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雀街上的孤岛(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书系) 购买→ ←查看
有1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20451次


 

 
 
鸟雀街上的孤岛(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书系)
The Island on Bird Street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以)尤里·奥莱夫
李文俊

河北少儿 2001年05月 出版

该版本已绝版,仅作资料使用。

开本:大32 装帧:软精

关注年龄: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综合推荐级别: 4.0

 

红泥巴书评
【内容简介】: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段故事。德国纳粹分子在波兰华沙大肆屠杀、虐待犹太人,并将他们与其他民族隔离开来。犹太儿童亚历克斯在爸爸被抓走、妈妈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得到了父亲好友的帮助,逃到了鸟雀街78号躲藏。这里曾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如今楼房残垣断壁,成了一片废墟。十二岁的亚历克斯独自一个藏身在破楼的顶层,等待着父亲归来。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临危不惧,用爸爸留下的手枪击毙了一个德国鬼子,救了自己的同胞兄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衣服、食物,在孤岛似的破楼里生活了五个月,终于等到了父亲。 
 
【作家简介】 
  尤里·奥莱夫是一位大屠杀幸存者。他1931年生于华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父亲被苏联人所抓,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在华沙的犹太人隔离区中生活了约有两年。后来,母亲被纳粹杀害,奥莱夫兄弟俩被偷偷接出犹太人居住区,并藏匿在好心的波兰人的家中。二战结束后,奥莱夫搬到了以色列。 
  奥莱夫将自己在隔离区中的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素材,反映出大屠杀背景下犹太人的生存境况。奥莱夫多次获得以色列国内及国际性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1996年国际安徒生大奖。书评家们对他的评语是“作为一个成长在饱受战争之苦的波兰的犹太男孩,奥莱夫的作品同他的童年生活紧密相关。无论他作品的背景是在华沙的犹太人隔离区还是在以色列,他从未失去他的童真。奥莱夫让我们看到,在艰难的环境下,孩子们依然能够带着幽默感度过困境。” 
  奥莱夫说,他整个一生都受到一种东西的驱动,这就是讲故事的需要,这种需要引发出越来越多的故事,架起了年龄、文化截然不同的人们之间的桥梁。成年后的奥莱夫一度只为成年人写作。但从1976年开始,他开始为青少年写小说、剧本。他收到许多孩子的来信,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自己的眼光来读他的作品。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暗夜中的一颗孤星 (钟志清 )
      几年前,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儿童馆。馆中央是巨大的蜡烛,闪烁的烛光通过立体棱柱反射到黑黝黝的屋顶,像无数的小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四周一片漆黑,一个声音伴着低回的音乐念着遇难的犹太儿童姓名。此情此景,令人想起二战期间那一百万惨遭恐吓、凌辱、监禁、枪杀、毒气熏乃至焚尸灭迹的100万犹太孩子。那些幼小的生命,就像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在黑暗中倏然流逝。轻轻地来,悄悄地去,未见青史垂名,惟有天地恢恢。 
     
     
      由《世界文学》前主编李文俊先生翻译的这本《鸟雀街上的孤岛》描写的就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段故事。小主人公亚历克斯就生活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岁月,生活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格托”内。 
     
      “格托”是Ghetto一词的音译,又译作“隔都”,意思是隔离区。 
    有的学者考证说,“格托”一词源于希伯来文的“隔离”(ghet)和意大利文的“铸造厂”(getto)。最早的“格托”出现在16世纪20年 
    代的意大利,指当时在意大利某铸造厂旁建立一个著名的犹太人居住区,所以后来“格托”便成了犹太人居住区的代名词。建立“格托” 
    的目的是为了将犹太人同周围的世界隔离起来,在社会、政治、文化等角度割断犹太人同非犹太世界的联系。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1938年,纳粹分子叫嚣要重建中世纪式的“格托”,以便对犹太人进行更为集中的管理与迫害。波兰的首都华沙是犹太人非常集中的地区,但那里的大“格托”直到1940年才由华沙总督费歇尔建立起来。“格托”内拥挤不堪,条件恶劣,犹太人被强迫在德国人开的工厂中从事艰苦的劳作,遭受无休止的人格侮辱与肉体折磨。尤其是从1941年初开始,华沙“格托”的景况越来越恶化,饥饿、寒冷、瘟疫造成犹太人成批成批地死去。 
    1942年7月,纳粹头目希姆莱下达了清除华沙犹太人的密令。几天之后,“格托”里的犹太人开始遭到抓捕和枪杀,最令人发指的一幕是一批 
    吓得战战兢兢的孤儿哭泣着被送进毒气室。纳粹分子的暴虐无道激起了犹太人的反抗意识,“格托”里的犹太人成立起战斗组织。他们设法去弄枪、手榴弹等武器,但是困难重重,而且十分危险。手里有枪的波兰人故意抬高枪的价格,赖帐,有些人甚至拿到钱后又向德国人告密。好在波兰共产党支援了他们为数不多的一些枪支和子弹。 
    1943年4月19日,正是犹太人的宗教节日——逾越节,纳粹发动了彻底铲除“格托”的行动,出动了两千余名受过训练的德国正规士兵,并调集坦克、装甲车、大炮等重型武器;而犹太人只有一千多名自卫队员,以及少量的枪支和手榴弹。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但这场较量持续到5月16日才结束,十六名德国士兵被打死,九十余名德国士兵被击伤,这就是著名的华沙犹太区起义。 
     
      小亚历克斯所生活的“格托”当然并不一定就是华沙的大“格托”,但是他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所经历的不幸遭遇却在当时欧洲的犹太孩 
    子中带有普遍性。他的妈妈到另一个“格托”里去拜访朋友,再也没有回来,她显然是遭遇到了什么不测。胸中燃烧着仇恨火焰的爸爸整天擦拭手枪,发誓要杀德国人,并且教会了小亚历克斯如何射击。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家为德国军队制造绳子的工厂,爸爸每天到工厂干活,小亚历克斯每天则东藏西躲,不断听到犹太人在集中营内惨遭杀戮的消息。突然有一天,德国人、波兰人、犹太警察包围了造绳厂,爸爸被抓走了,小亚历克斯在父亲好友博罗契的舍身救助下,逃到鸟雀街78号藏了起来。鸟雀街78号是座被炸毁了的大楼,曾是亚历克斯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地方,而今则成了他的避难所。他需要在这里默默地等待,等待父亲来找他的那一天。孤独,饥饿,以及各种难以想见的困难出现在眼前,但小亚历克斯咬牙坚持,顽强地活了下来。 
    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临危不惧,用爸爸留下来的那把手枪击毙了德国鬼子,救下自己的同胞兄弟。他同波兰区内小女孩之间的交往则犹如黑暗深海中的一线韵光,给他以温暖和希望。最后,爸爸终于回来找他,父子俩含着激动的热泪拥抱。 
      《鸟雀街上的孤岛》通过12岁的小亚历克斯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的一切,向我们展示出二战期间华沙犹太人的悲剧命运。情节有奇有险,扣人心弦。该部小说的作者尤里·奥莱夫本人就是一位大屠杀幸存者。奥莱夫1931年生于华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父亲被苏联人所抓,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在“格托”中生活了约有两年。后来,母亲被纳粹杀害,他和弟弟幸免于难,战后回到巴勒斯坦,在基布兹接受教育,现住在耶路撒冷。奥莱夫将“格托”时期的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素材,反映出大屠杀背景下犹太人的生存境况。主要作品有《最后一个暑假》(1967)、《鸟雀街上的孤岛》(1981)、《大哥》(1983)、《戴帽子的女士》(1990)、《莱迪亚,巴勒斯坦女王》(1991)等;此外,还写有大量儿童文学作品。他笔下的主人公虽身 
    陷囹圄,但却保留着善良的天性,真情如炽,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读罢《鸟雀街上的孤岛》,掩卷眺望星光灿烂的夜空,我仿佛看见了鸟雀街,曾经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这里含恨化为幽灵鬼影;仿佛看到一个幼小的身影在78号那座孤岛,挣扎、抗争。如果将那些逝去的生灵比作流星,那么小主人公亚历克斯则像一颗孤星,在黑暗的夜空中眨动着,奋力欲拼出云层。我深信,李文俊老师那优美晓畅、娓娓动人的译文将会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唤起无尽的遐思与回味。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