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阅读—问与答  


推荐书目(按年龄)

推荐书目(按类别)

如何阅读

有关图书

阅读故事

相关问题

 

 
【标题】关于唐诗
【作者】筱音爸爸
【来源】新浪亲子阅读论坛
 
  主题:请教筱音爸爸,关于读唐诗

作者:我是轩妈 

很困惑呢。

我自己喜欢唐诗,初中的时候才有了一本自己的唐诗选,很喜欢默默地读,享受那种韵律,也很崇拜那些回味无穷的用词。

生轩之前,就买好了幼儿唐诗,也给她读过。有反应,反应不强烈,而且兴奋的时间很短。

朋友送了我“北京童谣”,都是传统的北京童谣,是童声朗诵和演唱的CD。轩很喜欢,跟着跳舞,跟着接最后的字。甚至睡前也要听,取代了以前听的睡前英文儿童歌或者民乐。

她听着CD,很快就学会了“数九歌”“小白兔”等等童谣。

我就已经不坚持给她读唐诗了,甚至打印了很多童谣的贴纸,放在家里各处,好让照顾轩的人都能学会,和轩一起念。

我还需要坚持念唐诗给她吗?还是等她大一点再试试?

我的困惑就是,对孩子而言,唐诗和童谣有区别吗?

主题:呵呵,关于唐诗我还真有一点心得呢

作者:筱音爸爸

在我们家筱音出世后不久,我和夫人就时常背唐诗给她听,而且我也会一些童谣,也时常背给她听。在开始的阶段,我发现唐诗比童谣更吸引她的注意力。因为当时她什么也听不懂,而唐诗的韵律似乎浑然天成,曼妙无比。有些唐诗(还有宋词)用现代语来读韵律还不明显,用有些方言读来反而更押韵,比如粤语和江浙一带的方言,用来读古文古诗味道更浓,大概因为这些方言还保留了不少古音。

我记得筱音四个月的时候有个小小的“怪癖”,一听到念唐诗就手舞足蹈,如果到访的朋友能给她读几首,她甚至会对来客友好地微笑。所以,凡有朋友上门来看孩子时,我就开欢笑地说,最好准备几首唐诗才来。

大概在她八个月的时候,她开始接触儿童歌曲,而且对童谣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我猜想这是因为她能“听懂”的字眼越来越多了。特别是看“辉煌童年”的时候,那种专注劲头儿让我特别高兴。不过她还是特别喜欢听唐诗。有一次,晚上我哄她睡觉实在是没招了,就背《琵琶行》,我想这么长的诗,恐怕她听着听着就会睡着吧。可是没想到,她在很认真地听,特别让我吃惊的是,她能跟着诗歌的韵脚哼哼唧唧地唱和。当时,我觉得真是了不起,因为那是她第一次听这首诗。

在筱音两岁以前,在儿歌童谣、儿童歌曲和唐诗中,她最喜欢的是唐诗。我想这并不是因为唐诗最好,而是因为我和她妈妈最擅长背这东西。虽然我们也能背一些儿歌,但总不是特别丰富,而且似乎也没那么投入。大多数优秀的儿歌是来自北方的方言,她妈妈不擅长,我也缺乏训练。但唐诗却是我们最拿手的。在孩子两岁的那年,我们一起去草原玩,单程要坐六七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一路烦闷,而且车上大多数人都有晕车呕吐的现象,但筱音却能兴致勃勃地和我们一首接一首地背唐诗,让邻座的极为晕晕沉沉的大人感到十分意外和羡慕。回想起来,那时可自豪啦。

后来,渐渐地,筱音并不特别愿意再听我们读唐诗了,更不愿意听CD机里的唐诗,她迷上了图画故事,如果故事恰好是押韵的当然更好,如果不是,她也不在乎。她还喜欢唱歌,喜欢大声唱儿歌。我非常能理解,所以从来不强求她来背唐诗。因为她这个时候对语言本身的意义更加关注,如果语言不太容易听明白,她就开始拒绝了。

不过,那些可能已经“还给空气”的唐诗似乎还留有不少印象。有一次,她出门看到几只麻雀在枝头,就说“两只麻雀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有一次更经典,黄昏的时候,她推着小车到江边散步,看着江畔的夕阳,她居然说“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然后乐得咯吱咯吱的。我们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里人以前几乎从来不跟她解释的,天知道她是如何把这些事情联系到一起的。所以,我感到小孩子特别不能被轻视。我想孩子渐渐大了,她会对语言的意思特别感兴趣。如果你总是主动去向她解释,她反而会觉得没意思。

现在,我有时还会在她面前读唐诗或其他的古诗,比如汉乐府,宋诗、宋词。我一般会选有画的书在她面前读,读的时候特别自我投入,有时还自编自唱。古诗有许多本来是可以唱的,现在流传下来的比如《阳关三叠》,姜夔的《杏花天雨》,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都是原汁原味的;还有一些是后人谱的曲子,比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也都是挺好听的。其实这些东西听多了,自己瞎编一下,大致符合韵律,对付对付孩子也过得去。唐诗本来就是挺适合唱的,我听说有个诵经的组织专门请人谱写了一些,想来应该不错。我猜想,大概孩子也应该会喜欢听的,至少很新鲜吧。

有一次,我给筱音唱读“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想她以前肯定听过,甚至会背,但这次她特别感兴趣,问我“爸爸,什么是大雪满弓刀呀?”这下我可得意啦,连比划带解释的一通折腾,逗得她哈哈大笑。我觉得,与其说她从这种交流中获得的乐趣更大,不如说我的乐趣更大些。像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了很多可能的故事,还有一种很壮阔的意境,兼之一种英雄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情怀。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样感兴趣,手把手地比划,开心地畅谈,真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事情呀!

关于唐诗与童谣的区别。我是这么看的,它们都在韵律上非常容易上口,但唐诗其实在韵律上更胜一筹,我们的童谣在发展上似乎有一个断层,现代的好童谣不多。所以从韵律感的角度看,我觉得首选还是唐诗。

但是童谣毕竟是从生活中来的,有很多非常接近儿童的口语,等到孩子渐渐对语言自身的意义关注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先选择童谣,因为它们至少是听得懂的。

不过在传统童谣和现当代人新创作的童谣中,我还是偏爱出人传统童谣。传统童谣来自于民间,而现代的童谣多半来自于文化人的创作,民间的童谣多以趣味吸引孩子,甚至有不少纯属过“口瘾”的玩笑式的歌谣,有点类似Nonsense,打油诗或荒诞诗。比如“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爷,请女婿,小外孙女儿你也去”。这种童谣纯粹是为了好玩。但现当代创作的不少童谣,往往带着一些教训孩子的东西,自身的娱乐性不强,我自己不是会喜欢这类童谣。儿童学语言的过程,需要更多一些游戏,我认为游戏趣味越强的童谣是越好的。

相比之下,大多数流传下来的经典唐诗,意境都很美,文化底蕴十足,而且语言的韵律感似乎有一种天造地设的味道,后世那些硬生生创作的歌谣在这方面超越的实在很少。所以,如果能让孩子持续保持对这类古诗的兴趣,我想也是非常好的。

还有,我也并不主张一定让孩子背古诗。如果他们喜欢,自然会记下的,我认为不必强求。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