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主题:请教筱音爸爸
作者:jimmy妈 我现在给Jimmy读“小机灵鬼皮科的故事”,Jimmy两岁五个月,已读了快一周了,他很喜欢听,但我觉得他好象没明白皮科的用意,刚开始读时可能不明白“拔河”这个概念,后来周日幼儿园组织活动,其中就有拔河,他也就对此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对皮科实际让大象和河马互相拔他好象没弄明白,如何跟他解释清楚呢?另外“快睡吧小田鼠”会否让孩子学会睡觉拖拉呢,现在Jimmy的睡觉习惯很好,讲完故事自己就会主动睡觉。谢谢筱音爸爸。 主题:这种情况主要是与生活常识有关 作者:筱音爸爸 有些给孩子讲的故事里暗含了“扣”,是否能解开扣,主要是与孩子的生活常识有关。遇上这样的问题,正好是一个机会,可以帮助孩子增加一点常识。 我曾经在给筱音讲“猴子捞月”的故事时遇到类似的情况,筱音不能明白为什么水里会有月亮,猴子又怎么捞不着。现在这大城市里确实很难见到“水如镜”的情景。我当时找了一个水桶,装上半桶水,然后用台灯对着照,又拿来一个纸板,中间剪个圆洞,蒙在台灯上。再把房间的大灯熄灭。这样,灯光射到水里,正好是一个圆圆的亮光。我说,这里有月亮,我们来捞月亮吧。筱音玩得很开心,洒得一地都是水。 “拔河”这个故事,在童话里是很经典的,以前的寓言和童话里我读过不止一个版本,大体上是小动物运用机智让大动物自己跟自己较劲儿。这个“扣”在一部很有名的畅销小说《假若明天来临》里又有个翻版,就是主人公同时向两个国际象棋大师挑战,结果是他们两人自己与自己比拼。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小智慧。 我觉得,如果要让孩子明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表演”。比如请爸爸来扮演河马,妈妈扮演大象,让孩子扮演小皮科,比较夸张地表演一两次,孩子准明白,而且会很开心的。搞不好,可以成为家庭的保留节目。 你提到的《快睡吧,小田鼠》是儿童故事里常见的另一种典型,就是主人公往往比真实的孩子“过分”得多,比如过分的傻(如小熊温尼·菩)、过分的淘气(如猫和老鼠)、过分的憨(比如小猪唏哩呼噜)等等,家长往往担心,孩子是否真的会学会这么过分呢?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过分”的夸张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傻、淘气、憨厚,往往会哈哈大笑,有点“自鸣得意”的样子。这首先是很开心的事情。极少有孩子会去真的模仿,他们似乎天生就能区分这类的虚构和现实。其次,也是大人的一种态度。这种“过分”本身带着一种儿童天性的东西,故事中只是夸张了一点而已。换句话说,即使孩子真的如此过分,仍然是可爱的孩子,仍然是好孩子。这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暗示:在天性的释放方面,请孩子不要有过分的压力。 《快睡吧,小田鼠》里还有个非常好玩的扣,最后爸爸给小田鼠读的那本书,恰好就是这本书自身。它具备经典睡前故事的特征,不断反复、不断循环,直到孩子的内心渐渐平复。 所以,我的看法是,你不必对此担心。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