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答:摘录一段文章供参考: 倾听的童年 日本图画书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在一次演讲时,有听众问他:怎样使儿童喜欢书--是靠文字呢?还是靠画?他的回答很简单:靠耳朵。 听觉是正常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现代的研究者甚至发现,早在出生以前,胎儿就有可能发生有意义的听觉记忆。在孩子刚刚出世之后,我们都会很自然地帮助他们开始语言体验。新任的爸爸妈妈们带着微笑、满怀柔情地对着孩子絮絮叨叨。此时如果有人跳出来说“刚出生的婴儿怎么能听懂呀”,他一定会惹得众人哂笑。婴儿对不同语音、语调、语气的话语很自然地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渐渐地,还会与一些特定的内容相呼应。此时,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让孩子开始阅读的体验。 对四个月以前的婴儿,读任何内容的东西都没有关系,只要大人自己真心喜爱。比如说《红楼梦》,当然也是可以的。对于初生的婴儿,他所敏感的是语音、语调、语气、韵律和节奏,它们可以被看作是语言的“秩序”。从混沌、无序状态中走出来的婴儿,似乎对秩序有一种天然的热爱,不和谐的音乐、不和谐的线条和画面、不和谐的语言表现,都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烦躁和不安。 在我女儿刚刚出世时,我和夫人给她念得最多的是唐诗。这并不是说我认为唐诗是最好的素材,只是恰好我们只会背唐诗。我想,那些韵律同样优美的童谣、儿歌肯定也很好吧,但可惜我自己会背的并不多。不过,那些经典唐诗的韵律确实有浑然天成之美,握着孩子的小手,轻轻地吟咏,实在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每当我们这样快乐地吟咏时,女儿必会安静下来,眼睛好像在努力地寻找着什么。显然,那种音韵节奏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快乐。那时有朋友要来看她的,我们都特意交待朋友“准备两首唐诗”。女儿初见陌生人,常常会握紧小拳头,眼睛紧张地注视对方,这时只要来客念几句 “床前明月光”、“黄河远上白云间” 什么的,她就会放松下来,甚至会冲着对方微笑。 听觉是一种本能,但倾听却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能力。倾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与单纯的“听到”不同,倾听是客观地接受对象完整的、本来的样子,有意识地进行有意义的反应。我把倾听也理解为一种平和的注意力。古人说:读书养气。这个“气”便是气质、气量的“气”,养有读书之“气”的人,必是擅长倾听的。 在女儿大约6个月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我实在想不出特别合适的唐诗,就背了一首长诗《琵琶行》。女儿的反应让我很惊讶,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里,她聚精会神地听着,而且每到韵脚处,就跟着咿咿呀呀地应和。 当孩子具备了基本的倾听能力后,童年的阅读生活可以变得非常丰富多彩: 在大约4个月左右时,孩子开始比较明显地对语言的意义作出反应。此时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简单的童谣、儿歌或者儿童歌曲,将认知的内容融入有韵律的语言中; 在1岁左右,孩子通常处于“咿咿呀呀”到能完整发音的阶段,此时他们拥有特别强烈的表达愿望。此时,可以为孩子多读一些文字简单又多含重复元素的图画书,类似“小圈圈丛书”、“迪克·布鲁纳丛书”、《婴儿画报》等等。 大约在2岁左右,孩子渐渐开始愿意接受一些相对复杂的故事和语言。此时,可以为孩子读一些结构比较完整的童话故事,那些图画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简单且多含重复元素的图画书,如“可爱的鼠小弟”、“小酷小玛认知图画书”等,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在孩子4、5岁时,通常他们已经有比较丰富的认知经验,口语也相当熟练,可以开始向正规书面语言进行过渡。此时,可以为孩子读一些结构相当复杂的童话故事,内容更为丰满的图画书,甚至可以读一点长篇童话,比如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 在学龄前阶段,有一些阅读基础的孩子一般会有自己的阅读兴趣。大人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主题为线索,为孩子寻找大量适合的读物。 一个孩子如果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完全有可能在上学以前,在大人的帮助下,“通读”大量的作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这非但不是痛苦的修行,而且还会是幼年时期非常愉悦的体验。它不但为未来的学习积累了能力,也储备了强大的动力。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