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答:《蓝熊》妙就妙在“无聊”上! 一般见到的书总是要聊一点什么的,作者的意图也比较清晰的,可是《蓝熊》这本书还真看不出作者到底想要聊什么,逮着了就胡吹乱侃,越是不着边际就越是兴奋。最有创意的是“撒谎大赛”。这里有个很绝的逻辑关系:谁把谎话说得跟真的似的,谁就能赢得比赛;但是如果“谎话”是真的,或者说“让听众觉得本来就是真的,并非谎言”,那么还是要输。 把明知的谎话编成“真话”,编得越像就越成功。--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关于“虚构类文学”的定义。 如果与“哈利·波特”相比较,哈利·波特实际上还算“有聊”的作品,它的寓意和期望对孩子产生的道德上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蓝熊》在这一点上显得特别“无聊”,谁也说不清作者到底想“干什么”。 在幻想的才华上,罗琳是那种“大全”型的模仿者,她把各种已有的元素组合起来,变成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巨大套餐;莫尔斯却是那种“目空一切”的天才,他什么都要用新的,只要是旧的就扔掉、或者打烂后重新按照自己的想法组装。 莫尔斯这家伙给我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种感觉直接挂靠的就是“莫名其妙”。一方面我们感到了特有的新奇滋味,另一方面又感到了一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惑。 所以,一般来说,孩子比大人更容易接受这种东西,主要是对于大人来说,确定性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 《蓝熊》“无聊”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太过于博学,读者一般很难读出作品创意的来源。通常一部作品中的现实基础读者是能够轻易接近的。比如说哈利·波特,虽然也是奇思怪想,但我们能感觉出来,作品中的魔法学校就是普通学校的影子,而社会就是社会的影子,魔法世界的许多变型都可以找到现实的原型。读这样的作品,虽然有时也会感到“怪诞”,但心里总是觉得踏实的。 《蓝熊》不然。作者实在太博学,而且与罗琳关注的现实感和社会正义不同,这个莫尔斯更关注的哲学的问题。他满肚子都是些哲学命题,又对科学史、文学史、语言等领域特别精通,所以他一旦冒出什么念头,一般读者很难找到这个念头的源头。这样就显得更加无聊了。 《蓝熊》这样的书,应该是可以换不多的角度反复读下去的。比如,恰好对宇宙学感兴趣了,再读蓝熊中关于那个神秘世界构成的遐想,肯定会觉得不同的味道。还有,就我感觉有点明白的,关于“撒谎大赛”那一部分,我想可以当作一部文学批评手册来阅读。另外,这本书中应该还是有一些特别本土化的掌故的。比如“饶舌之波”的意像应该是来自于歌德的一首诗…… 不过,这样的书,或许“无聊”更有趣,“有聊”反而有点无趣了。呵呵。 |
![]()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