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达尔评论集  综合评论  作品评论  获奖记录


我不喜欢狐狸爸爸,因为他偷吃别人的东西!

作者:阿甲

【一位5岁男孩妈妈的疑惑】

这个问题是关于《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零零散散加起来,藤藤读该书可能有三遍了。有一天,他对我说:“我不喜欢狐狸爸爸,因为他偷吃别人的东西!”

我说:“如果他不去偷博吉斯的鸡,他们全家都会被饿死。”

藤藤:“那他也不应该去偷东西。”

我试着说:“狐狸住的地方原来是树林,狐狸有足够的食物,不用去偷。后来博吉斯他们把树林砍伐了,办起了农场,搞得狐狸一家和其他动物们没有了食物来源,它们又不能等着饿死,所以只好去偷。”

尽管如此,藤藤还是坚持狐狸爸爸不应该去偷别人的东西!

又是个类似“一根筋”的问题。该怎样解释这个问题呢?

 

【讨论】

关于对一本书或书中人物的看法,我也觉得是很开放的事情,完全不必要求孩子用既定的观点看问题。

看得出来,孩子喜欢《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但他却声称不喜欢主人公狐狸爸爸,因为他偷东西。这个现象很好,说明孩子“困惑”了,而且表达出来了。

你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常常教孩子偷东西是“坏”的,但某本书却在夸偷东西的人,而这本书居然很好玩,让人很想看。这本身是很让人困惑的事情。这是一种很模糊、复杂的伦理观。如果孩子读完,只是哈哈一乐,然后转身就不在意了,这不等于说孩子没有困惑,而是他不在意,也懒得表达。你来比较一下。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会是哪一种?

藤藤说“我不喜欢狐狸爸爸”。这是他的表达方式,他不会说:“偷东西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这本书会赞扬偷东西的狐狸爸爸呢?说他是了不起的呢?我为什么也喜欢这个故事呢?难道我是不道德的吗?”这是成人的表达方式。但是这种对故事的反思,大体上是一样的。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跟孩子深入探讨的机会。

在过去的习惯上,我们往往希望一个故事“教会”孩子某种道理,而孩子不接受这种道理,我们反而觉得孩子有点儿不正常。

我举个例子。张天翼写了《宝葫芦的秘密》,他写得很好玩,主人公的宝葫芦帮他偷小东西、作弊,下棋的时候偷吃别人的棋子。这本书写得真的很好玩,许多大人、孩子都爱读,后来翻译到日本,日本人也特别着迷,比《大林和小林》还着迷。当时有许多小朋友写信给张爷爷,他们说,“您写得真棒,我多想也有一个宝葫芦呀!”当时张天翼大吃一惊,他感觉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政治错误”,连忙发表声明:“宝葫芦是坏的!它是剥削阶级不劳而获思想的代表,我们要和它做斗争。”等等(原话怎么说的,要去查一查)。这篇说明后来一直发表在各个新印刷的版本中。

你看,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案例。说明孩子们有自己特殊的情感和独立的见解,有时会远远超出创作人本人的愿望。

不过达尔这个人是非常有“游戏精神”的,他才不会写只能引发一个看法的故事。他总是煞有介事地给孩子们讲一些很让人激动、很好玩的故事。他最大的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想像力,产生创意的冲动。

所以,在达尔看来,故事不是为了“教会”孩子既定的东西,而是“引发”孩子去否定既定的东西,让思维从不确定性中获得释放,产生更好的创意。我觉得这是达尔作品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大多数大人教孩子们说“偷东西是不好的!”达尔不服,“我偏要写个故事,说明偷东西‘有时’也不坏!”我猜测达尔就是这么想的。

那不会让孩子的思想出现混乱吗?——很多大人会这么担心。好,我就要这种“混乱”!——达尔肯定这么想。

有了这种混乱怎么办?——重塑!

孩子喜欢这个故事,但不喜欢“偷东西”的主人公。很好,那么我们来聊一聊。假如我们设身处地为主人公考虑,我们会怎么办?

藤藤不同意“偷东西”。很好。我们可以重新构思一个不偷东西的狐狸爸爸的故事,让孩子尝试开展思路,给狐狸一家一些建议。我相信孩子会有不少新的想法的。抛离了故事的主题,也没有关系,因为重要的是引发想象,不是让结论固化。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故事的情境进行合理化的分析、设定,让孩子在这种情境中面临选择。

如果让孩子产生了怀疑:“凡是偷东西都是坏的。凡是偷东西的人都不是好人。”这样的结论是有问题的,那么这个故事就算非常成功了!

你还记得以前有部印度影片,主题曲是“拉兹之歌”的那部吗?法官认为,坏人的儿子就是坏人。所以一个强盗就把法官的儿子拉兹也变成了流浪的小偷,给予报复。还有雨果的《悲惨世界》里,那个警察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信条中:坏蛋天生是坏蛋,就要做苦役,直至被消灭。后来他的信条在冉·阿让的行为中得到破灭,最后只能自杀以求解脱。

其实电影和小说中谈到的这个问题是很类似的。我们在给孩子的伦理教育中,往往存在非常顽固的部分,这些部分不分情境、不分对象,只求给孩子结论。到头来,只是给了他们极大的偏见。优秀的儿童故事,往往就是让孩子们去体验某种“真实”,让孩子们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明辨的同时,也学会困惑。

从你的描述看,我觉得藤藤真是很有想法,个性很强的孩子。不妨用更大的耐心来培养他的思辨能力和想像力,应该为他的每一个不同寻常的观点而欣喜,因为这是真正聪明的孩子本来就该有的反应。

呵呵,我特别喜欢琢磨孩子们的想法。他们比大人直观,感触东西很敏锐,不掺假。这种能力很宝贵,真的。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你看看是否有参考:凡是孩子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特异的想法,你先假设他是对的。然后再设计你的应对。这样,或许你可能更多地是从孩子那里受到启发,而不是对孩子感到困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