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命花园(0启发精选世界优秀畅销绘本) 购买→ ←查看
有2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18036次
 
0~3岁
3~6岁
6~9岁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0~99岁
9~99岁
家长/老师
 

 

 
 
走进生命花园(0启发精选世界优秀畅销绘本)
Il Faudra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法)蒂埃里·勒南
(法)奥利维耶·塔莱克
柯蕾

中国民影 2010年04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29.8 会员价:44.7
会员折扣:150%

开本:16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内容简介】 
    孩子从他的岛屿观察世界,他看到了海洋、森林、眼泪、战争和饥荒……孩子想象世界上的灾难与不完美,也想象应该为这个充满缺憾的世界做什么,他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记述着世界的美丽与丑陋,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这个故事的结局令人惊奇!作者以鲜艳的浓彩描绘真实的世界,对照书中主角简单近乎无彩的铅笔线条,呈现现实与虚拟世界并存的效果。 
 
【作者简介】 
    蒂埃里·勒南(Thierry Lenain),法国知名畅销童书作家。1959年出生于法国,八岁开始写作。迄今,他已为儿童和青少年写了五十多本作品并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他一生的志趣在于陪伴所有的孩子成长,其作品轻松、细腻、风趣,关注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文字风格多变。 
    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关注一些比较沉重的主题:种族、死亡、家庭问题……蒂埃里认为:“这些生活中的好与坏,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只是提出对生命的热情,还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代表作品包括《走进生命花园》《萨琪到底有没有小鸡鸡?》《萨琪想要一个小宝宝》《我是老大!》《鳄鱼怪》《种子宝宝》《李奥的天使》等。 
 
【画家简介】 
    奥利维耶·塔莱克(Olivier Tallec),法国知名的插画家与广告绘图师。1970年出生于法国布列塔尼,1998年出版了第一本儿童绘本之后,就爱上了这种创作形式。他与法国的多家出版社合作默契,还活跃于新闻、杂志及流行品牌的广告等领域,成果丰硕。 
    奥利维耶擅长运用不透明水彩大笔挥洒出鲜艳明亮的色彩,再加上炭笔勾勒、明快的笔法以及具有表现性的线条,构筑生动的画面,而且充满了法式幽默,是一位深受欢迎的插画家。代表作品包括《走进生命花园》《莉塔和那个那个的圣诞节》《有你,真好!》等。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为希望着色 (杨思帆(插画家、图书艺术指导、儿童阅读推广人) )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还没看到文字,就被一片强烈的中国红吸引住了,这大胆的配色,笔法粗放的画面,看似随意、不拘小节,却面面俱到,整体色块单纯明快,而细部肌理丰富微妙,散发着法国人独特的浪漫不羁。和很多或细腻甜美或工整精密的图画书相比,这样的风格无疑独树一帜。 
      再细看每一页的构图,几乎所有的画面都具有一种“双重性”——色彩涂抹与铅笔淡描相结合,一方面,画家使用大笔触,饱蘸丙烯颜料浓厚地涂抹,笔意酣畅,结构整体;而另一方面,则又是素白松散,略带儿童线描的单纯气质。两者交映,宛如一支乐队与一把小提琴的协奏曲。可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并非无心为之,只有在真正细读这个故事之后,人们才会恍然大悟,这样的画面,正是对这个寓言般的童话最好的诠释和表达——浓厚的一面,显然是渲染故事中的沉重现实:满目荒凉的土地上战火纷飞;饥饿的灾民无力地望着苍天;人们行色匆匆对路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豪华大船上的乘客面对海中的屠杀麻木地闭上双眼……而素白的一面,则是展开儿童心中的纯净希望:士兵的长枪变成鸟儿栖息的树枝和牧羊人的笛子;用绳索套住漂移的云朵;把白色的玩具小船放入一个安全的港湾……除了这些,画家还不时用一些“小花招”来隐喻自己的态度。比如当海洋被污染、鲸鱼被屠杀时,画家借鱼儿们结队逃离来表达不安与不满;还有电视中的政客,和其他人物造型都不同,画家给了他“撒谎的皮诺曹”式的长鼻子,加上闭着双眼的傲慢脸孔,颇有讽刺的意味。而月亮上插着的国旗则更明显地透露出画家对某些“超级大国”只懂物质发展却忽视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射和嘲讽。 
      但如果只看到这些,你还是不能领悟这些画最精彩的地方。其实,如果要真正体会这些画面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就必须抛开所有形的部分,那把打开真相之门的钥匙,还是那一开始就会触动我们的——颜色。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红色,那是孩子所在小岛的主色调,它可以看作是象征着生命、血液、热情的颜色,但是,当它出现在战场上、灾民的衣服上、电视机柜上、流泪女人身后的道路上……却表现出了一种极度的焦虑和不安,就像一颗正在跳动中滴血的心。而当它在孩子降生时母亲背靠的沙发上再次出现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一种由衷的喜悦和满足。而归根结底,我们可以把这种色彩叫做——爱。正是因为有爱,对生命才有热情,对别人才有同情,才有不安中的期待和失望中的希望。而与此相对的另一种色彩,则是蓝色。这片蓝首先是天空的颜色,它出现在扉页上的时候,虽然只是小小一圈,却让人感到自由无边。但是,当这蓝色再度出现在军人的制服、冰冷的街道、染血的海洋和寂寞的夜空中的一刻,它却充满了沉重、压抑、冷酷、无奈的感觉,然而,在孩子躺着的森林中,树丛之间的那片蓝色却又恢复了安宁、闲适和自由的感觉。因此,我们似乎也可以把这蓝色看做是画家心目中大自然的一个象征——当人类犯错的时候,自然对我们来说就是冷酷和无奈的;而当人类放下敌意,敞开怀抱,去善待身边事物的时候,自然就是世间最美好的一切。 
      当然,除了这两种主色调,还有许多其他的色彩,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页,那些母子依偎的窗口,在灰白线条构成的钢筋水泥森林里,一点一点金黄颜料的渲染,如播撒种子一般,播洒下金色的灯光,让人情不自禁想起泰戈尔的诗句:“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大红、蔚蓝、金黄……正是这些情感充沛的色彩,让这本图画书的表达更为丰富和深刻,而这些色彩,也正像人生必然经历的喜怒哀乐一样,都有它存在的价值,缺了任何一色,生命都不再完整。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画面中孩子所在的四周,画家始终没有着色,只用铅笔轻淡松散地勾勒,这,也是画家的一种言语,这片空白,一方面是表现孩子还没有“降生”的空灵,更重要的是,它代表对现世的种种问题的希望与反思——这些希望与反思暂时还没能实现,正等着“决定降生”的孩子们去实现。也可以说,这本书中最为精彩之处,恰恰是这片没有着色的空白。虽然,在绘画中,我们都知道“留白”的重要,可在人生的画卷中,却很少有人想过要“留白”,我们总是急不可待地给自己、给孩子,涂抹上自己认为正确的颜色,却很少想到,一个希望的存在就像是那片未知的空白。一个人是需要有希望地活着的,他也需要保持一些对未来的不确定,才可能更有朝气地去梦想和创造。所以,对已经身为人父人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除了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思考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很微妙的启示,那就是:不要过早地规划孩子们的人生,要相信,他们会比我们更懂得,什么是应该去做的,什么是应该去爱的。就让我们的孩子更自由地去决定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思想,去为希望着色吧! 
     
  • 如果,可以选择…… (漪 然(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 )
      每天有一件必做的事,就是在吃饭时,陪爸爸一起看电视新闻。其实,有时候,我真的并不喜欢看这些近乎于冷酷的报道:今天某地被导弹击中,明天某命令让老百姓都必须接受X光检查……犯错误的是少数人,承受不幸的却总是无辜者。为什么?尤其是,看到那些灾难中的孩子,那么无助地望着大人,眼里没有泪,却充满了惊诧和恐惧的时候,我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收紧、疼痛…… 
      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带着甜甜的微笑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或是笨笨地拿着小勺去舀起一点儿鸡蛋羹,便觉得这世界还是很美好,很值得继续努力去生活,去品尝每个温暖的小细节;可每当我看到那些弃婴,那些被战争夺走家人和家园的孤儿,那些被迫过早戴上眼镜的小学生,那些挣扎在温饱线外的农村少年……我的心里,就不由地会冒出这样的怀疑:这些无辜的小生命,如果可以选择,他们还会选择这个世界做自己的出生地么? 
      是的,如果,可以选择……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假定是可笑的,他们不相信孩子也会有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他们把儿童表现出的情感、渴望都当作是条件反射,却忘记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感觉…… 
      这就是我为什么忽然感到,自己的心被一本书猜透了的缘故——似乎它正是为了那句话而来:如果,可以选择…… 
      当一个站在自己无忧无虑的岛上的孩子,看到世界上所有的忧虑和苦难的时候,他还会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么?他为什么要选择来到这样一个世界? 
      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出生——仅仅是因为他觉得: 
     
      应该用绳索抓住云朵,让雨水灌溉沙漠…… 
      应该把海洋清洗干净,然后坐在大海前面,自由地梦想…… 
      应该在森林里尽情地散步、探险,应该写下那些被遗忘的童话,然后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静静倾听…… 
     
      无数个“应该”,那么简单的道理,却没有人真的去努力尝试。是不是,那些大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在冰冷肮脏的街道上行走;习惯了看着鲸鱼的血流在大海里;习惯了流泪和无视别人的泪水;习惯了机械地服从命令,即使这命令是让他们把枪对准一个孩子?当看到书中那个闭着双眼的大人物在孩子身后发表长篇大论时,我忽然想到某些大会上那些用无休止的争论取代了拯救地球的主题的各国代表,他们闭着眼睛计算一千亿或是更多金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想过自己作为父母,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干净的海洋、可以散步的森林或是一片柔软的草地?如果,他们根本连想都没想过这些,他们的脑子里又在想什么呢? 
      是每天都在举行的冗长会议?是不停运转着制造武器和污染的工厂?是铺天盖地宣传着金钱万能的广告?还是把已存在的一切重复一遍却不能给人任何新知的教科书? 
      和这一切相比,一个孩子的声音却显得多么微弱和苍白!在那无数浓重的色彩中始终保持着一角洁白的书页仿佛也在思索:如果,可以选择,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里,一个柔弱的小孩儿会怎么做?是如同一张白纸被颜色浸透、在成长中忘却自己曾经向路边乞丐伸出小手,曾经在绿树下安眠,曾经用绳索拉过云朵……还是远离成年后的责任,远离尘嚣,去做个长不大的彼得•潘? 
      不,如果,我们只有这么一点点选择,这个世界就永不可能脱离钻木取火的蛮荒时代,莱特兄弟就永不可能实现飞行的梦想,爱迪生就永不可能在黑暗中发明电灯,甘地就永不可能让印度人走向独立。选择长大很容易,选择永不长大也很容易,但选择在成长中保持自己最初的自由与梦想、真挚与善良,却是很难很难。正因为,这些人选择了知难而进,而不是忘却或逃避,人间才有了希望和温暖。 
      而我来到儿童文学这片寂寞的土地上,不也是自己的选择么?只是,有时候,我也会忘记自己最初的热望,忘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甚至怀疑,自己的耕耘、播种有没有意义?只有看着孩子清澈的目光,我才会再次清晰地想起,每个人都曾经是一棵可以长成任何模样的嫩芽,每个人都在灰暗的现实中做过让世界更美好的梦,正像那结尾的画纸上正被温暖的光一扇扇点亮的窗口。而所有心里还装有这样一点光明的大人,如果,他们也可以选择,我相信,他们还是会选择: 
      放弃一切现代化的舒适,去贫困山区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读一首诗; 
      冒着看不到明天的危险,去废墟下寻找一个正在失去温度的小身体; 
      拿出自己所有的藏书,为农民工的孩子建立一个阅览室; 
      带着远离自己亲人的缺憾,去守护一群孤儿的童年; 
      用自己的骨髓和血浆,去挽留那些正在被死亡带走的孩子…… 
     
      应该学习拥抱……应该学习说“我爱你”,即使没有人对你说这三个字…… 
      一个无需播种、耕耘就花团锦簇的小岛,就不需要有人付出悲哀与喜悦的感情;一个没有痛苦、不公的世界,就不需要任何人去付出努力。也许,一个孩子不是自己选择来到这个世界的,但是,当一个孩子明白了这个世界有多少缺憾,却仍然选择继续留在这里,继续去爱,他就已经跨出了自己生命中最有力的一步。而尽管早就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守护着这些年轻轻的生命,在并没有鸟儿飞翔的天空下梦想未来,和他们一起对月亮说“生日快乐”和“对不起”。这,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深知: 
      每个生命都应该有诞生的意义,就像绽放的花朵应该成为丰美的果实。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珍惜,因为他们可以走到我们永远走不到的地方。 
      每个不幸都不该成为拒绝去爱的理由,因为冰雪总会在春阳下融化。 
      因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就是——新生。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