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答:希希妈妈,我向你推荐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本爱安娜》。这是一个德国的儿童小说,讲述了一个儿童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有一个不到10岁的德国小男孩本,他的生活被一个插班女孩安娜的到来给打乱了。那是个从波兰移民到德国的小女孩,模样说起来也很一般,穿着也土里土气的。安娜来到班上之后,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倒不是说她有什么特别的本领,而是大家觉得她特别笨。因为人地生疏,安娜处处显得很局促,没心没肺的同学们,不管是男生女生,都想拿她开开玩笑。这让老师很气愤,他很严肃地请求孩子们站在新来的同学的立场上,体验一下她的心情。 本从一开始就特别留意安娜,他觉得安娜与班上其他的女孩子“不一样”,很特别。他为同学(包括最好的朋友)对安娜的态度感到羞耻,同时也对安娜有点“逆来顺受”的反应感到很难过。他的那份特别的关心终于暴露出来,在一次课间的游戏中,他故意用球掷向安娜,打中了她的头,安娜只是一个人面对墙壁呆呆地哭。同学们都回到了教室,但本站在安娜的旁边茫然不知所措。老师看到了这一幕,居然并没有训斥本,而是暗暗地鼓励本大胆地接近安娜。 自从那次事件后,本和安娜真的变成了朋友,同学们都在传“安娜是本的女朋友”。本跟着安娜去她家,发现他们一家挤在非常狭小的屋子里,非常拮据。他与安娜一家相处得非常融洽。本的哥哥、爸爸、妈妈也知道了这件事,哥哥虽然忍不住调侃,但其实也很想帮弟弟,妈妈、爸爸也很理解本的心事,便让本邀请安娜在暑假时到家里玩。 本与安娜在学校的关系,一时好一时不大好,安娜渐渐被大家接受,女孩子们也愿意和她一起玩,本渐渐觉得安娜有点疏远自己,甚至觉得她越来越像其他的女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不一样”。本的确不太了解女孩子。他给安娜写了一封信,安娜在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友谊,也愿意与本继续来往。在这个过程中,班上的同学基本上在起哄,但老师非常理解,他发现本的心情波动很大,于是想法向他表示理解和安慰。 暑假到了,安娜如约到本家,本的妈妈很友好地接待了她,两人聊得很投机,甚至把本晾在了一边。一家人出外郊游,特意让本和安娜呆在一起,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独处中,两个孩子感到特别甜蜜。但整个假期,他们再也没有见面。 开学了,本很期待地等着安娜,但安娜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对本很冷淡,甚至不理不睬。本非常焦虑,他甚至无法集中注意力,整个人沉浸在一种亢奋和痛苦中。这个时候,还是老师表现出了惊人的理解,他安排本休息。本病了一场。待本病愈回到课堂,大家告诉他,安娜的爸爸在一个矿区找到了工作,因此他们一家要搬走了。本感到非常难过。爱起哄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斗大的四个字:本爱安娜。 这时,老师走进了教室,他看了看黑板,看了看本,看了看安娜。他说,黑板上还少了几个字,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安娜爱本。 安娜走了,她给本写来了信,告诉她自己的新地址,希望他们能继续通信,等假期到了,邀请他到新家去玩…… 因为书不在手上,所以我的复述未必很准确。大致如此。这个故事写得非常感人,连我这个大人也感到很大的震撼。本与安娜虽然只是两个小孩子,但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很纯粹的,并不是我们大人所惯常理解的情爱,但如果一定要找个字眼的话,我想“爱”还是最准确的。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到吃惊的,还是故事中大人的态度,本的一家人、安娜的一家人,还有那位男老师,都对两个孩子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理解。 这里也许有个国情不同、文化不同的问题,但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很好的提示。孩子们之间的确可能有某种感情,或许是我们大人没有期待甚至不能理解的,但是这种感情本身是很自然的,很纯粹的,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实际上,自然的感情本身无害,真正有害的是那种对自然感情的压抑,是那种因为自然的情感反而产生的负罪感。我觉得,大人不必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这种情感太惊讶,应该鼓励、帮助孩子,让孩子从那种焦虑中走出来,走到阳光下。这是成长的一部分。 《本与安娜》的作者是在德国一位颇负盛名的作家,他的看法更为直接,他认为孩子之间是存在“爱情”的,而且那种感情有时也可以非常强烈,不亚于大人之间的感情。我想,他的意见是,大人需要理解、正视和引导。他在小说中,给我们提供了几个非常棒的大人示范。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