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既爱护水资源
[红泥巴村传闻中心]2004年4月2日 18:04
人类离不开水,水危机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令人忧心仲仲。你也许会说:地球是个“水球”有五分之四是海洋,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用不着看的那么宝贵。真是这样的吗?我半信半疑。问了老师,我才知道了真相,才知道为什么联合国说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了。原来,我们家里饮用的水并不是海水,而是淡水。但是淡水只占了海水中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并不是无边无尽的。可想而只,如果人们再不节制地浪费水,任凭工厂里的污水流向江河,后果只有……
每当夏天,走近磁湖湖畔,一股腥臭味扑鼻而入,人们不得不捂着鼻子走过磁湖。老人们摇着头,望着湖里白色的塑料泡沫,发出异味的死鱼儿,深绿色的湖水,还有人们随手扔的各种垃圾,不禁的摇摇头,唉声叹气的说:“哎,现在的人,不知什么叫爱护水,再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啊!要知道,破坏水资源,就是害了人类自己啊…… ” 我不禁也皱起了眉头,以前听奶奶说,磁湖可清澈啦!尤其一到夏天,湖畔边坐满了人,岸边的一排排杨柳随风摆动,草地上的野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湖里有小鱼自由自在的游着,风景可美了!可是如今,由于工业的逐渐发展,一个个高大的烟囱拔地而起,工厂里的废水哗哗的流进湖水里,湖水不清了,杨柳不绿了,花儿不香了,代替它们的是一股臭气,一潭深绿的湖水,也没人来赏花了,人们经过它身边时都不仔细看它一眼,只想匆匆离去。是谁破坏了磁湖美丽的英姿?是人们自己啊!
爱管“闲事”的我,自然不会看着我们美丽的家园,这样的被破坏掉,于是急急忙忙打开电脑,仔细搜索着每一点关于保护水资源,不让它枯竭的方法。
找啊找,我可找到了!
原来,水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城市把节约工业用水作为节水的重点,主要的办法是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工业内部已使用过的水。比如,炼油厂单程冷却加工1吨原油需用水30吨,如采用循环水冷却,用水量降到原来的1/24。美国制造工业的水重复利用次数,1954年为1.8次,1985年为8.63次,到2000年,将到达17.08次。到那时,制造工业的需水量将比1978年减少45%。对比其他国家的用水现状,可见节水的潜力有多大!
其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产品的方法不断改进,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所消耗的材料、能源、时间会减少,其中也应包括耗水的减少。比如,用氧气转炉炼钢,就比老式的平炉炼钢降低用水量85%-90%。
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防止水资源的枯竭。比如“中水道”。大家都街道有上水道、下水道,却不大知道“中水道”。顾名思义,这种水道输送的既不是上水道清洁的自来水,也不是下水道污秽的脏水。把一个地区居民洗脸、洗澡、洗衣服等洗涤水和冲洗用水集中起来,经过去污、除油、过滤、消毒、灭菌处理,输入中水道管网,以供冲厕所、洗汽车、浇草坪、洒马路等非饮用水之用。所以中水道又称为杂用水道。用一立方米中水道的水,等于少用一立方米清洁水,少排出近一立方米污水,一举两得,达到节水近50%。所以,中水道已在世界许多缺水城市广泛采用。中国大连1992年也建成了示范工程,日产水10000吨,很受企业欢迎。 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排除的污水越来越多。 污水又脏又臭,一向让人生厌,往往被排放掉。这样做既浪费了水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其实,城市污水由工厂废水和生活污水两部分组成,只要通过分门别类的处理,污水完全可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大大节约用水,城市环境面貌也会随之而大为改观。水的整个过程将变成一个封闭的流程:使用——收集——部分处理——再使用,一句话:只不过是把“废物”从废水里提取出来罢了。据计算,纽约每年丢弃的污水中的养料,如果替代用化石燃料制造的化肥,可以相当于5300万桶石油,约值10亿美元。 “小网虫”我还找到几种制造淡水的方法呢!
你知道吗?海水可以淡化的。
海水淡化就是除去咸水中的盐,或将淡水透析出来。大致有5类办法:(1)蒸馏:让盐分留下,水蒸气凝结成水;(2)冻结:让咸水结冰,盐和冰分离开来;(3)反渗透:让咸水的水在巨大的压力下通过特殊的膜,留下盐;(4)离子迁移;(5)化学法。海水淡化,耗电耗能,成本很高,但是意义重大,很有前景。法国塞纳河边有一家公司制造成功一种简单的手动水泵式的海水淡化装置,将1升海水变成1公斤淡水,仅仅需要10分钟。有人估计,21世纪可能诞生一种新型的生产淡水的未来水产业。
其实,雾里也有水呢!
加拿大科学家发明了一种集雾取水法,用一张聚丙烯和吸水纤维叠层织造的巨型细网每网面积为48平方米,在春夏多雾季节,每天可集水13万升,平常日子里,每天可集水1.1万升。智利的一个村庄,昔日饱受干旱缺水之苦,1992年5月就用了这种新科技,自来水管中从此不愁没水了。加拿大正将这种经济实用的技术向几十个国家推广。
开发新水源,是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咸苦浩瀚的大海,人们在望洋兴叹之余,肯定不止一次地幻想过:海中有没有淡水?能不能像钻探石油那样从海底下钻出淡水来?在波斯湾边巴林群岛,曾经用竹管从海底的涌泉汲取淡水;希腊东边的爱琴海中,也有一处涌泉,一天出淡水100万立方米,人们将泉水与海水分开,用冰冻水灌溉了3万公顷的土地。近来,俄罗斯海洋学家探测表明,大洋底部淡水资源很丰富,其蕴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1/5。
眼望着极地海面上皑皑的巨大冰山,远水解不了近渴,人们十分着急。一些缺水国家动起了脑筋。海湾六个石油国家计划从北冰洋用船拖冰山到海湾,再融化成淡水。当然,这项计划很浪漫也很大胆,技术上难度不会小,用什么船。如何拖拉,一路损耗多少,花费多少,何日实施,等等,都有令人关注。
1930年,荷兰人在飞机上将固体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撒进云里,出现了降雨的结果。从此,“人工增雨”的技术活动越来越吸引人,给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带来一丝希望。1975年,世界气象组织作出了国际性的“人工增雨计划”。试验证明,在适当的时机播撒催化剂,可以多获得10%-15%的水。
怎么样?听了这么多关于爱护水资源的方法,不会再担心了吧?现在科学这么发达,总有一天人类能够呼风唤雨的。可是如果人类还是一样把它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相信总有一天,科学也救不了我们!
【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