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有一天,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女儿拿着手中的水杯,好像有点儿发愁的样子。她妈妈总交待"早上起来要多喝水",这个任务有时比想像的更艰巨。 "你想不想知道,水喝下去会跑到哪儿去呢?"我肯定是撞了某个好主意的腰。 "想啊!"女儿显然兴奋起来。我说:"你先喝一口,我给你指指看。"她喝了一小口,我一边指着她身体的相关部位一边说: "这水先从嘴里滑过喉咙,'吸溜'一下就沿着食道掉进胃里。你自己来摸摸看,就在这里--(因为怕痒女儿'咯咯'地笑)--然后它跑到肚子里一看,皱皱巴巴的,原来是肠子。从肠壁钻进去,到了血管里,然后去到心脏。让我听听看,它到了没有?哎哟--好有劲啊,心脏把它泵到全身去了,脑袋上,脚上,手上,还有胳肢窝里……" 女儿缩起来,"咯咯咯"笑个不停。笑罢,她喝了一大口水,说"再来一遍"。就这样,车还没到站,一杯水全喝完了。 那天早上,我也特别开心。本来是哄孩子喝水呢,没想到任务完成得不错,还顺便给孩子上了一堂"科普课"。到人体中漫游的创意不是我原创的,这得益于一本科普读物《神奇的校车--在人体中游览》。因为故事和相关知识略有点儿复杂,所以我一直是向小学以上的孩子推荐的。那天的经历让我动了新的念头。 晚上的读书时间。我拿出那本《在人体中游览》,对女儿说:"今天我们讲个特好玩的故事,讲一辆汽车到人的肚子里历险。"这个主意听起来很不错。女儿饶有趣味地翻看着,我一边指着她身体的相关部位进行解释。"这是喉咙,你看看多大的舌头!……这是胃,'咕噜噜',这个小男孩怎么了?……肠子里怎么这么多管子?……哈,这是血管,你看红细胞像不像游泳圈?……哇,这是心脏,还有肺……原来脑瓜子里都是这种玩意儿……这是脊椎,肌肉,怎么校车跑到鼻子里去了?啊-啊-啾--校车被喷出来了!" 经过这一轮阅图漫步,女儿急不可耐地想知道这本书里的故事。好,火候已到,故事可以开始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学的科学课堂。弗瑞丝小姐是全校最古怪的老师,光看她火一般的红头发和裙子上变化多端的图案,就知道她有多古怪。她经常开一辆旧校车带同学们去探险。这天她要带大家去人体博物馆,其他同学都上车了,唯独贪吃的阿诺德还在野餐桌旁。他一边吃小饼干,一边发呆。弗瑞丝小姐按下一个小按钮,校车缩成一个饼干的大小落在阿诺德的手上,小男孩想也没想就给吞了下去! 同学们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里,弗瑞丝小姐告诉他们计划有变,"我们正在被消化。"这时阿诺德才发现校车不见了,同时觉得肚子有点儿不妥,它正发出咕咕的声音。校车从小肠内壁的绒毛进入毛细血管,在五彩斑斓的血管里,一个白细胞把校车当作细菌,正在疯狂地追逐。弗瑞丝小姐命令大家到校车外,一人抓住一个红细胞逃生,就这样他们来到了心脏。 在外面,迷路的阿诺德正在绞尽脑汁琢磨回学校的路。同学们便随着血流漂到了大脑里。他们参观完大脑,又跟着弗瑞丝小姐沿着脊椎骨往下爬。这时,阿诺德正在快速向学校奔跑。同学们沿着紧缩的肌肉滑行,又冲进了血管,回到心脏。他们又坐回到神奇的校车里。校车一直开到那个倒霉的男孩子的鼻腔,他实在忍不住,打了个喷嚏。校车翻了几个跟斗,"砰"的一声回到地面,一转眼恢复了原来的大小。这里就是学校,还有一个正在用手帕揉鼻子的小男孩阿诺德。 这是个让孩子哈哈大笑的故事,女儿听了一遍又一遍。在漫画故事家与小儿科教授、医学博士的合作下,故事中的知识细节既精确又有趣。为了让故事更加流畅,我省略了一些纯知识性的旁白,等孩子能独立阅读时,她会自己去探究的。 自从读过这本书后,"校车"就成为我们在餐桌上最常使用的"接头暗号"。女儿有时会逗我:"爸爸,你说校车到哪儿去啦?"我也会这样诱引她吃饭:"我们再来装一个有菜、有肉、有饭的大校车吧。""小心,别打喷嚏。校车要飞出来啦!"有时奶奶被搞糊涂了,嘟囔着"什么校车呀,快吃饭吧。"我们就哈哈大笑。 这个神奇的校车,给我带来了有趣的启示。我们在给孩子选择科普读物时,往往会着眼于知识点的丰富,大有"天下事,全知道"的气势。实际上,我们的知识主要来自于经验、观察和反思。对于孩子们来说,真正优秀的科普读物,不是试图把什么都告诉他们,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通过巧妙的方法给以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发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引发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也是爱因斯坦特别强调的一点,那就是想像力。在科学认知的道路上,方法的培养远远比结论的灌输更重要。灌输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有时是有害的,它可能埋下了偏见,也可能会抑制探究的兴趣和想像力。 你也许会注意到,这个校车进入人体的故事,与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创意何其相似。这种孩子气的、童话式的创意,居然用到科普读物中。这样能行吗?孩子的哈哈大笑就是最好的回答。这是我从中获得的最神奇的启示。
|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