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答:柳絮无声,我是这么想的 关于阅读时间,总体上我觉得无需太多时间,对于小孩子,关键是养成习惯和兴趣,每天20分钟左右,贵在坚持。筱音平时上幼儿园也没有太多空余时间,我们比较鼓励她自己安排时间,从幼儿园回家后,大部分时间是她自己玩、画画或者跟邻居的小朋友玩,有时候她也会独自翻翻书,但主要的读书时间还是在睡前。她睡的时间比较短,这好像是我的遗传,没有办法,我们其实很希望她能多一些睡眠时间。像闹闹那样早一点就犯困,这样可能身体长得更快更强壮些吧。呵呵,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烦恼。如果自己不烦,也未必是烦恼吧。 不过阅读本身可以是比较零散的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筱音已经养成出门无论远近都要带书在身边的习惯,在公园、在路上、在饭店的饭桌旁,在任何可能会无聊等待的地方,都会有书陪着她。这也是我的“遗传”吧,我就算排队买票都会掏本书出来读。其实这种时间是非常多的,不经意就会溜走。 关于新书、旧书的问题,这涉及到我们在这里经常讨论的话题。孩子往往表现出喜欢重复的愿望,有时候一本书会读很多遍,但同时他们也有很明显的“喜新厌旧”的特征。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特征,会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为不同的样子。总的来说,我相信孩子是喜欢新鲜的,虽然他们有时候会反复读一本书,但也可能是在反复读中每次都获得了某种新鲜感。所以,我想一方面是为孩子多找一些耐读的书,比如就图画书而言,就是那种图画细节更为丰富,故事的内涵可以更多琢磨的书;另一方面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那些“旧书”。 关于孩子的具体反应,每个孩子还真是不大一样的。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复述或提问题、回答问题,有的孩子可能更愿意自己安静地琢磨。但我想,如果讲故事的人能给孩子足够多的刺激,比如更加欢快,更加有吸引力,更加能调动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反应就会更加积极一些。所以,不妨把“给孩子读书”这件事,从一种“文文静静”的状态,稍微变一变,变得有点“疯疯癫癫”的游戏状态,那么孩子的参与和反应或许会截然不同的。 实际上,“照着书一字不差地读”还是“变成自己的语言给孩子讲”,这两种方法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说哪一种方法一定就好或不好,关键还是看所使用的素材。有的图画书,原本语言就相当口语化,而且十分精彩,我觉得当然是读原文来得过瘾,讲故事的人不妨将主要的精力花在如何琢磨文本本身;如果有的书本来故事的语言就一般,或者不太口语化,小小孩听起来感到吃力,那么换成自己的语言也是蛮好的事情。关键是看讲的人和听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享受”。3岁多的孩子基本上还是处于口语化的阶段,但已经可以开始接触正式的书面语言,如果有图画书的帮助,孩子甚至可能消化看来有一定困难的书面语言。孩子具备某种语言的本能,甚至可以看作是天才,可以适当超越一点,刺激刺激。 |
![]()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