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达尔文的一生(启发精选名人传记绘本系列) 购买→ ←查看
有2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28919次


 

 
 
生命之树——达尔文的一生(启发精选名人传记绘本系列)
The Tree of Life:Charles Darwin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美)彼得·西斯
(美)彼得·西斯
张琰

中国民影 2010年06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32.8 会员价:26.2
会员折扣:80%

开本:8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9~12岁 12~15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生命之树》讲述了科学家达尔文童年的成长故事以及他后来创立进化论的过程。当时,人们仍相信生命是上帝创造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对数不清的物种加以分类,对它们的构造、习性和状态进行描述。达尔文和一些科学家却认为,所有的物种实际上都处于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序列中,人也是从猿进化来的。 
    刚产生这种想法时,达尔文还很年轻,有些惶恐,因为这是对万能的上帝的挑战。他把这想法在心里藏了20年,只告诉了妻子和几个科学家朋友,不敢贸然向外界公布,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这个想法的艰苦求证。 
    对他影响最大、并促使他决定成为一名自然学家的经历,是他用了5年的时间,搭乘以绘制世界地图为目的的“贝格尔号”军舰环游世界,他从动植物的分布和动植物的化石中,发现物种进化的清晰线索。就像牛顿用万有引力学说将万物联系在一起一样,他用进化论将所有的生命物种联系在一起,这是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的一次伟大飞跃。 
    达尔文的学说发表时,引发了著名的牛津大辩论,一些有身份的贵族和宗教领袖甚至嘲弄信奉进化论的科学家祖父是猿猴。但达尔文坚持自己的研究,除《物种起源》外,他还写了几十部专著。(周新京  作家) 
 
【作者简介】 
    彼得·西斯(Peter Sis),1949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作家、插画家、设计师、电影导演,在诸多领域皆有较高建树,并集麦克阿瑟荣誉奖章、柏林电影节金熊获、凯迪克奖、纽伯瑞奖、美国插画家协会金奖、《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年度最佳儿童图书奖等难以计数的荣誉于一身,令人惊叹而又佩服。 
    童年时,母亲就鼓励彼得·西斯画画,但他却因为不喜欢按照老师的要求作画而受到批评。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他进入电影创作领域。1980年,其导演的短片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82年被派往美国洛杉矶为1984年夏季奥运会拍摄宣传片。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而一直留在美国。 
    与图画书大师莫里斯·桑达克的结识,使彼得·西斯将自己的创作重心转向图画书。他在二十年创作历程中所获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许多人的一生所得。仅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年度最佳图画书的称号而论,二十年间他竟“霸占”了三分之一的席位,《玛德琳卡》、《玛德琳卡的狗》、《生命之树》更三次为他带来了“年度最佳儿童图书”的好评。 
    创意,或者说创造力,是彼得·西斯成功的秘决。边框、折页、注解、人物肖像、地图、镂空设计……巧妙安排的细节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曾有人问起他的创意从何而来,彼得·西斯回答,那是从他的孩子和自身的经历中得到的。正是这种亲历性,令他的作品能够迅速地感染读者。 
    彼得·西斯的作品主要表现个人自由生活的意志。他说自己描写的是那些在极权统治下成长、在别人都妥协退让时仍然坚持自己、跟随自己脚步前进的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梦想的追随》、《远方的小高故事》、《遥远的北方》和《三把金钥匙》等,还反映出他对那些探索家和梦想家们经久不衰的兴趣。 
    深刻的思考,使彼得·西斯的作品在细密如繁锦的图画、丰富的认知元素、巧妙新颖的设计之外,更增加了哲学的深意。这也许就是他的书那么吸引我们——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的原因所在。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阅读让孩子走向成熟 (周新京(作家) )
        在图画书领域中,《生命之树》称得上是一部巨著。虽然页码不多,文字和画面却是一般图画书的若干倍,比较适合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和愿意对自己提出更高挑战的孩子来读。 
        《生命之树》讲述了科学家达尔文童年的成长故事以及他后来创立进化论的过程。当时,人们仍相信生命是上帝创造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对数不清的物种加以分类,对它们的构造、习性和状态进行描述。达尔文和一些科学家却认为,所有的物种实际上都处于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序列中,人也是从猿进化来的。 
        刚产生这种想法时,达尔文还很年轻,有些惶恐,因为这是对万能的上帝的挑战。他把这想法在心里藏了20年,只告诉了妻子和几个科学家朋友,不敢贸然向外界公布,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这个想法的艰苦求证。 
        对他影响最大、并促使他决定成为一名自然学家的经历,是他用了5年的时间,搭乘以绘制世界地图为目的的“贝格尔号”军舰环游世界,他从动植物的分布和动植物的化石中,发现物种进化的清晰线索。就像牛顿用万有引力学说将万物联系在一起一样,他用进化论将所有的生命物种联系在一起,这是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的一次伟大飞跃。 
        达尔文的学说发表时,引发了著名的牛津大辩论,一些有身份的贵族和宗教领袖甚至嘲弄信奉进化论的科学家祖父是猿猴。但达尔文坚持自己的研究,除《物种起源》外,他还写了几十部专著。 
        《生命之树》的作者绘制这个庞大的故事时,采取了很特别的方式。在文字部分,作者用3种字体分别叙述达尔文的社会生活、私人生活和秘密生活,富有层次地揭示出达尔文的内心活动和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在图画部分,作者往往在中心画一个主图,周围放射状画许多副图,这是科学家为理清思路常用的办法,放在这里不仅符合科学主题,也使头绪众多的人物关系和事物关系一目了然。不论图还是文,都因此具有了高度的复合性,内容格外饱满。 
        从《生命之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需要多么广阔的社会、科学、文化、个人阅历、自然世界和心理生活的背景,它绝不是单纯的逻辑推论和知识积累,科学家每时每刻都经受着头脑、身体和心灵的考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赤诚热爱的过程,不竭求索的过程和心血煎熬的过程。 
        如果细心去数的话,会发现,这本书涉及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达100多个,他们都是直接间接地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产生影响的人,有思想的启迪,也有行为的帮助和情感的安慰,缺了谁都不行。 
        有一位古人在书中出现了两次,而且看起来与进化论没什么关系,这似乎有点奇怪。这位古人是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并不是因为有思想,而是因为能够对思想进行反思。他是人类科学精神的倡导者,正是这种精神给予了达尔文极大地鼓舞和帮助,促使他坚持科学探索,创立了全新的学说。 
        这本书不仅人物众多,动物也众多。除图示外,还有文字描述的见闻。如闪着磷光的企鹅的脚印,伪装成蝎子的无害的蛾,吃椰子的螃蟹,长胡须的猴子和在树上筑巢的老鼠等等,呈现出生命光怪陆离和妙趣横生的景象。 
        这本书的色彩也很有特点,它不如其他图画书那样清新明媚、色彩斑斓,总体感觉趋于灰暗。但是很显然,那不过是泥土、骨骼、血液、岩石和草木混合的颜色,或者说,是进化论本身的颜色,随着画面内容的变换,色调时而偏暖,时而偏冷,通常科学的颜色总是深沉一些的。对于热爱科学的孩子来说,早一点接受这种颜色,也许就是早一点接受成熟。 
        打开《生命之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十幅排列在一起的神秘图画,十分令人费解,好像作者在故布迷阵,但其实那都是与主题有关的。在科学的见解未形成之前,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就是这样子,其中有宗教符号、民间传说,哲学象征和原始图腾,像岩浆一样滚动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它们是科学的前身,也是探索激情的源头和养分,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它们独特的内涵。 
        《生命之树》是一部耐读的书,文化理念的设计更甚于图形和色彩的设计。对于孩子来说,它本身就像一门学问,充满科学的启迪和再发现的可能。最重要的是,它使科学的全貌活生生地袒露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伟大科学家曾经走过的路,同时,也引导着他们慢慢思考自己将要走的路。 
     


会员书评
  • 生命所能承受的凝重 (张影妹(图画书编辑) ·2010年06月 )
        作为一本伟人传记,《生命之树》所承载的内容,比一般的图画书容量更为庞杂、深沉。创作者彼得·西斯在图画的处理上也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方法。 
        从封面的色彩上,我们就能感到扑面而来的凝重,灰绿的色调,搭配细细的土黄色线条,一个大大的圆形占据了封面的主体,圆形中用语言更加难以形容的灰绿颜色,使达尔文的人物画像几乎要隐没在背景之中。 
        远处两棵树向达尔文的画像形成环绕之势,达尔文的身姿设计显然令作者费了一番用心。作者绘制了年迈的达尔文,虽然表情悲喜莫测,然而细细端详画面,仿佛能隐隐感受到达尔文悠远的目光。他身披一件风衣,左手扶着手杖,身形似乎略略左倾,向前伸出的右脚将身体的平衡稳住。再细细观察,我们发现,达尔文的右手以近乎虔诚的手势拿着一支抽象的枝杈,那就是“生命之树”,是达尔文在研究进化理论时画出的物种演变图。整个画面借用了西方古典油画的构图,画面中传达出超越了时光的永恒气息。让我们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已经不由得将一颗心稳稳沉住,似乎就要进入一次时光之旅。 
        翻开书的环衬,我们看到24幅分格画面,初看时有些莫名其妙,但又隐约感觉到一丝神秘的气氛。细细观察和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最上面横向六格,画的正是西方宗教中,著名的造物主六天创造世界万物的故事。而其余分格画面所描绘的也都是不同人种、民族所流传的关于生命的古老猜测。这些画面使环衬不仅仅是书籍装订的一部分,更是本书故事开端的一个楔子。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生命从何而来的揣测从未停止。地球上的生物总是引起人们的无限好奇。作为一个伟人的达尔文,也没有想到,仅仅是源于对生物的好奇和研究,有一天他会写出一本改变世界的书。 
        从一个人的出生,到他的成长,再到记叙影响他一生的一个重要事件,而这一事件用去了他5年的时间,再到他的壮年、晚年以及去世,如此庞杂的内容用文字记述尚且不易,更何况是页面有限的图画书?怎样能最大地发挥图画的能力,让读者通过图画,尽可能多地了解到达尔文的生平经历呢? 
        纵览全书,我们会发现,作者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画面结构。他借鉴了有点像科学解析图一样的分支画面。以达尔文的家庭介绍到达尔文进入寄宿学校这一段经历为例,作者在两个页面中都采用了一个大圆形居中,用以突出人物在当时的核心环境。一个页面的大圆中,年幼的达尔文站在自家庭院的草坪上,他小小的身影天真俏皮,与身后古板的房子和周身宽广的草坪形成对比,我们不难猜想,达尔文的家庭背景应该相当优越。果不其然,通过那些环绕着大圆形的小图,我们了解到,达尔文的祖父、外祖父两个家庭都有着显赫的名声。这些小图在构图上补充了图画的空白,同时也使画面显示出装饰感,令人物的出场介绍流露出几分戏剧性。图下的文字介绍了图中没有表现的、达尔文的父亲对子女的期待。 
        达尔文进入寄宿学校以后,大圆中的宿舍内景向我们展示了达尔文当时在学校中感到的压抑气氛,周围的小图则补充介绍了学校那位著名的校长以及校舍森严的建筑风格,并且也为我们描绘了达尔文在乡间的轻松生活。同样用图画形成对比,向我们展示了达尔文所处的环境与他内心的矛盾。 
        书中很多页面都是以这种构图,将达尔文的一生经历丰富、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加值得钦佩的是,在表现达尔文到达南美,开始地质和生物勘测的几个页面,作者将达尔文所到的每一个重点地方、所经历的重点时间、所看到的重点生物,事无巨细地以数百幅小图一一描画了出来。当孩子们看到那一幅幅精致小巧的图片,从中发现形形色色的风景、人物、动物、骨骼时,相信他们会从中得到很多乐趣。 
        这个时候,要提醒大人的是,这些小小的图画中,潜藏的都是一个个知识点。可能孩子们不能一次把它们都看全,但是作为亲子共读的引导者,我们首先应该自己先细细揣摩画中所描绘的事物,然后慢慢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从而进一步产生兴趣去了解更多的知识。 
        在《生命之树》的故事结束之前,书的后环衬上,我们看到,同样是24幅分格画面,然而这些画面所描绘的,是一次次人类对生命本身的探索,其中有对人类科学和哲学进步起到重要作用的思想家,也有在生命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神奇符号。……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飞跃性的,当代的孩子所接受的信息也已经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作为大人,我们应当适当地调整我们对孩子的认识。《生命之树》这样一部伟人传记,带给孩子的不光是色彩接受力的成熟。更有可能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成熟。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在童年接受这样的提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很多孩子会说:“科学家!”那么,什么是科学家?怎样才能当一个科学家?科学有多少种学科的分类?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达尔文从小对自己的兴趣就有明确的认识和追求,虽然父亲不赞同他的观点和做法,但是,支持他的亲人和师长也从不缺乏。达尔文本人在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也是全力以赴。跟随“贝格尔号”的远航,对于达尔文来说不光是离家与时间的挑战,更是对他自身适应能力的挑战。书中提到了达尔文的晕船表现,不幸的是,达尔文有一个奇异的体质,我们无法想象,在达尔文那些丰富、生动、充满生命力的研究背后,伴随他的是5年中始终克服的晕船症状。 
        尊重孩子的爱好,发现他们的兴趣并加以引导和鼓励,是对孩子职业选择的一个长远伏笔。另一方面,让孩子通过阅读伟人的成长和一生,让他们能够反思自己的兴趣及发展方向,克服自身的不足,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确立他们对自我选择的自信,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未来也会有更明确的打算。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去慢慢体察生命的凝重,这何尝不是在播种成熟的种子呢? 
     

    书评人打分: ★★★★★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