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5册 购买→ ←查看
有6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22877次
 
0~3岁
3~6岁
6~9岁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0~99岁
9~99岁
家长/老师
 

 

 
 
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5册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郑春华
姚红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年03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50.0 会员价:40.0
会员折扣:80%

开本:32 装帧:平装

关注年龄: 6~9岁 9~12岁 12~15岁

综合推荐级别: 4.67

 

红泥巴书评
  马鸣加上学啦,马鸣加成了“倒霉的男子汉”,马鸣加的鼹鼠牙怎么了?马鸣加和匿名信,马鸣加与足球队……这一个关于小男生马鸣加的系列故事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专为中低年级学生创作的儿童生活故事。作品选取了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生活情趣、同时又贴近当下儿童生活的细节,塑造了一个聪明、顽皮、富有个性、充满奇思妙想的小男生的形象。作者在以一份难得的童心充分体现童年时代纯粹快乐的同时,也以一份母亲的敏锐和爱心揭示了小学阶段的儿童必须面临的不适应、不协调、不确定等等种种成长中的“痛”。 
 
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5册)包括: 
马鸣加成了小学生 
倒霉的男子汉马鸣加 
马鸣加的鼹鼠牙 
马鸣加与足球队 
马鸣加和匿名信 
 
【作者简介】  
    郑春华,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9年生,浙江淳安人。1980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1981年调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编辑。1987年曾去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成绩卓著,著有儿童诗集《甜甜的托儿所》《小豆芽芽》《圆圆和圈圈》,中篇小说《紫罗兰幼儿园》,童话集《郑春华童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全集》等。《紫罗兰幼儿园》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幼儿诗《圆圆和圈圈》获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 
  其代表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全集》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第十九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大奖”“2001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国家图书馆协会”“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低幼组第一名、“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佳作奖”。该书多年畅销,已成为我国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由它改编的同名动画片风靡全国,深受小读者喜爱。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非凡的马鸣加 (刘绪源(著名评论家、《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相关链接
      凡学过现代文学史的人,大抵都知道“含泪的批评家”不是一个褒词。虽然批评家不可能回避自己感情的波动,但批评不能靠煽情,更不能靠矫情的渲染来取代理性分析,这是没有疑义的。可是,当我读到郑春华的未刊稿“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时,鼻子一次次发酸,眼圈一再泛红,想忍也忍不住。我竭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我提醒自己,这里没有什么强烈的故事,这都是些平平常常的生活细节,可还是止不住地感动。我觉得,我有必要破解这个秘密。 
     
      我也不喜欢近年来忽然变得很时兴的讲故事式的批评,有时一篇评论大半篇都在讲故事,而且其实只是在抄录故事,找不出多少批评的成分(这倒有点像我前几年从事的工作:“新书摘”)。可是现在,我忍不住也要讲讲刚刚看来的马鸣加的故事,因为我很希望能有人共享,并一同来破解此中的奥秘。 
     
      马鸣加的妈妈出国去了,马鸣加上学时还没什么,每天下午一出校门就有些不对头,脑子里想做的事情全跑光了,跑来的全是妈妈:妈妈在阳台上等他的样子,妈妈拖他去洗手间的样子……回到家孤零零一个人,要自己拿钥匙开门,自己找吃的。更可恨的是爸爸每天都下面条,什么盖浇面、鸡蛋面、大排面,吃得他肚里老是粘糊糊一团。每天还要自己洗碗,自己洗澡,自己铺床,第一两天挺得好玩,到第四天就觉得烦了。晚上躺在床上,他终于忍不住哭起来。爸爸发现后,答应周末带他去科技馆。周末一早他就醒了,可爸爸还要睡懒觉,好容易不睡了,走出了卫生间,又要接一个长长的电话……一个月后,妈妈要回家了,马鸣加接到电话高兴得要命:“妈妈,你什么时候到?我去接你好吗?妈妈你给我带了什么礼物?妈妈我语文测验全班第一名。妈妈,我们楼下大门油漆过了,你回来别找不到哦……”要不是爸爸打断,他不知要说到什么时候。妈妈回来这天,他上课被老师点了十一次名,因为他老把语文书分开顶在头上;下课被同学揪到办公室三次,因为他总是拉住厕所的门不让同学出来。还有更反常的事,班主任的桌上出现了三个粉笔字:马妈归。走廊里也有这三个字,男厕所里也有,教室的黑板上、墙上、课桌椅上到处都有。“是马鸣加写的!”“我看见他写的!”“他还写在我的衣服上!”老师笑了:“是妈妈今天要回来吗?”马鸣加点点头:“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写了那么多。我下课的时候会去擦掉的。”后来,妈妈到学校来接他,这时还没下课,全班同学都朝妈妈看,还笑着拍起手来,只有马鸣加假装没看见,他要让大家知道:他可是不想妈妈的男子汉!(《马妈归》) 
     
      马鸣加一上学,就再也看不到原先堆积如山的玩具了,妈妈把它们装进三个大纸箱,全都藏进壁橱里了。马鸣加哭过,但后来就习惯了。有一天,美术老师说:“下一堂美术课请同学们每人带一辆玩具车来……”马鸣加一到家就直奔壁橱翻纸箱,心里真是快乐死了。妈妈急冲冲地跑来:“马鸣加你翻什么呀?”他慢悠悠地回答:“翻玩具。”“不许翻!”“是美术老师要我们带去的,要画玩具车。”“那,现在也不许玩……”“我把它擦擦干净呀,不然我会画不好的。”妈妈没话可说了。美术课上,全班三十二个同学带来了三十二辆不同的车子。这天放学一到家,妈妈就等在门口说:“快去把玩具车放好!”可马鸣加的装甲车变成了吉普车:“装甲车被同学换去玩一天。”妈妈没办法了。第二天,吉普车又换成了赛车:“还有一个同学要换去玩一天。”妈妈生气了:“如果你明天不拿回来,我把三箱玩具全部送给楼下的小弟弟!”第三天一放学,马鸣加乖乖地把装甲车带回来放进了壁橱。可他进去了好一会儿还不出来,妈妈等得急了。他低着头出来时,妈妈发现他眼圈有点儿红。妈妈进去一看,发现三个大纸箱已被他封得好好的。他害怕妈妈把它们送掉。后来爸爸提出,每个星期天做完功课,可以让他玩一会儿。从此,每到星期天,他都早早地起床,早早地写完作业,早早地开始玩。(《壁橱里的玩具箱》) 
     
      读着这样的作品,我只觉得美,童年的美,童心的美,儿童文学的美。我真的感到,一个作家,只要能写出两篇这样的作品,就该让人刮目相看,就再也无愧于作家的称号。在看了太多生编硬造而又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作品后,我对于读作品和评论作品,已渐生厌倦之心。但马鸣加的故事,又让我找回了读真正的儿童文学时的心灵享受,那种仿佛又回到童年似的安详和宁静,那种惟恐把什么东西打碎的拳拳的喜爱之心,这正是全世界儿童文学的独特的美,这是其他任何文学都难以取代的! 
     
      说了这么多,我居然并没有说出什么分析的话,作为一个批评者,这是失职的。可真的要说,竟又是那么困难。我想说,作者动用了一些不易被人发觉的小技巧,比如,每一篇都有一个小高潮,在高潮处把读者的情绪轻轻地推了推(前一篇的到处都是“马妈归”与后一篇的封好玩具箱红着眼圈出来)。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作者动用了大量的细节,这都是生造不出来的,是要自己去观察、体验来的。再说下去,就是一句老话了:文学离不开生活。 
     
      当年胡适给人题词:“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对于作家,我们也可说:“有多少细节,写多少作品。”没有好细节,也要拼命写,行吗?也行,但十有八九,那不是好作品。 
     
     
  • 成长是一次次的“学步” (——对话《非常小子马鸣加》 ·相关链接
    谢燕子(本报特约记者) 
    郑春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记者:首先祝贺您推出反映小学生校园生活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小说。据说,您为了写好这个系列作品,曾多次整段时间,而不是“蜻蜓点水”式地到学校去“趴窝”、“蹲点”,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生活,用一句网络语言来说:是“零距离亲密接触”,据说收获了不少灵感和段子。现在作品完成了,您又回原来的学校去认真听取小朋友们的“审读”意见。在这个快餐化写作、甚至程式化写作的年代,您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一种非常不讨巧的严谨的写作姿态呢? 
      郑春华(以下简称郑): 
      认真吗?可能是因为我比较笨的缘故吧! 
      我们常说优秀的儿童文学是不分国界和年代的,但反过来说,什么国家和什么年代的作品必定有它独特的气息。因为我毕竟已经远离我的童年时代,哪怕我再能准确把握儿童心理,却难以把握当今儿童的生活气息:他们的喜好,他们的口头禅、他们的困惑等等。既然我是为当代儿童写作,所以我必须去熟悉当下儿童的生活。不然我要是把陀螺、跳橡皮筋等我们那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细节写给当今儿童,他们是不会感到亲切,更不会引起共鸣的。 
      记者:您早几年塑造的大头儿子的形象可以说已经家喻户晓,由“大头儿子”系列故事改编的动画片一直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国产动画片的主打品牌,在已经获得如此成就的基础上,您为什么要暂时放下已经有的品牌产品,而去全新创造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从幼儿阅读领域向小学生领域进军,您是基于某种来自市场的事实趋势还是您个人写作上的顺其自然? 
      郑:再漂亮的衣服天天穿也会不喜欢,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腻烦。我是出于这种很恬静自然的心理来确定我每一部想要写的新作品的。再说我没有放弃“大头儿子”的写作,我只是目前尚未找到新的视点去延续和发展这部作品。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语言只适合学龄前幼儿阅读,后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文字书出版以后,我发现有许多小学生也在阅读,这就给我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也可以给低年级学生写故事,也会让他们喜欢,也会让他们叽叽喳喳快乐地争论着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喜怒。我没有那么意气风发,想要“进军”什么的,累不累啊? 
      记者: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您自己觉得昨天的“大头儿子”和今天的“马鸣加”各自都有何特色?您对这两个小说人物是否有一些偏爱?是不是希望通过他们表达您的某种文学理想或教育理想?  
      郑:这么说吧,写作大头儿子这个人物的时候,我的内心比较轻松,我只想把一个幼儿天真可爱的一面从我的内心释放出来;而写马鸣加这个人物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不是那么轻松了,相反地常常会伴有一种沉重感。所以说这显然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前者的特色单纯可爱,无忧无虑,生命的状态仍然处于自然状态;后者的特色喜怒哀乐样样具全,压力重重,生命的状态处于半自然半社会化状态。我对这两个人物既没有“偏爱”,也没有“偏恨”。 
      我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两个人物来展现两种生命状态,以此呼吁我们的社会更“自发”地尊重孩子,呼吁我们的成人更“自觉”地理解儿童,热爱儿童。 
      记者:马鸣加系列是写小学生生活的,主要背景放在学校。您是如何处理您理想中自然、健康的儿童成长和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评价体系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的? 
      郑: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面对生活肯定都有自己的无奈和困惑。人总是要告别童年,进入生老病死的轮回,但每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基于这么一个前提,我肯定会采用浪漫的或者说是理想主义的笔调,在我的作品中积极协调好这种关系和调解好这种矛盾。我不会让已经“困惑”、“无奈”的孩子再在我的作品中去加重这个负担,相反我会刻意地在我的作品中尽力去为他们减轻重压,让他们有希望,有憧憬。每个人应该在希望中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人类社会才会因此向前蓬勃发展。 
      记者:读了马鸣加的故事,感觉到双重的真实,文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眼前常常会闪出“马鸣加”的身影,仿佛他是邻家的孩子。我想问您,马鸣加这样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不是作品)中会是怎样一种成长状态?他也可能遭遇许多像小说里的那些充满喜剧感的挫折,您对生活中的马鸣加们以及他们的父母、老师们有什么建议? 
      郑:很显然,孩子生活中的挫折要“坚硬”一些,所谓挫折是成长的代价,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婴儿在学步过程中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成人的态度,我们能不能也用对待婴儿学步时的心态来对待成长中的儿童? 
      记者:据我所知,您曾在欧洲西部的德国、东部的波兰都居住了较长一段时间,对那里的儿童生活及学校教育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它们与国内的儿童生长状况有什么异同?这些对您创作马鸣加有无影响和启发? 
      郑:因为语言的障碍,我不可能对这两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状况有特别“深入”的研究,只能说略知大概,也就是从自己亲眼目睹到的现象以及不多的交流中获得。虽然只是很皮毛的获得,已经让我的内心有很大的触动和感慨。我觉得中国儿童和外国儿童生长状况的最大不同点是非独立和独立。 
      毫无疑问,这些年的异国生活,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触动,因为感慨,我自然而然地会去反思中国儿童的生活状态,更清晰地看到它于中国儿童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 
      记者: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具有两重性,您既是一个面对真实世界的成人,又是一个进入童年状态为孩子写作的作家,您如何保持自己鲜活的童年感觉,如何最快进入童年写作世界?德国儿童文学之父凯斯特纳说,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内心感悟? 
      郑: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保存我的所谓的“童年的鲜活的感觉”,我不知道怎么去保存。最近我正在读法国艾姿碧塔的《艺术的童年》,她既是画家又是作家,她在书中非常强调她的创作是来源于她的“儿童经验”。我想我也是的,如果儿童经历已经变成一种儿童经验,那便是永存的。当你开始为孩子写作的时候,你就是在写自己童年的种种感觉和感受,尽管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但是喜悦的心情和失望的感觉是一样的。 
      凯斯特纳是谁?名字很熟悉但一时想不起来他写过的作品。 
      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他大概指的是一种生命阶段上的东西吧!我们不是常常说“逝去的童年”吗?我倒是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觉得我的缺失部分竟然是“成人”部分。好像那个“成人生命阶段”我总是“抵达”不了,或者说因为“抵达”得很艰难,于是干脆就放弃了。 
      记者:您怎样看待当下的儿童文学市场?您预期“马鸣加系列”在这个市场中应当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 
      郑:我对于儿童文学市场的点滴经验,都是来自于出版社和编辑,没有一点个人获得的经验,所以也就谈不出“怎样看待”。 
      不过,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我生孩子的时候没有预期过他将来会在地球上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我只是朴素地希望他将来是一个正直、富有、健康、快乐的人。对于我的作品我也不会去预期什么,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读到它,喜欢它。这是对我劳动的肯定。 
      记者:如果此时您要给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教育工作者、还有儿童读者们说一句话,那您会说什么? 
      郑:对大人,我要呼吁他们耐心、平等、平和地对待孩子。 
      对孩子,我希望他们积极、勇敢、快乐地面对成长。 
     
  • 真实·生动·感人 (樊发稼 ·相关链接
      大头儿子的“妈妈”郑春华又有新作了! 
      这就是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儿童小说“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 
      ——随着女作家用素朴流畅的文字娓娓叙述,一个普普通通的一年级小学生,一个聪明淘气、天真任性、活泼可爱的小男子汉,正在向我们走来…… 
       作为一名职业的儿童文学评论工作者,我要说,看了郑春华的这个系列儿童小说,真是好高兴、好激动。 
      我迄今为止读到的国内小学生题材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中,像马鸣加系列这样生活气息如此浓郁、孩子形象刻画得这样鲜活动人的,实属罕见。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小学生的生活故事,不就那么点事吗。 
      可是,“就那么点事”,在郑春华多彩的笔下,竟被演绎得如此有声有色,生动感人。这真是一种“奇迹” ! 
      既然是小说,故事情节自然少不了“虚构”,然而这虚构的小说,读来却让人觉得如此真实,就像作者只是将生活里发生的事情一件一件实录下来一样。这就是写作者的非凡本领了。郑春华正是这样一位具有这种非凡本领的女作家。 
      作品从马鸣加第一天上学开始写起,用十分平朴清浅的语言,讲述了这个小主人公在小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里,和他的小伙伴们的种种事情。整部作品由几十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让人会心一笑的有趣的情节和细节,这些情节和细节,无不反映了马鸣加这个七岁小男孩(当然还有他的小同学)——只有这个年龄的小男孩特有的童稚心理和天真感情。作家细腻的描写,使我们“目睹”了他的一言一行;马鸣加这个小男孩形象正是通过这“一言一行”,逐步活灵活现地凸现在我们面前,令人难以忘怀。 
      郑春华展示儿童心理情感和刻画人物形象的笔触十分精细、十分讲求层次。不妨随举一例:在“小辫子开关”一节里,马鸣加调皮地给同桌女生毛西文取了个外号叫“毛毛虫”,马鸣加有时候喜欢毛毛虫,有时候又讨厌毛毛虫。“比如马鸣加忘记带橡皮的时候,就会喜欢毛毛虫:‘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用用好吗?’毛毛虫好像带着粮食一样总是带着好几块橡皮,她会立刻送给马鸣加一块很大的。”“要是马鸣加上课看《机器猫》,毛毛虫说要举手告诉老师的时候,马鸣加就非常讨厌她:‘你敢?我揍死你!’毛毛虫很勇敢地就要举起手来了,马鸣加只好不看。”尽管马鸣加常常欺负毛毛虫,但有时候也对她蛮好的,例如帮她拿饭,帮她吃难吃的咖喱牛肉,帮她传纸条等。有一天,当马鸣加得知毛毛虫跟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再也见不到她时,他忍不住趴在桌上伤心地哭起来。可第二天后他又反而高兴起来,因为毛毛虫一走,马鸣加可以一个人坐两个人的位置啦——瞧,这就是作家对七岁小男孩马鸣加心理活动的实录式描写,多么真实、多么生动! 
      像这样的精彩叙述,在书里可谓比比皆是。 
      郑春华显然不刻意于赋予自己的作品什么教化意义,她只是将生活中见到的、认识的、熟悉的小孩子,他们的种种行为表现及其特点,他们这个年龄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喜怒哀乐,十分自然地如实写出来而已。我猜想“马鸣加”这个人物很可能是作者以某个她极为熟悉的小男孩作为模特儿的,当然许多同样龄孩子的一些特点,她都集中到马鸣加身上了。这就是所谓“典型化”。 
      只有深入生活,充分熟悉和了解所描写的对象,加上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出众的艺术表现才华,才能塑造出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这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谁也无法逾越的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 
      我非常佩服郑春华对于现实生活、对于当今小孩子生活和生存状态的深入而又精准的了解和把握,十分佩服她的勤奋和执著,十分佩服她对于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不懈奉献的精神。 
      我想每一个关注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发展的人,都会为有郑春华这样的优秀园丁在这个园地里辛勤耕耘而感到极为欣慰和高兴。 
      不仅长篇儿童小说“非常小子马鸣加” 系列的广受欢迎是可以预期的,而且我相信郑春华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来。 
     
  • 和马鸣加一起快乐成长 (金 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相关链接
      与孩子打交道,绝不是降尊俯就,而是像真正的朋友一样,平等地与他们交往。就算你是孩子的父母,当你与他们相处的时候,需要的也是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我读郑春华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感受到的是亲情之间的温馨亲和,听到的是朋友之间的款款私语。 
      我读“系列”五中的第一篇《马妈归》时,在忍俊不禁中被深深地感动。为目送妈妈乘飞机“到德国去考察一个月”,马鸣加“仰头看着天空”。而在妈妈要回家的这一天,他又在黑板上、墙上、课桌椅上写下了“马妈归”。我在鼻酸眼热中笑了。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我看到了母子之间情感的互相交融、互相渗透。这篇故事代表了“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故事中明快温暖的基调。 
      马鸣加的故事,在我心中唤起的是对于儿童内心世界发现的快乐,是对待儿童纯真本色的倾心。在《笫一和笫二》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在孩子之间的争强好胜,甚至是妒忌心理,但是他们的坦诚和友善,又使他们摆脱了世俗,各适其宜地走到了一起。在《真人变假人》中,我看到了孩子式的对“真”的追求。他惋惜体育老师因结婚穿上了西服,变得像“橱窗里的假人”。孩子看待这个世界,以其纯真的态度,表现出内心世界追求的“完美”。 
      孩子的世界是值得眷恋的。这眷恋,不仅可以唤起我们对于他们的热爱,也可以引发我们的反思。读《好朋友的生日》,让我们更加喜欢热心肠的马鸣加,为了丁转转的生日跑前跑后。这副聪明义勇的热心肠,让这个班集体成了“相亲相爱一家人”!《生病在家》这篇温馨的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对于友情的企盼。马鸣加发烧了,盼望着能接听老师和同学的电话。恰好在他睡着了的时候,老师带着一束鲜花来探望他。因为妈妈没叫醒他,他没能“由自己来告诉老师自己的病情……”而哭起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反思到孩子在天性的表现上,总是更占据着优势,他们以更纯真的心期盼着纯真的心,而成年人也许多了几分后果之虑、得失之累。 
      郑春华有一支彩笔和一颗善感的心灵,自然如意地从常见的素材中提炼出逸趣横生的故事,从平谈的故事中翻出无限的波澜。我想,作者熟悉幼儿生活固然是重要的,但深刻的思考,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也是极其重要的,作者运用她思考的激情为我们营造了这些有趣的故事,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性格。 
      走进马鸣加的世界,就是走进人生的那片澄澈的光照之中。 
      走进马鸣加的世界,就是和马鸣加们在一起快乐地成长着。 


会员书评
  • 红泥巴书评 (506431023 ·2010年03月 )
      马鸣加很幽默,马鸣加由于字写得难看,被别人看成马口鸟力口,结果大家哄堂大笑,马鸣加还为了玩玩具,今天借同学,明天借同学,一年级的马鸣加跟我一样,很天真,可爱。
    书评人打分: ★★★★★
  • 很淘气 (hoolooloo ·2008年01月 )
    他很淘气
    书评人打分: ★★★★★
  • “马鸣加”私密大爆料 (唐池子 ·2007年04月 ·相关链接
      马鸣加?谁是马鸣加?马鸣加从哪里来的?马鸣加想干什么? 
      别说你不知道! 
      你看,把“马鸣加”几个字拆开写,就是“马口鸟力口”,马鸣加是谁?马鸣加就是“马口鸟力口”,哈哈!马鸣加后面总是围着一群死党,在他屁股后面叽喳喳叽喳喳,大喊马口鸟力口——马口鸟力口,好过瘾的样子!  
      可是,马鸣加到底是谁? 
      你还不知道?马鸣加都为自己写了一首歌呢。这首歌叫《马鸣加,你真棒!》,唱起来起劲极了,比机器猫还机器猫。“我是开飞机的隐形人,追上外星人和恐龙,我的发明顶呱呱,比牛顿还要行!” “我想在土里种下云彩,所有人变成好人和英雄。”牛吹得比A啦多梦还大吧!谁叫马鸣加是一个梦想家呢!梦想家,就是做白日梦胡思乱想的大专家啊!马鸣加可不管,他闭上眼睛高声歌唱:“我相信明天的天空,会更加明亮;我相信梦想会成真,实现童话愿望”,你看,你看,他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快乐的小家伙! 
      但是,马鸣加究竟是谁? 
      嗨,老兄,你可真会打沙锅!马鸣加不就是“非常小子”吗?难道非常小子就非有电死人的外形、心有九孔的智慧吗?No! No! No!告诉你,马鸣加不穿名牌、不戴歪帽子、不穿有洞的牛仔裤、不做蛋白质粉丝,呵呵,可是他照样是百分百非常小子!他是敢死队的头,不过是“倒说”敢死队,就是把句子倒着说,无人能敌!他是五只书包的主人,每天背一个,从不出错!他有一对可以当门墙的鼹鼠牙,像玛丽莲·梦露的美人痣,算得上他的免费品牌!他能一口气干掉一包麻辣牛肉干,也能一个月小心翼翼地照顾一只流浪小猫;他还能闭上眼睛拼装一辆豪华赛车,还能睁大眼睛看一百九十九遍《A啦多梦》! 
      天!可是这个马鸣加想干什么? 
      这个在4月8日过生日的男生,具备白羊座的诸多特点。他也是独自在天空中闪耀的星星,孤单、带点忧郁气质,还有一种奇特的美丽。他有很多成长的烦恼,也有许多成长的快乐!他想干什么?他想长大,快乐地长大,少一点磕碰,但是磕碰如果真的来了,他也会学着不再害怕,他想做真正的男子汉,想真诚地用自己那颗小小的童心拥抱整个世界和世界里的人们。他也许想让更多的大人通过认识他而了解天下所有的孩子,因为他也是所有孩子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也许他什么也不想干,他只是想和更多的孩子做朋友,因为他很孤独。 
      拜托能不能把这个马鸣加说得更清楚一些? 
      嗯,拜托打锅专家不要这么专业行不行?更多的问题你可以问问马鸣加的妈妈,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倾情打造非常小子马鸣加,她一定会有更多马鸣加的私密要爆,赶快去发挥你的特长吧,哈!还有你可以赶快找到少年儿童出版社为马鸣加出版的书《非常小子马鸣加》,绝对是马鸣加的个人写真集哦。另外,你可以登录马鸣加的博客:blog.sina.com.cn/u/1268623557,那里有n多的版块等你吐口水呢,上面还有更多的马鸣加信息呢。你还可以给马鸣加写邮件,邮箱地址是:mamingjia2007@126.com,来信必复,等着你的亲密接触哦!  

    书评人打分: ★★★★★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