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题:请各位前辈指点。
作者:melody_song 我女儿快2岁10个月了,如今经常问为什么。前几天我们一起吃桑椹,我随口说了一句,桑椹是浆果(我觉得是)。她就问我:还什么是浆果?我说:草莓也是浆果,她又问了:什么叫浆果?我一下子答不出准确的定义,我想起前一段时间买的十万个为什么,就说:妈妈也说不好,那咱们一起查查书吧。我带着女儿去书柜找书,心里充满一种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快感,结果把4本大部头从头查到尾也没找到:(后来我只好想着草莓的特点给他解释了一遍。我觉得那些书里的问题更适合大一些的孩子,向我女儿这样的年纪问的问题,我们总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越是这样越是解释不清,所以我想买一套给小孩子的很浅显的书,能回答她经常提出的问题,最好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事物能解释清楚。 主题:对这么大的孩子,我更倾向于主要依赖大人的常识和经验 作者:筱音爸爸 了解一个事物,除了对事物本身的了解外,还需要构建一个相关的知识集。这种知识集主要依赖体验、观察,纯粹的概念反而在其次。 仅仅找到一本书,说明“浆果是什么”,我想对于2岁多的孩子,意义可能并不大。不如,直接让孩子认识,这就是浆果,那就是浆果--让孩子去接触到真正的浆果,远远比告诉孩子浆果的定义更重要。 孩子的问题,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接下去,但是她真正的问题、真正的兴趣,未必在问题的字面。 筱音3岁的时候,曾经与她妈妈做过一次非常有趣的对话。她突然想起身边的一些孩子,问“张三是妈妈生的吗?”她妈妈说是。又问“李四是妈妈生的吗?”她妈妈也说是。筱音开始来了兴趣,一连串问了几乎所有她认识的孩子,都是“他(她)是妈妈生的吗?”,她妈妈最后都有点不耐烦了,说“是的、是的”。然后筱音恍然大悟地说:“小孩都是妈妈生的呀!” 这个结论,大人听起来似乎很新鲜,但是在孩子看来,这肯定是一个天大的发现。她在进行着一种认识上的飞跃。 孩子往往就是这样来认识世界的。那天晚上,我特别夸赞了她妈妈的耐心,居然孩子问了那么多句重复的问题,她居然能耐心地一个一个地说“是的”!她完全可以在孩子问到第三句的时候就告诉她:“你不用问了,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是妈妈生的。”这当然是一个结论,一个很好的定义,但这样回答孩子,无异于抹杀了孩子自己去发现的机会。远远不如让孩子自己说:“噢,原来小孩都是妈妈生的!” 我一直是这么看的。我们能成长到这么大,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常识和经验,就这些常识和经验而言,如果应付一个小小孩的好奇心完全是绰绰有余的,如果孩子问到的我们也一无所知,那么至少证明,这个问题暂时并没有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甚至是可以放一放的。 当然,我们可以随着孩子的好奇心一起再次成长一遍,这是最佳的态度。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把常识和经验直接灌给孩子。不如,让孩子去经历属于他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低幼认知读物,不是那种一揽子问题全部解决的浅显地告知答案的读物(实际上也没有这种东西),而是,那些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不断观察、思考的,而且是特别有趣,特别符合孩子的思维方式的书。这种书,我暂时还没有见到。 或者,我们不如牵着孩子的手,在这个大世界里,亲身来读这本“大书”。 如果大人确实有好奇心,可以自己去查相关的资料,图书馆、大型的百科辞典中、互联网的世界中,都可以找到。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验去告诉孩子吧。 |
||||||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