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主题:再问筱音爸爸 版权所有:jimmy妈 原作 儿童读童话书太多会不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思想,我小时很爱读书,由于没人指导读得又快,经常是囫囵吞枣,而且读了很多童话书,如安徒生童话全集等(现在觉得该书大部份内容是给成人看的),大一点又喜欢科幻,这样读书的结果导致我常常会做一些白日梦,同时读的内容只记个大概,我不想我的孩子重蹈覆辙,而且由于是男孩子我希望他多读些科学方面的书,能通过读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严谨的思维能力,请问筱音爸爸我这种想法对吗?应该如何做,谢谢。 主题:jimmy妈看过来,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我说一点想法。 作者:筱音爸爸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包含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试着提两个小设问: 问题一:就幻想文学(包括童话、科幻和其他的大幻想文学)而言,是中国的发达还是西方的发达? 问题二: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是中国的发达还是西方的发达? 答案其实很明显,都是西方的发达。这是现实。 就文学的发展和整个民族在阅读上的接受倾向而言,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民族,但是这种倾向并没有帮助我们在科学的路上比别人走得早、走得更远,原因在哪里呢? 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位作家受到当时教育主流的排斥,就是那位创作《绿野仙踪》的鲍姆,图书馆都拒绝存放那本著名的童话,因为他们觉得那只是让孩子们胡思乱想的书。但孩子们疯狂地接受了它,现在它被公认为美国200多年来最好的童话之一。有趣的是,也就是在这本书中,诞生了最早的机器人的概念。鲍姆很感慨地说:“人类是先想到了铁路,然后才会有铁路的。” 就我自己的理解而言,对科学的常识性理解是一回事,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是另一回事,有所作为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具有幻想色彩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这种很稀罕的营养。我倾向于两者都不应该偏废。 说到阅读的引导,这又进入另一个大问题。其实每个人的阅读都需要启发和引导,孩子一样,大人也一样。即使我们现在看上去读了不少书,但在涉足任何一个新领域时,没有人引导或者“同学”启发,入门也有相当的难度。我仔细想,这种引导和启发是怎么实现的呢?应该是交流。我们同读一本书,有理解得透彻的人指点一下,需要多注意哪些地方,或者一起读的人讨论一下,这本书有什么特别有趣或特别让人困惑的地方,渐渐的,我们就会越读越明白。 我们小时候之所以“误读”了许多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这种交流。大人觉得那些课外书都是闲书,消遣一下就行,他们自己都不会去读,更谈不上交流。孩子们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你读的书我没有,我读的书你没有,也往往谈不上交流,所以经常“摸黑”读。我觉得这才是“病根”。所以我到处在鼓吹,大人要学会读孩子的书,欣赏孩子的书,多与孩子聊一聊,还要尽可能让孩子们之间多交换书,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他们重蹈我们的覆辙。 至于说到科普书,那又是一个大话题。以后再聊吧,我现在也没想得特别明白。 |
![]()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