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园 购买→ ←查看
有2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40221次
 
0~3岁
3~6岁
6~9岁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0~99岁
9~99岁
家长/老师
 

 

 
 
不不园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日)中川李枝子
(日)大村百合子
朱自强

接力出版社 2004年09月 出版

该版本已绝版,仅作资料使用。

开本:32 装帧:平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阿甲简评】 
 
    《不不园》,在日本是一本很有影响的低幼童话。 
    准确地说,它是一个短篇童话集,更准确地说,原著是带有绘本色彩的童话集。它曾经有一个很旧的译本,大概是1981年四川少儿社的版本,而且是纯文字的。它被引荐到中国来据说也是非常偶然的。译者孙幼军先生几乎是很偶然地把它翻译成中文的。怪老头儿当时在外交学院教书,有任务要教日本外交人员及家属学中文,他一边抱着创作童话的梦想。恰好他的一位日本学生听说他是创作童话的,所以就赠送了他一些日文童话。为了一边学习如何写童话,怪老头儿选择了用翻译的方法,翻译他自己读来很喜欢的日本童话。于是就有了《木马的小白船》、《去年的树》,还有《不不园》。 
    创作《不不园》的作者中川李枝子(娘家应该姓大村)是幼儿园保育员出身的,非常了解孩子。而且,她对如何给孩子讲故事有不同于当时一般人的看法。 
    有位儿童文学的研究者史密斯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儿童的心是客观的。”这句话如何解呢?就拿中川李枝子来说,她认为幼儿对观念的世界不感兴趣。因此,她把作品中不能形象化的部分毫不留情地丢掉。松居直先生有段评价:“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大多数作品拖泥带水地保留着没有形象感的部分,而作者陷入自我满足。大人可能从中体会到许多意义,但是儿童只是要了解作品,而不是钻到作品中冥思苦想。中川李枝子的作品中之所以没有多余的描写和叙述,恐怕是因为她真正了解儿童的心。” 
 
    我再来抄录一段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讲到有关这本书的掌故。 
    “关于大村百合子(对我来说总觉得用大村百合子这个姓更习惯,因此恕我使用旧姓吧),我在这里完全没有写评论、评介的意思。这是因为我是她作品的狂热爱好者,并且是她的编辑。 
    “和大村百合子的相识,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呢?那还是在岩波书店举办以石井梳子为中心的图画书讲座的时候,有人把中川李枝子、大村百合子姐妹介绍给有时出席讲座的我。我想,那时候,《不不园》只不过仅在钢牌印刷的同人志《虎杖》上发表,而百合子还是都立西高中的学生吧。那时的印象不知怎的很模糊,彼此之间仅仅是互相打过招呼而已。 
    “后来,常常请姐姐中川李枝子为《母之友》写幼儿童话,每次都是妹妹大村百合子画插图。在那些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山中的小熊》(估计就是“山野小熊”)。这个作品使我彻底地喜欢上了中川的世界,它同《不不园》的世界是相同的。《山中的小熊》的插图使我对百合子有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还没见过像这样深入、贴切、形象化地表现原作,一气将读者引入原作的世界的插图。从那时起我就被这姐妹俩创造出的世界吸引了。 
    “1962年,在石井桃子、铃木晋一、濑田贞二、渡边茂男的帮助下,福音馆书店出版了第一本童话单行本《不不园》。出版时,我主张补进《山中的小熊》一文。童话集《不不园》的出版将中川与大村的合作正式推出于世,并在战后的日本儿童文学发展中创造了新纪元。” 
    PS:这位大村百合子,一般人称作“山协百合子”,她的图画书代表作是《古里和古拉》。 
 
红泥巴推荐级别: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本书曾获日本"厚生大臣奖"、"NHK儿童文学奖励奖"、"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与"野间儿童文艺推荐奖"等四种奖赏。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还将它列为"必读图书"。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会员书评
  • 给子颀读《不不园》 (子颀妈 ·2005年02月 )
      这本书是文字为主的,每页有黑白的插图,文字很简练,句子也不长,非常适合亲子共读。此前,子颀看的还是图画书多,文字的书只讲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几天前,我跟他讲:有一本书叫《不不园》,讲的是有个幼儿园叫不不园,有个男孩老爱说不,就去上了不不园,想不想看这本书啊?他很有热情地说要啊要啊,晚上拿出书来,看了封面,指了不不园三个字,念了作者和画者的名字(他问:是日本的好人吗?因为以前和爸爸看过VCD,里面有日本鬼子,他就以为日本人都是坏蛋,我给他的解释是:日本人有好人,也有坏人)。开始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是“郁金香幼儿园”,我读,他和我一起拿着书,边看图边听,一声不吭,为了检验是否听进去了,在第一到二页我就停了两次,问了两个小问题:阿茂是星星班还是玫瑰班的?为什么春野春子--- 他都答对了。接着就一口气讲完了第一和第二个故事,第二天,本想接着讲的,没想到他自己找到了最后一个故事:不不园,以后的两天就重复地讲了三四次不不园,其中有一次没讲完,下次我说接着讲,他说不行,要重新讲,因为没讲透(这是他的原话,不知从哪学来的这个“透”字)  
     
    妈妈的总结:  
    1、通过读不不园,子颀开始喜欢文字的书了,试着问他要不要听《夏洛的网》他欣然接受,虽然读了不到一页, 我发现不好读就中止了; 
     
    2、图的作用还是不可没,每页的图他都要仔细看,其中有一幅图是所有的玩具不堪小朋友的乱扔、咬、踢、不收拾,站起来排着队走出门去了,这幅图他反复看了好几遍。 
     
    3、认字的能力好象突飞猛进了,昨天自己打开书的目录页,问:妈妈,这是不是目录?我说是啊,他就指着目录的内容念讲过的几个故事标题,没讲过的“山野小熊”他念成了“山中小熊”还有一个没讲过的,他也念对了两个字。  
     
    4、会认页码了,自己翻到了稚子的那一页,会看下面的数字,问我:这是不是43页,我趁机教他在目录找到标题:大灰狼,再顺着虚线找到页码的数字83,再去找内页的83他就不行了,我帮他找到后他还说是38呢。  
     
    5、子颀还是很胆小,读“大灰狼”时,读到大灰狼出现时就躲到被子里去了,我照读,他照听,只是不看图了(还是有进步,要是以有他就连听都不要了)后来可能还是想出来看,就问:妈妈,是不是大灰狼没吃阿茂?我说了最后都没吃,他才从被子里出来了。  
     
    (子颀差3个月就5岁了)
    书评人打分: ★★★★★
  • 在可以说“不”的年纪 (王晓丹 ·2004年08月 )
        有一个姐姐叫中川李枝子;中川李枝子的妹妹叫大村百合子。她们是姐妹俩。姐姐写故事,妹妹画画;姐姐写的故事很好玩,妹妹画的画很简单,就像她们边写边画边讲给一帮小孩子们听一样。她们是亲姐妹吗?当然是啦!可她们为什么一个姓中川另一个却要姓大村呢?因为她们两个是日本人。日本的女孩子结了婚就要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夫家的姓了。就比如一个叫孙淇的小姑娘,她长大了嫁给一个叫姜基秀的丈夫,那她是应该改叫姜淇的。但你们也不要害怕耽心自己的名字会弄丢了,因为你们并没有生活在日本哪!这里是中国。在中国的话你要是叫了王选别人就一直喊你叫王选;你要是叫葫芦娃呢?那别人当然就把你那葫芦娃的名字一直叫下去。就像结了婚的孙淇一直还叫孙淇一样,谁让她是中国人呢! 
        有一天,姐姐中川李枝子写了一个故事叫《不不园》,妹妹就给《不不园》里的故事画了很多画。她给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涂上了圆圈圈,她让玩具小熊拎了个红木桶,还给大狼配了个红毛衣,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我想每一个人,在他4岁时,也就是还没来得及长大的时候,他都会挑上那么一个早晨,开始了别别扭扭的经历。他最有资格这样了,谁让他们才4岁呢!就有这么一个4岁的叫阿茂的小男孩,有一天早晨起来,他就开始看什么都不顺眼了。 
        头天晚上,爸爸给他买了个红色的汽车。可这个红汽车就够让阿茂生气的了。要是黑的、蓝的多好,可偏偏是红的!阿茂心里别扭极了—— 
    “破红汽车,我不嘛!” 
    “女孩儿玩儿的破汽车,我不嘛!” 
    “不是黑的,我就不嘛!” 
    爸爸说:“你要是不要,我可送给别的孩子啦。” 
    “不嘛,我不给嘛!” 
    姐姐说:“阿茂,还没穿衣服呀?” 
    “我不嘛。女孩儿的破衣服,我不嘛!” 
    妈妈说:“阿茂,该去幼儿园了。” 
    “我不嘛。什么破幼儿园,我不去嘛!” 
    “老师在等着你呢。” 
    “不嘛。什么破老师,我不喜欢嘛!” 
    “你不是要和小朋友玩儿吗?” 
    “我不嘛。什么破小朋友,我不喜欢嘛!” 
    妈妈见阿茂老是这么哭,就说:“要是这样,你就一直哭吧。” 
    “不嘛,我不哭嘛!” 
    …… 
        后来,妈妈还是把阿茂领到了郁金香幼儿园,可阿茂还是不停地说“不嘛,我不嘛!” 
        这时候,春野老师开口了:“要是这样,倒是有一件好事。请带阿茂到‘不不园’去吧。去了不不园,阿茂也会喜欢的。” 
        于是,阿茂就去了“不不园”。 
        这回,你该知道为什么把书取名叫《不不园》了吧?在“不不园”里,每个孩子都可以说“不”,而且谁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是,阿茂真的喜欢那个随心所欲的不不园吗?一点都不喜欢。他更愿意回到那个有着很多规矩的郁金香幼儿园。 
        《不不园》这本书早在1981年就引进到了我国,当年看过这本书的孩子现在也快30岁了。今年6月份,重新包装的《不不园》就要进入各大书城了。不知道在这个属于孩子们的季节里,能否让他们找到儿时的阅读感觉以及可以随心所欲地说“不”的心情?!
    书评人打分: ★★★★★

内容摘引

名著的理由(译后记)

    日本儿童文学著名学者鸟越信曾经说,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如果不能持续地被儿童阅读25年以上,就不能说是好书。根据鸟越信先生设定的这个指标,中村李枝子的童话《不不园》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幼儿文学的名著。
    《不不园》于1962年12月,由福音馆初版发行。《不不园》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几代日本儿童读者的坚定支持,40年间,畅销、长销不衰,而且在公共图书馆和文库(家庭图书馆)为幼儿读者选编的图书目录中,《不不园》一直是必选的作品。据统计,这本书至1977年4月,已经重印了40次,总印数达到了80万册。我家里有的版本是1979年10月第45次印刷本,而我翻译时,所依据的则是2003年4月第110次印刷的版本。《不不园》出版后的前15年,每年平均重印次数约为2.6次,而出版后的后25年,每年的平均重印次数则为2.8次。这个数据显示的是,《不不园》在40年间的持续长销中,呈现出较强的后劲儿。如果再把近十几年儿童映像文化的发达甚至泛滥对儿童纸质传媒造成的冲击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不能不说,《不不园》对儿童的吸引力是相当巨大的。
    《不不园》为什么会对儿童产生如此大的魅力,它成为名著的最大理由在哪里?日本的社会思想社出版的《希望儿童阅读的书籍》一书,对《不不园》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这本书在1962年出版时,给儿童图书界带来了革命性的震惊。"。我理解,这里所说的革命性,是指中川李枝子在创作    《不不园》时,采用的表现方法在当时具有革命的意义。
    在《不不园》中,幼儿的日常生活被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作品中的幼儿形象,不是大人头脑中的幼儿,而简直就与现实中的幼儿没有二致。中川李枝子毕业于东京都立高等保姆学院,并且做过幼儿园的保育员。《不不园》的创作显然是根植于她的保育员工作的体验。但是,仅仅有了生活体验并不一定就能保证创作出好的作品,这里起重要作用的还有创作方法。在《不不园》中,中川李枝子不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取外部观察的视点,而是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以幼儿的心性去与茂茂等一同去淘气、吵架、幻想、冒险。也就是说,作家不是采用成人对幼儿的外部观察这种拟似的儿童本位立场,而是采用了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与幼儿共感这种真正儿童本位的表现方法。中川李枝子的这种创作姿态为当时的日本幼儿童话创作开辟了新的局面。
    比如在现实与幻想的关系上,由于站在幼儿心性的立场上展开描写,现实与幻想便发生了自然、和谐的融合。《不不园》中,除了具有引子作用的"郁金香幼儿园",其它六个故事都有幻想的成分。"捕鲸鱼"写星星班(大班)的男孩子们用积木搭了一只船,给船起了漂亮名字"大象狮子号"。船上有船长、大副和五个水手,他们决定出海去钓鲸鱼,准备了铁鱼竿和一罐头盒蚯蚓,还有其它必需的东西,然后出海了。"大象狮子号"经过激烈搏斗,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鲸鱼,在返航时,遇到了一场暴风雨。水手们在岸上接受了女孩子们的欢迎花束,茂茂还给他们拍了照片。鲸鱼知道幼儿园的游泳池没有大海大,就让船长解开绳子,游回了海里。
    很明白,"捕鲸鱼"描写的是幼儿们在幼儿园玩的一场游戏的过程和场面。如果是以超然物外的目光对此描写,恐怕会说,小朋友们拿了根竹竿当作铁钓竿,拿了几根细绳当蚯蚓,他们在海上与假想的鲸鱼搏斗,而那场风暴绝不会淋湿水手们的衣服。但是,与幼儿同处一个立场的中川李枝子是怎样描写这个故事的呢?当积木船搭好以后,玫瑰班的阿茂"用手摸了摸三角形的船头",结果把积木船碰坏了一条缝子。在这时,阿茂他们都知道船是假的,但是,随着戏剧性的游戏开始,幼儿们就真正投入了。"铁鱼竿特别沉,用了三个人,才好不容易抬到船上去。"船启航后,"阿茂冲着渐渐远去的'大象狮子号',央求着:'喂!把我也带去吧!'。'不行!用不一会儿,你就得捣--乱--'船长的声音随着风飘了过来。""到中午了,水手们把蚯蚓挂上鱼钩,开始钓鱼了。"
    水手们钓上鲸鱼后,鲸鱼生气地"从脊背那儿猛地喷出一大股海水",水手们衣服湿透了,就拿来毯子顶在头顶。暴风雨来时,是"大雨点子猛地下了起来"。返航时,"圆圆的镜头里现出了细长的陆地"。上述描写的时间、空间以及海上历险,都已经不再是游戏,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作家不是以超然物外的大人目光,而是以一个全身心投入游戏的幼儿心理体验来进行描写。从物理上讲,我们不能说以超然物外的大人目光进行的描写不符合事实,但是对幼儿读者来说,中川李枝子的描写才是真实的。因为处于把幻想混同于现实的自我中心的心理阶段的幼儿,他们一旦投入游戏就没有这是在游戏的意识,游戏中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如果以大人的目光把"捕鲸鱼"当作假的游戏来描写,反而违背了幼儿的心理真实。
    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的读者是与作品中的主人公阿茂同样年龄的幼儿。这个阶段的幼儿读者在阅读(听)作品时,有着强大的同化心理机制,即他们往往把自己与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等同起来,在心理上,作品中人物的经历变成了幼儿读者自身的经历。如果不是像中川李枝子那样把幼儿游戏中的幻想作为真实来表现,而是以成人所谓客观的目光,写什么"他们在积木搭成的船上,与幻想中的鲸鱼搏斗"、"他们幻想着被暴雨打湿了衣服,假装冷得发抖",等等,就会阻断幼儿读者的幻想,使其无法进入同化的阅读状态,从而失去作品的真实性。幼儿文学真实与否,不是看其是否符合成人目光中的真实,而是看其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体验。 
    在《不不园》中,现实与幻想是自然融为一体的,我们找不到研究者在研究童话幻想时经常讲的那种"通道"、"出口"、"入口"。中川李枝子深知,幼儿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是来去自由,无须跨越"通道"的。虽然成人读者能够感觉到"捕鲸鱼"是幻想的,但对幼儿来说,那完全是现实的。
中川李枝子在《不不园》中对现实与幻想的态度和表现方法是崭新的。《不不园》在幼儿读者中受到的狂热欢迎表明这样的表现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
    虽然如有的日本学者批评的那样,"稚子"、"不不园"等故事中流露着教训的意味,但是,中川李枝子所塑造的喜欢淘气、富于冒险精神、自由奔放、乐天幽默、充满活力的阿茂,令幼儿们倍觉亲切,阿茂的行动、经历无疑唤起了他们深深的共鸣。可以认为,《不不园》吸引幼儿读者的魅力,还将长久地保持下去。
    《不不园》既是中川李枝子的处女作也是她的成名作。她以这本童话集一举夺得"厚生大臣奖"、"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NHK儿童文学奖励奖"、"野间儿童文艺推荐奖"。此后,中川李枝子以幼儿童话为重点展开创作活动。其作品很多以图画书的形式出版,其绘画大多出自中川李枝子的妹妹山胁百合子之手笔。(中川李枝子原姓大村。日本女子出嫁后改姓丈夫的姓。)《古利和古拉》系列作品、《天蓝色的种子》(1964)、《青蛙埃尔特》(1964)、《桃色的长颈鹿》(1965)、《森林妖怪》(1978)、《坦塔探险》(1981)等作品均深受幼儿读者喜爱。另外,《天蓝色的种子》自1968年起还作为教材,收入小学二年级用日语教科书;为1971年度出版的小学一年级教科书专门创造的《鲸鱼云》也成为受欢迎的教材。
    幼儿文学创作水准是衡量一个国家儿童文学成就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儿童文学水平要想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就要在幼儿文学创作上完成重大突破。就近几年的创作来看,的确出现了幼儿文学创作、出版成为儿童文学新热点的征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相信,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所采用的方法,可以为我们的幼儿文学创作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朱自强
2004年1月29日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