅销书消遣一下。而在美国,从知识分子到农民到家庭主妇,很多人都有买书与读书的好习惯。只要智力正常,一个人或迟或早都能学会认字,并不需要着急。而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却不是人人都有,也才更需要从小培养。
在日本,给孩子买书很贵。不过,不花钱读书的机会也很多。 女儿4岁半的时候,有了自己的第一张借书卡。那时我们刚来到日本不久,从我们住的地方骑车半小时,就来到这座城市的中央图书馆。这座图书馆里有一个很大的儿童书阅览室,无论多大的孩子都可以在这里看书,借书。所有的书都是开架借阅,我们在那儿常常一看就是半天。也经常看到一些日本妈妈领着大孩子,抱着小孩子在那儿看书。书都是开架的,孩子们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看。阅览室一角有个游戏区,准备了积木和一些毛绒玩具。孩子们看书看累了就到游戏区去玩一阵。游戏区的边上还准备了婴儿床,为了方便带小孩子的妈妈。在游戏区旁边,就是卫生间,这里有为孩子们专门配备的卫生设备。在这里看书,孩子们真是又开心、又方便。 后来我们搬家了,离图书馆比较远,去图书馆看书借书就不方便了。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汽车图书馆。那是几部专门用来做流动图书馆的汽车,在全市的100多个停车点巡回。我们住的小区就是其中一个停车点。按照报纸上写的时间,这一天我来到汽车图书馆停车的地方。嗬,这里真热闹。借书的,还书的,人还不少。因为是下午,来借书的多数是学生,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带着小娃娃的年轻妈妈。汽车后门开着,车厢内侧、外侧,都摆满了书。在这里借书使用市立图书馆的通用借书卡,每张卡一次可以借8本书。我一口气借了十多本,大人孩子的,沉甸甸地装了一大包。临走,工作人员给了我一张时间表,汽车图书馆的行程就一目了然了。隔一个多月汽车图书馆就会再来我们这里,那时我就可以再借上一大包书。不过,汽车图书馆的容量毕竟有限,很多我们想看的书汽车里没有。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以在市图书馆的网站上检索所有市立图书馆的藏书,把自己想要借的书填一张预约单,交给汽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行了。下次他们再来的时候就会把这些书带来。汽车图书馆让我有了"坐拥书城"的感觉。 在这里,孩子们看书的机会很多。除了可以从图书馆借书,幼儿园、学校都允许孩子们把书借回家看。此外,一些公共场所也给孩子们提供阅读的机会。我带女儿去看牙的那家牙医诊所,就准备了不少儿童图书,内容大都和保护牙齿有关。候诊的时候,我和女儿一起看那些书。大人孩子一起长知识。在这儿看病,一举两得。其他不少诊所的候诊室里也都有各式各样的图书。在候诊室里,妈妈给孩子读书是这里常见的情景。
我不打算在这里给孩子买书了,反正她在这儿有看不完的书。 如果把孩子比作待哺的小鸟,那么该给小鸟儿们什么食物呢?我说的食物是精神食粮,是书,是杂志,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西方媒体闹闹吵吵了好几年来讨论成人要不要给孩子念故事的问题。德国呢,已经有了结论:跟孩子一起阅读,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启迪孩子的形象思维只有利而无弊。关键是做家长的有没有时间和会不会给孩子读书念故事。说到这儿,你肯定会撇嘴。念故事,谁不会? 可是,你别说,故事怎么念还真是一个学问!照本宣科,不动声色?那样哪里有感染力呢?为了教家长,曾有一段时间,德国的报纸和广播以座谈形式来辅导家长为孩子读书。 你要问了,到底是给孩子读什么书呢?需要那那么真像回事,而且还不能敷衍?这又没有统一的模式。孩子和孩子不一样,男孩和女孩不一样。以我家Leo为例。因为他是德中混血儿,所以,他的书架上注定是两种文化的聚集地。在他0~2岁里,他多半是被动物的画册吸引着,而德国儿童图书的多样性也能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举个例子:有一本认识动物的画本,里面有雏鸭,壁虎,绵羊和鲸鱼。你以为这是简单的书吧,可是人家却做的精巧和聪明:每一个动物身体都是用仿制的皮毛而做,也就是说,孩子看到小鸭子时,可触摸到鸭雏身上的软羽毛;看到壁虎时,能感受到那小家伙的皮肤。而且关键是主意好:这些皮毛恰恰就贴在小动物身体的位置上,而且是填补在两面卡纸挖空处。所以,当孩子翻看画册时,看到的小鸭子像是立体的,活生生的,非但不可怕,而且有兴致去触摸。相比之下,我从中国带回的动物画册却没有受到孩子的关注。我先生怕打击了我的积极性,很委婉地对我说:"这本画册上的动物被画得太夸张了,失去了本来面目。"一句话:不像。还有,过于单调,没有主意。 德国人有一个爱好,他自己或者他们孩子喜欢看的书,他会推荐给你,或者你孩子过生日时,送你一本。这办法很明智,因为自己孩子喜欢的,别的孩子肯定也会喜欢。最起码,这礼物不会错。而且,在德国,生日礼物送的最多的就是书。 德国人的阅读可以说是世界闻名的。作家出了书,自己到书店朗读;或者像绲特·格拉斯(《铁皮鼓》作者)那样举办朗读会;社会上有各式各样的读书社团;幼儿园里,每天有固定阅读时间;出门旅行,光是孩子的读物会占据大片地方。
说一千道一万,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阅读是少不了的,是必须的,是制造大人孩子之间浪漫氛围的好主意。当发烧的孩子为一个快乐的故事而露出笑容的时候,当孩子品味着神奇的故事而走入梦乡的时候,当你的孩子为你惟妙惟肖的朗读而全神贯注的时候,作父母的,该是最快乐的。不信?你去试试看。
走进书店,书架上的儿童图书琳琅满目,畅销的、经典的、引进的、原创的……让你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2004年,打动我们孩子的儿童图画书有哪些?业内人士在如何看?对此,《父母必读》杂志记者采访了对童书颇有研究和见地的红泥巴村的"探长"先生,请他和我们一起做盘点!
从阅读的功效上来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图画书是引导孩子(特别是幼儿)进入阅读殿堂的最佳选择,同时也能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文学和艺术享受;从出版经济的角度,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也认为这是"童书出版界最后一块蛋糕"。不过真正理解这块蛋糕的人并不多。即使是在创作与出版的专业圈中,还是有人误以为只要是插图比较丰富的童书就是图画书。实际上并非如此。
2004年,"哪吒传奇"系列不得不被提及。这套原创图书,借助动画片的威力,在市场上引起了购买狂潮,连续数月超过曾经一度人气最旺的《哈利·波特》高居童书销售榜的榜首。有人甚至惊呼,这标志着国产童书的崛起。然而,如果你不站在畅销书商的角度,而是以一个普通孩子的爸爸妈妈的角度去翻看它,你会发现,它的图画无非是动画片画面的拷贝,非常典型的程式化。而故事的文本缺乏基本的连续性,更难谈得上文学价值。如果不是"已经看过动画片",你甚至很难完整地阅读这样的读物。这种具备典型的"不良图画书"特征的读物获得畅销佳绩自然有它的商业原理,比如制作成本低廉、媒体攻势强大、传播速度快、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等非图书自身价值的因素。但作为给孩子的读物,这样的崛起还不如不崛起! 年初还有一套接力出版社引进的"阿罗系列"也让人眼前一亮。以《阿罗有枝彩色笔》而成为经典图画书创作者的美国人克罗格特·约翰逊在中国并不知名,而且"阿罗系列"即使在世界优秀图画书中也算是风格最为简约的一种另类,它为中国的孩子和大人打开了一扇需要超级想像力的窗户。也许只是巧合,就在下半年,罕有出版图画书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美国人文学科基金会推荐"的引进作品。在其中的低幼作品中,我们居然见到了一本《胡萝卜种子》,这是约翰逊与他的妻子路斯·克劳斯于1945年合作创作另一本经典图画书。其简约程度更是无与伦比。另一位经典图画书作家莫里斯·森达克(《野兽国》的作者)甚至称它为"美国所有图画书的祖父"。 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批出版的图书中还有两种经典图画书特别值得一提:一种是马西娅·布朗创作于1947年的《石头汤》,这部根据法国民间故事改编的图画书曾获得凯迪克奖银奖,它应该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曾获此项大奖的作品;一种是法国人让·德·布吕诺夫最初创作于1931年的"小象巴贝尔"系列图画书故事,此次出版了两本--《小象巴贝尔的故事》和《巴贝尔和他的孩子们》。它们都是在欧美代代相传至今的经典图画书作品,世界图画书史上不可不提的一页。
"蒲蒲兰"是2004年让人耳目一新的图画书品牌。它实际上是日本白杨社(POPLAR)的音译名,这家日本出版社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向中国输出优秀的作品。如果你曾经读过佐佐木洋子的"淘气宝宝"系列、"小妖怪"系列,芭蕉绿的"提姆与莎兰"系列,或堀川波的《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地方》,就不算对它陌生。2004年6月之后,"蒲蒲兰"通过与国内出版社的合作,一气在中国市场上推出了数目相当惊人的绘本作品:"可爱的鼠小弟"系列6种、"温馨恐龙故事" 系列2种、"莎娜的绘本"系列4种、"小酷和小玛的认知绘本"3种。这些绘本都是在日本深受欢迎的作品,而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夫妇合作创作的"鼠小弟"系列是首创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典绘本,是日本图画书进入世界舞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相比之下,中国妇女出版社引进的美国陆可铎作品4种--《你很特别》、《爱你本来的样子》、《你所需要的》、《你是我的孩子》--属于另外一种风格的图画书作品,由于作者本是一位牧师,所以这些作品带有一种国内儿童图书中罕见的宗教色彩,你也可以把它们看作大人的生活寓言。这套在美国非常畅销的图画书,在我国内地和台湾也都相当受欢迎。 前面介绍的这些图画书都是经典或堪称经典的作品。除此以外,2004年引进的图画书市场上也有一些算得上精品的作品,给我印象深刻的有: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引进的美国"贝贝熊"系列、上海的少儿出版社引进的西班牙"蓝火车"系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引进的比利时"给我讲故事"系列、新蕾出版社引进的意大利"迪普的成长故事"系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的德国的"小熊布迪"系列、外研社引进的英国"Noddy来啦"系列等。
另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从法国引进的"巨眼丛书"也特别值得一提。它实际上是科普读物,但书中有相当大的篇幅采用了图画书的形式,内容也相当精彩,可以算是介于科普读物与图画书之间的特种形式。这类图书中的优秀作品非常稀罕,几年前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从美国引进的"神奇的校车"系列大体上可相提并论。
此外,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儿童图画书方面也才刚刚起步。由于信息非常分散,目前也没有专门性的统计、调查、研究机构对图画书进行专题整理,所以即使是基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也相当困难,收集图书样本的工作则更为困难。还有图画书作者的稿费等诸多问题,都使得我国的图画书的原创遇到一定困难。因此,我认为,距离我们理想中的图画世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茫茫书海,既有浪花,又有暗礁;大浪淘沙,真正闪亮的贝壳在哪里?看来,我们需要一双睿智的眼睛和一双勤劳的手,和我们的爸爸妈妈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寻觅那些真正的经典之作。 于是,从2005年第1期开始,我们将与红泥巴村网站一起推出"童书推荐年度排行榜TOP 10"。在寻找好童书的过程中为您导航。
|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