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圣诞节和新年快到了,中国的大都市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连女儿的幼儿园里都装点了两株非常漂亮的圣诞树。有一天回家的路上,女儿问我:"什么时候过圣诞节?"我回答说:"12月25日。不过那是外国人过的年,中国人过年是在春节。"她却坚持说:"我喜欢圣诞节,我也要过圣诞节。"我想多过个节日也没什么不好的呀。于是我说:"那我们先看看外国人是怎么过圣诞节的吧。" 看到这里,女儿学着提姆和莎兰高兴地蹦起来:"圣诞老人来过啦!"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美好期盼和惊喜的故事。而且恰好它是一个图画故事。它的故事线索很简单,情节节奏舒缓,如果仅作为一个文字故事,会是相当平淡的。画家芭蕉绿非常细致地描绘出每一个场景,从节日盛装的大街,到家里大厅温馨的布置,到爷爷奶奶家丰盛的平安夜宴席,处处浓墨重彩,色调温暖活泼,从头到尾洋溢着喜庆的气息。最为可爱的是两个小主人公,他俩先是不情愿地赖着不走,留下纸条后仍然满腹狐疑,到爷爷奶奶家后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又惦记着圣诞老人直到伤心落泪,回家途中先是昏昏欲睡,回到家里又兴奋地奔跑,直到最后兴高采烈地蹦起来--画家把这些都描摹得惟妙惟肖,无论孩子还是大人看后,都感到十分开心。 这就是阅读图画故事与阅读纯文字故事最大的不同! 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大人,这辈子基本上是在文字中浸泡过来的。我们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知道它能描摹几乎所有的形象、事件,它能议论、能抒发情感、能缕清时序、能阐发因果机缘。可是当孩子出现后,我们急不可耐要向她展示这个世界时,突然感到了文字的苍白。当孩子问及"如何过圣诞节"、"怎么做圣诞树"的时候,我们发现与其为她费尽口舌讲解,不如在孩子的面前放上一本美丽的图画书。与文字的表现能力相比,图画虽然难以表达时序、因果,难以直接阐发观点,但在直观描摹事物方面有着文字不能替代的表现力。 优秀的图画故事书,通常是文字故事和图画故事的完美结合,图画并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释,除了能描摹文字难以描述的事物、形象外,它还能营造气氛,描摹场景,勾画动作,在文字故事之外,同时叙述一个平行发展或者交叉发展甚至逆向发展的故事,从而在整体上构成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故事。一位出版家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图画书不等于"图画+文字",而是等于"图画×文字"。 以"提姆与莎兰"的这个圣诞故事为例。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个儿童家庭轻喜剧,作家兼画家芭蕉绿就是它的导演。文字构成了本剧的剧情简介和主人公对白,图画则是幕布、场景、灯光、道具和演员的表演。从这个角度看,图画的线条、形状、色彩、明暗,乃至绘画所使用的媒介,图书印刷所使用的纸张和最后的装帧设计,无不在这场演出中尽显作用。而我们读者,孩子和大人,既是演出的观众又是最终演出的参与者,在这整个的演出中以尽情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享受。 这大概就是图画书的阅读所独有的一种快乐。 再说回那本《圣诞夜收到的礼物》。你或许会有点奇怪,那两个袜子里的礼物到底是谁放进去的呢?你已经是大人了,你不会相信真的有圣诞老人。在前面的文字叙述中,我有意漏掉了一个细节。当提姆和莎兰一家人正准备开车离开时,妈妈突然想起忘记拿准备给奶奶的点心,于是爸爸匆忙回到家中,取回了点心盒。这个细节在整个故事里只是两句话,还有图画中爸爸的一个狡黠的眼神。到故事的末尾也没有任何补充交代,只有图画中的空杯子、空碟子,还有两条鼓鼓囊囊的袜子…… 你知道圣诞老人是怎么来的了?嘘--千万别大声说出来。我可不希望女儿这么快就不相信圣诞老人呢。 |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