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答:除了“吃书”外,好可以想法嚼一嚼 小小孩吃书可能是一种天然的能力。前几天,我在一个帖子里提到了《亚卡利和大鹰》一书,里面有一句话我记成“你孩子的想像力像野马一样奔放”,后来我问筱音是这样吗?她纠正我说,应该是“你儿子的想像就像一匹狂奔的野马”。我感到有点没把握,就查了一下书,发现她一个字也没有错。这句话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字她肯定是不认识的,也就是说,她凭借着我为她读过的三遍就记住了。 我后来在想,为什么我会记错里面的字呢?这大概是因为我的阅读习惯已经是走“理解”一路,把意思理解了,原话倒记不周全,而孩子却不是,她先强“吃”下去,一本书那么多句话,也许这句话的说法特别好玩,她就给不客气地装在肚子里,搞不明白,有机会也问问,但通常也未必来问,只管读下去,一遍又一遍。等到把前面的和后面的故事都搞明白了,又反复地熟悉了故事中各人物的说话风格,我想她肯定会明白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确实也讨论过)。由于“吃”下了这句话,她还能比较其他可能的说法,渐渐品出这句话的妙处,那种语言背后的幽默和智慧,还有语言表达由于文化和人物性格原因而产生的不同(比如一个城里人、现代人,肯定不是这样说话的)…… 罗罗嗦嗦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吃书”极有可能是孩子的一种本能的能力,但要吃得妙,最好还能嚼一嚼。多吃而不嚼,未必是好的。 对童书,近几年来我的感受比较深,不少书在翻一遍读一遍后未必有什么感受,但在孩子的“强迫”下,反复读反复读,居然有些书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新鲜感。真正好的童书是很有嚼头的。 每个孩子的情形不大一样,所以具体的建议很难讲。从你描述的情况看,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在你和孩子共同阅读的关系中,你表现得偏“强”了一些。大人一方如果过于主动,总是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孩子的表现欲和主动性可能就会表现得弱一点。当然大人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各有各不同,各有各的道理,难说哪种就一定好的。就我自己来说,我比较偏向于在孩子面前“傻”一点,“笨”一点,相对“被动”一点。拿给孩子读书而言,我也是每天只花一点例行的时间,或者是约好的、奖励的时间,其他情况,除非孩子“强烈要求”或者“突然心血来潮”,否则一般不多读。而且书都在孩子可控制、选择的范围内,也很少“强烈推荐”,多是等她自己决定和提要求。 在重复中寻求某种安全感,和不断追求新鲜的快感,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特点,我想都是人很顽固的天性,在孩子身上特别明显。让孩子有更多空间和时间,自己去选择,通常这两种特点都会表现得很自然,很平衡。 |
![]()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