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 购买→ ←查看
有3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30130次
 
0~3岁
3~6岁
6~9岁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0~99岁
9~99岁
家长/老师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林菁菁

时代文艺 2003年10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39.8 会员价:34.2
会员折扣:86%

开本:24 装帧:软精

关注年龄: 0~3岁 3~6岁 6~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作者简介: 
 
林菁菁,职业艺术家,从事架上绘画以及实验影像、声音、装置、照片等多种媒体艺术创作,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览并被多家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多次应邀赴欧洲和北美做艺术交流访问,并主持孩子参与的“和艺术家一起工作”的艺术合作活动。  
 
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后,创立了小其妈妈美术工作室,提倡不着痕迹地将美感和技法转化为轻松有趣的实验,书中除来自作者本人引导儿子小其(Steven)以及其他孩子画画的大量实例外,更有艺术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触及摄影、音乐、舞蹈、电影等各类艺术体验的回顾,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本书所配大量画作插图,对广大家长和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既能提供艺术欣赏意识上的启发,又具可操作性、参照性,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内容简介: 
 
作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带孩子涂鸦和与其他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家长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误区严重干扰了孩子的艺术启蒙,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本书通过对大量的儿童画的评价,对艺术大师代表作的鉴赏,对艺术流派的评述,以娓娓道来的优美笔触,带领读者轻松步入艺术殿堂,特别能给父母的对美的欣赏观念带来更新。 
 
 
目 录  
1.儿子第一次涂鸦  
2.发现颜色  
3.不同的痕迹  
4.作画工具 材料 姿势 
5.拿起杯子喝水  
6.写意的画  
7.创造的快感  
8.颜色变魔术  
9.关于色彩  
10.限制颜色  
11.儿童绘画发展的几个阶段  
12.不喜欢画画的孩子  
13.大野一雄的舞蹈  
14.跳读昆德拉  
15.等待着再次飞翔  
16.约翰·凯奇的音乐  
17.声音艺术  
18.善于发现的眼睛  
19.运用颜色的特殊技法  
20.触觉味觉听觉训练  
21.马蒂斯和谷口广树的画  
22.5岁半女孩的画  
23.听音乐作画  
24.脱节的当代文化和儿童教育  
25.有限的享受  
26.毕加索的贡献  
27.抽象艺术和中国书法  
28.美感教育的启蒙  
29.从兴趣的即兴过渡到美育  
30.放任的自由折断了想象的翅膀  
31.观看的角度  
32.自己的声音  
33.由我来改变  
34.从问题学生到高玉宝  
35.象孩子一样看世界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会员书评
  • 读《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 (carolrabbit ·2004年12月 ·相关链接
      你是不是一个容易被感染、容易被震撼的人?我是这样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飘》、《巴黎圣母院》、《简爱》……几乎每一本作者用真情和真心写就的文字都会让我感动,让我在心里渴望着向他们一样投入地活一回。还记得大学里面读到的那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尽管后来有很多人出来揭露周励是骗子,可我始终相信她所写到的生命中的挣扎、努力和感动都是真的,始终相信她一直活在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里。  
     
      这本《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我买回来大概快1年了,起先也曾大略翻看过里面的画,只感觉这是本好书,却一直没有认真地读过。直到几天前突然停电无事可做时,我找出这本书来,无心地翻开,不由得一口气读了两三个小时,直至读完一遍后,忍不住又翻来覆去地把其中的好多章节又看了几遍,我被小其妈跟孩子一起构筑的艺术的世界、色彩的盛宴打动了,甚至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认真地来读这本书,让元哲也能更早更好地享受美、享受艺术。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这样几部分:一部分是孩子们的画,从9个月的孩子初次感受笔在纸上勾勒的痕迹到8,9岁接受过艺术训练的大孩子的作品,小其妈一一介绍不同年龄段孩子作品的不同特点,并对每副画作加以介绍和点评,特别是其中有许多2岁多的小其的画作,小其妈分别介绍每幅画是在什么情景下画出来的,孩子如何描述他自己的所画的内容;另一部分介绍了引导孩子画画时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大人应注意的问题:比如她谈到,她不认为给孩子一些笔一些纸让孩子随意涂画就是对孩子的好的引导,这样才是不约束孩子的自由的,一幅好的画作是有很多方面所组成的,其中布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画当起于其所当其,止于其所当止,而小小孩如果不加引导,往往会在一张纸上无穷无尽地画下去,使得图画毫无结构,这时不妨跟孩子说:“这张画已经画得非常好了,我们再换一张纸来画。”若干次之后,孩子便会领会,何时该停止在一张纸上的涂画;再比如,小其妈反对家长们一次给孩子太多色彩的画笔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比如我这样的做法,元哲的一套笔有108支),她认为这样会使得孩子们失去对色彩的敏感,应先给孩子一支笔,让孩子感受,再逐渐增加颜色,最好用水粉或水彩,渐渐地让孩子自己来混合理想中的色彩,使他们对色彩有正确的认识并可以自由驾驭色彩;再比如,小其妈妈反对普通绘画兴趣班中老师示范,然后小朋友模仿的做法,认为这样的做法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书中还有一大部分内容是写小其妈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她自己所走过的艺术道路的,写她如何从一个高中才临时决定考美术学院的学生变成大学同班同学里唯一仅存的职业画家,她曾做过一个怎样痴迷于绘画的“工作狂”,直至饥肠辘辘时才一气炸上10个荷包蛋来充饥……其中包括大量小其妈本人的绘画和摄影作品及其相关的介绍。  
     
      读小其妈的书,首先让我震撼的是那些孩子的画,尤其是那些两三岁孩子的“作品”:大多不过是孩子们的随意涂抹,但其中色彩的对比和纠结、有时不过惊鸿一现的几笔给整个画面带来的改变让我感叹:原来色彩可以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灵带来如此强烈的冲激,原来孩子们真的是天生的艺术家,而我们这些大人经过了尘世的历练、习惯了规则的约束,当我们再面对可以随意选择的色彩的时候,我们可能早已经不敢画、不会画了(当然受过专业训练的你可能会不一样)。  
      书中再有一点让我震撼的一点是小其妈对艺术的投入和对生命、对孩子的热爱。绘画、艺术早已融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用手中的画笔、相机来表现她的内心,表达她对大千世界的认识。我感动于她所拍摄的北京上空的电线和每天掉在地上的头发,这些不过是我们生活里的寻常细节,而进入她的作品却让我们读出了生活里处处不在的纠结和牵挂。她让我知道,艺术使她比我们多一双眼睛来看待世界。  
     
      我想如果一定要按照我们理科生的思路来做以归纳的话,小其妈的书给我带来了两方面的震撼:一则是关于艺术的,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得以了解世界本来只是一个,可是如果我们能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它的话,我们会发现世界的另一个面貌:更美、更加多姿多彩;另一方面是关于生活的,小其妈找到了她最爱的生活方式,她的工作就是她最痴迷的事情,虽然在外人看来她常常辛苦,可是我知道,她自己从来是投入和满足的。小其妈应该算是我们的同龄人吧,可是我真的羡慕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羡慕她的生活态度。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又听到了从前曾听到过好多次的那个声音在对我说:“要赶紧生活!”  
     
      是啊,要赶紧、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赶紧生活!   

    书评人打分: ★★★★★
  •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带给我的思索 (湾湾妈 ·2003年12月 )
        我深吸了一口气,以此来平息内心无比的激动!轻轻合上《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开始给蓝芯乐乐妈妈发短信,和她一起分享我无法形容的快乐。 
     
        那刻,我被困在沪杭高速上。由于那时身体的极度疲惫,心里并不太乐意参加去杭州的游玩,收拾好住杭需用的日用品,习惯性地想塞本书到包里,好应付旅途中无法预料的等待时间。《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就这样陪着我上路了。 
     
        车才开上沪杭高速就给塞车了,极度无聊中拿出小其妈妈的书,前后左右胡乱翻了遍上面的画----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来说,真是蛤蟆跳井------卟通卟通(不懂不懂)。 
     
        前面塞车队伍望不到尽头。我开始从第一页开始仔细阅读书中的每一个字,从书评到序言,渐渐地被小其妈妈引入了一个温馨恬静的世界。 
     
        我们这一辈的大多数人,小时候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的因素,极少有人能在艺术上接受专门的熏陶,然而许多人和我一样,虽然无入门之路,然而渴望艺术的翅膀却一直在心中扑腾不停。感谢作为母亲而不是画家的小其妈妈拉了我一把,是书中字里行间透露着的细致宽容的母爱让我体会了一把艺术,让我终于在三十岁对绘画特别是对抽象画有了点朦胧认识。当我终于体会到了一点点小其妈妈描绘的绘画之美时,那种心情和激动真是无以言表。 
     
        静静地看一眼摊在腿上的书---17页。这页上,开始讲孩子画画最基本的工具常识。我想,这是小其妈妈在帮着我调整情绪,帮着我抚平激动的心情,我合上书,开始在手机中写下这些给蓝芯乐乐妈妈:"感谢你送湾湾这么好的书!让我豁然开朗!回家以后,我要和湾湾一起一字一句地读这些画,虽然我还不能完全体会书中的意境,但我想,或许女儿能够看到小其妈妈手指的方向!" 
     
        想接着往下看,车箱却颠动了一下,糟糕,沪杭高速疏通了!此刻我是多么盼望这车能够一直堵下去,能够让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车上闭着眼假寐、西子湖畔泛舟,无论眼中看到的是什么,脑中却无法挥去沪杭高速上看的那些话那些画!《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就这样把我堵在了沪杭高速! 
     
        是的,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仅仅是关于对待孩子的绘画,小其妈妈所提倡的绘画氛围让我想起了育儿的许多方面。 
     
        这些天一直出差在外,育儿之事可以说是鞭长莫及。打电话给女儿,只是轻轻地问了句女儿:"最近和爸爸一起玩认字游戏了吗?"原本开心和我说着话的女儿,立即把电话挂了:"不接了。" 
     
        我知道,我和女儿之间从九月份以来快乐的认字游戏估计在我出差的日子已经变味了,女儿才会这么不快乐吧。 
     
        小其妈妈那种顺其自然的做法让我开始检讨起自已,有时为了让湾湾按我的想法做一些事我真的是"费尽心思"啊,比如说在学艺坛里得到大夸的认字游戏,如果不是我那么"狡猾",平心而论,孩子是不太可能爱上认字的。我的这种做法也终究长久不了,当我不再费尽心思的时候,湾湾感受到了认字不是那么有趣了:(由此看来,认字并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兴趣和乐趣,如果我以同样游戏的方式和她一起画画,也许她得到的快乐会更多更多?) 
     
        出差回来,每晚和湾湾一起读几页,湾湾甚至要求每晚多看些,果然如我所说,看上去湾湾似乎比我更能体会其中的作品。 
     
        湾湾自已在翻书,看到一幅毕加索的画后问:"这是谁画的?" 
    我告诉她是一个叫毕加索的人画的。 
    后来她随意又翻到一幅毕加索的画时,脱口而出:"这肯定也是毕加索的画!"这真是让我非常叹服,正如小其妈妈所表达的意思,也许在艺术上是一定需要天赋的吧?一个画家的风格,果然会包含在每一幅画中?而喜欢的人是能*够*凭*直*觉*感受到这种风格的?湾湾以前从没有看过毕加索的画。而对于书中其他名家的画,我看到湾湾的眼光根本没有停留过,包括小其妈妈的画也没有吸引她的目光(哈哈,这话可不能让小其妈妈听到啊)。 
     
        想继续消化小其妈妈授于的仍然模糊的感受,我开始在网上大量搜索名家的绘画作品。我摒弃任何文字的介绍,把找到的画第一眼看上去就喜欢的存下来,最让我喜欢的是一位名叫唐定拉斯的画家的画,画中亮丽的色彩带给我很强的视觉冲击。米罗作品的清晰也让我精神一爽。把这些画给女儿看,她仍是将目光停留在毕家索的人物作品上。我不得不叹服小其妈妈对艺术的洞透,艺术欣赏确实是一件完全在于个人感受的东西,对于天性爱画画的孩子,多提供一些好的作品给孩子看也许比直接指导更让孩子受益。因为我们成人往往用眼睛看画看文字,孩子却是用心在看这些作品。看,湾湾哈哈大笑起来,说:"妈妈,你看,小其在骑马!"湾湾完全无视小其妈妈在画旁的注释----------激流。 
     
    深夜了,又一次在翻看《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想着书中反对的送孩子到那种一个班的孩子都画一样的学习班的事。湾湾从四岁跟着幼儿园老师每周一次用油画棒画画开始,到现在在少年宫学水粉,确实每次画画都有一个主题,每个孩子的技巧、用色各有千秋外,大体也差不了太多。 
     
    这样的班也许真的会埋没了孩子绘画的天赋?我想着自己送孩子去画画的动机。当然不是想让孩子走上专业的绘画道路,不是想让孩子附庸风雅(风雅从来不是附庸能得到的),更不是因为许多孩子在学画怕孩子掉了伍。原因真是非常简单---------因为快乐!因为孩子喜欢画画,画画的时候她总是很快乐! 
     
    这样一想,在找不到象小其妈妈这样的老师下,也就不再担心这样的教学方式害了孩子。快两年了,女儿虽然一直上着许多人一班的统一模式绘画班,也许束缚了她的一些想象力和创意,但她也不是老师教了画什么就只会画什么,只要她高兴,她可以画出她心中所想的一切事情,并且因为有了课堂上学来的点、线、色的知识,使她想通过画画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不会因无法表达出来而感到沮丧。通过画画和别人交流,这也是绘画的基本点吧。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的文字,给我特别深的印象,看得出,小其妈妈从小喜欢文学,也读了许多的书。我要想,也许正是从小的文学熏陶让小其妈妈对绘画如此洞透?!看来引导孩子有较好的文学休养对孩子的绘画也是极好的帮助。 
     
    感谢《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带给我的思索 
     

    书评人打分: ★★★★★
  • 天使打翻颜料罐 (翩翩妈 ·2003年12月 )
        看小其妈这本书,我常常是在车里,有时候是等翩翩的画画班或是舞蹈班结束,也有时候是等红灯。 
        于是读这书的时候,就有了一些速度感,不疾不徐,或是忽疾忽徐。经常开动了车,脑子里还在想着小其那些涂鸦,真有一种生猛的泼辣的恣意地铺张鲜活生命的感觉,觉得有个小人儿挥舞着画笔就冲锋在车旁,让我忍不住会对着后视镜望过去,看究竟是幻是真! 
        我真是不懂画不懂艺术的人。也看过很多画,都是看热闹,也看不明白。印象中给我最深震动的,一是在法国看罗丹的青铜雕塑,一对男女胶着于一个生离死别般的吻,双唇吻得昏天黑地,但肢体却被某种外力撕扯着在渐渐离开对方,似乎两个恋人在用全身心激烈地反抗着全世界,那种切骨之痛,表现的却是一种贲张的青春活力。在寒冷的冬季,看久了这尊青铜,让人觉得热血沸腾。还有一次,是在西班牙看米罗的画,惊讶,那分明是儿童的创作,童心洋溢,淘气得可爱。特别是他给自己设计的家,歪歪的,玲珑的,斑斓的,像是淌出来的几股油彩,一拧,就成了他的城堡,真是喜欢。 
    小其妈给了我第三次震动。 
        其实,小其妈的理念,她上的那些孩子的画,已经在早教论坛里,就把我洗了脑了。我是很迷信小其妈的。但教儿童画画,是怎么个教法,我还是不甚了了。 
    看到小其的画,书中别的孩子的画,随便一泼一抹一点,就是一幅"作品"了。可能很多家长都不以为然,我记得坛子里还曾经有一位妈妈(好像她的孩子画画得过不少奖)就曾经极为不解地劝小其妈,赶紧让孩子好好学画去。所以,可以说小其妈颠覆了中国的儿童画教学,这颠覆非常彻底,几乎是全盘否定。从这个角度,我希望每个幼儿园拥有一本小其妈的书,让孩子充分地享受色彩的盛宴。只怕,那些一板一眼教惯了孩子画大人眼里的"儿童画"的老师们受不了小其妈。饶是我这样受过小其妈洗脑的、自诩育儿观念比较现代的妈妈,在读画的时候,难免也升出几许疑问:这样,真的可以吗? 
    我迷信小其妈,所以,我相信可以。 
        我还和雨点爸有过一次短暂的讨论,我说小其妈的书,文字非常棒,她可以相当准确而优美地表述她的理念。雨点爸告诉我,如果和小其妈的现场教学比起来,她的文字可以忽略不计!她的课才是最最棒的部分!我当时升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太想去听听小其妈的课,因为能使挑剔的雨点爸如此隆重推崇,真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我还因此开雨点爸的玩笑:哈,你可是有些动感情了! 
        上述杂七杂八的阅读及阅读之外的感觉,我梳理了一下,有三层意思,是我对这本书比较突出的感受。 
        第一,这其实不是一本"教"孩子"画画"的书,它是讲述一位艺术家妈妈和她的宝贝儿子玩色彩游戏的书。但这游戏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会玩的。 
    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是贬低了小其妈的书的价值。事实上,市面上教画画的书太多太多,这一本显然完全不同。我们也已经读过不少什么哈佛女孩之类的亲子故事,讲父母怎么教孩子读书做人等等,但这一本也完全不同。我曾跟小其妈建议,书名叫天使打翻颜料罐,她没有采纳。嗨,我看了这书,捶胸顿足酸溜溜地骂坦娘溜妈:这书名才配这本书嘛!本来就是小孩子一脚踢翻颜料罐的感觉嘛!不同的,就是有个袅娜的妈妈,柔声细语地在一旁配着音:这一滴有雨后油彩的效果,那一笔大气汪洋。可以了,这张纸的颜料泼得够了,咱们换一张再泼! 
        小其妈是画画的行家,又是爱孩子懂孩子的行家妈妈,所以会玩。说实在的,俗气如我这样的妈妈,说到画画,也就是给孩子买个12色或24色的水彩笔,塞给孩子一摞白纸,觉得就没我什么事儿了。人家小其妈不用那些俗物玩儿,人家直接用画家的工具:木炭、毛笔,油彩。而且让我泄气的是,我根本就不该买那么多颜色,刚开始给孩子的颜色不能太多,才能让孩子细细体会颜色的微妙与对比。再说,市面上的水彩笔硬度高,缺乏变化,色彩呆板,并不适于孩子初学画时使用…… 
        我就生小其妈的气,你倒是早说呀,等咱家翩儿都八岁了,你才出这书,不是生生地耽误了我们了吗? 
        再一想,如果我真的早就看到了这本书,我是否就不会耽误了翩翩呢? 
        我很心虚,我知道可能还是会的。为什么?因为我不懂色彩的秘密;因为我不懂画笔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因为我缺乏引导的耐心…… 
    如果要苛求小其妈的话,就是她交给了我们一把钥匙,愉快地往前一指,游戏室在那边。可是,如果有愚笨如我的妈妈,在许多紧闭的门面前仍会呆住,不知这把钥匙究竟能开启哪一扇门。只能顺着小其妈的手指,遥望一下远处游戏的美妙而已。像小其妈把北京天空牵挂的电线、把每天梳头掉的头发,都拍摄得那么动人-是真的动人哎,我看着那些纠缠不清的电线,凝望良久,很感动,它们像一些陌生人撞到了一起,忽然就有了故事,且无限地发展蔓延着;又想,很多家庭的故事,就流淌在这些电线里,盲目地走来走去,忙乱交错仿佛彼此很热乎,其实谁和谁还是不挨着,就像这个貌似热闹其实冷冰冰地城市。但是,换了是我,看到这些电线,只会觉得烦,骂市政局怎么还不赶紧把线埋到地下,也和国际接一下轨嘛!我看不到艺术。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小其妈是艺术家,我不是。我可以照方抓药,可我不会自己开方子。55555555,小其妈,我知道你费尽心机,可还是救不了我! 
        (以下删去5000字,系严厉抨击小其妈为什么不救人救到底,因恐小其妈拥趸追将上来群殴,故忍痛删去) 
        第二,小其妈的画很美,文字也很美,读这本书,嘿嘿,说三月不知肉味是少的,至少让你三年一瞧见肉就觉得自己俗。 
        文字的优美,让人感到阅读的轻松。但是小其妈文字的诱惑太大,有时会伤了旁观者对绘画自己的解读。比如读小其妈自己的作品,有小其妈的背景声音,一下子会恍然大悟。但是却也被小其妈的叙述框住了我们的想象。不然,可能会从画里读出更多的意思。 
        孩子们的画也是这样,小其妈为其中很多幅做了标题。其实,不做可能更好。孩子不会那么人文,孩子就是在游戏,一做题,游戏就吓跑了。 
        说到这里,我骂自己,明显是苛求嘛!你不是难为人家吗?还是看人家文字那么好,怕抢了你这吃文字饭的饭碗?那人家什么也不说,岂不成画册了? 
        (以下删去捶胸顿足自我批判之10000字,以免赚人眼泪鼻涕)小其妈你别理我! 
        第三,我有个感觉,小其妈是在带着我们一层一层揭示童心的秘密。孩子那看似杂乱无章的色彩里,藏着很多的幻想,藏着很多的玄机,孩子们能画但说不出来,俗人如我却看都未必看得懂。但是天上掉下个小其妈,她洞悉天使们的秘密,叽叽咕咕地一一告诉给我们。呵呵,我不知道天使们是惊喜还是惊怒呢! 
        然后就想,看来抽象派现代派的风格,天生地适合儿童,或者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抽象派大师。怪道毕加索要说,他十七岁就学会如何画得像大师一样栩栩如生,但却用了一辈子的精力,学习如何画得像儿童一样稚拙! 
        然后,我就替小其妈担心,此书一出,抽象派小大师们笑嘻嘻满街游走,若干年后,中国具像画风将不复存在。哇呀呀,那些具像大师们怎么办呢?肯定要对着小其妈这本书指指戳戳,必欲除之而后快,免得绝其后路。哈哈,看来画坛难免一场"血雨腥风"! 
    (以下再删10000字,其情节太过惊心动魄,故删去。) 
        胡说八道一通,不知所云,供小其妈一哂 
     
     
    湾湾妈:许多妈妈和你的感受一样 
     
    蓝芯乐乐妈看完书后第一感觉也是:为什么以前没有这样的书呢?否则也可以让孩子象小其那样不经意地发现一只笔和一张纸:) 
     
    我是一边抱怨小其出生太晚,一边庆幸好在女儿还只有五岁多,还不算太晚读到这样的书。小其妈妈的很多方法对于那些刚涂鸦的孩子真有很强的指导性,而对于象我们这些孩子已不太小的来说,我觉得对家长的洗脑程度胜于对孩子的操作指导。小其妈妈倡导的那些方法:让孩子随意涂鸦、用水粉、用排笔毛笔各种笔、用刀划等方式玩颜料乱涂鸦的游戏,湾湾从小就喜欢就开始玩过,只是苦于没有象小其这样的妈妈,我从不能判断出她该在哪儿打住,一向是由着她的兴趣来,直到她自己满意地停住为止:( 
     
    对小其妈妈本人的作品,和你很有同感,很感叹她独到的视角。特别是那些北京上空的电线,有一付上面挂着灯茏的,我看着觉得特别凄凉、看得心有戚戚。象雨点爸说的,抽象确实包含的东西更多。  
     
     
    毛毛熊妈妈: 
     
    小其妈妈的书,上个月买了一本,实在有些舍不得看呢,想和儿子在和煦的阳光下,躺在草地上用心体会呢。可是每天儿子有那么多作业,我真不忍占用他睡眠时间啊。 
     
    说孩子是一生的事业,和翩翩妈妈一样的感受,小其妈妈,你为什么不早点写出这么好的书来呢,也让我这个愚钝的妈妈能感受一下小其妈妈解析的孩子的世界啊。甚至希望自己也重新做一回孩子,坐到小其妈妈身边,做快乐的孩子,享受小其妈妈给我们指引的世界。  
     

    书评人打分: ★★★★★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