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屋(和英童书系列) 购买→ ←查看
有4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15651次
 
0~3岁
3~6岁
6~9岁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0~99岁
9~99岁
家长/老师
 

 

 
 
蜗牛屋(和英童书系列)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艾伦·亚伯格
(英)吉里安·泰勒
周逸芬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年12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39.8 会员价:31.8
会员折扣:80%

开本:16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9~12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内容简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兄妹突然变得非常小。 
    他们住进一个蜗牛屋,遇到许多新奇惊险的事情。 
來,让我们随著小兄妹一起缩小,一起经历这场意趣盎然,险象环生的冒险! 
 
    本书图画精致优雅,故事充满童趣、高潮迭起, 
适合父母搂着孩子一起阅读。 
 
【作者介绍】 
    艾伦·亚伯格(Allan Ahlberg),英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在成为童书作者之前,曾经当过邮差、掘墓工人和铅管工人。他从不介意提及自己那段四处打工的日子,因为“生命中的每一个经历和记忆,都会成为日后创作的素材”。他与已逝妻子合作的《快乐邮差过圣诞》,曾获英国格林威大奖。 
 
【绘者介绍】 
    吉里安·泰勒(Gillian Tyler),英国知名插画家。1963年出生, 从曼彻斯特工艺学院插画系毕业后, 进入广告界从事插画工作。吉里安对早期的微型画非常感兴趣,不断将旧有技法创新改良。《蜗牛屋》中的插画,每一个细节都巨细靡遗呈现出来, 精致得令人赞叹, 让读者仿佛又回到细腻典雅的微型画时代。 
 
【译者介绍】 
    周逸芬,两个孩子的母亲。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硕士、北师大博士,曾获金鼎奖最佳主编奖。《米米系列》(四本)获《父母必读》与红泥巴读书俱乐部TOP10年度最佳童书,并售出十余国版权。《冬冬的第一次飞行》获“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童书奖。《小球听民乐》获金曲奖最佳儿童音乐专辑奖、TOP10年度推荐、冰心奖。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蜗牛屋 (赵国宗 (台湾艺术学院教授) )
    《蜗牛屋》书中的插画具有优雅、温馨的气质与风格。故事的开始,是奶奶在住家的庭院里照顾小孩。她招呼小孩到身旁,开始讲故事。 
     
    故事的角色就是奶奶的孙儿——男孩、女孩和小宝宝,十分亲切而生活化。故事的内容有些像《艾丽斯梦游仙境》或电影《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角色小到可以住进蜗牛屋,在视觉上就是好像用显微镜放大,人物与自然做比例上的对比,产生梦幻的超现实。这样的情况下,显得危机四伏,而发展出很多戏剧的惊险与高潮:一次地震、一次婴儿不见了、一次大鸟来袭,每一次的惊险都制造了紧张与悬疑;故事的设计富有变化且完整。图画书有语文与图画的世界,尤其图画对儿童更有吸引力,份量上也显得比较重要,尤其以文学类来说,更着重欣赏与传达美感,可以说是感性的艺术作品。这本书的图画以淡彩技法,有石刻版画趣味,以纤密的素描,配上柔和的浅色调,风格复古,有传统的英国风,如波特 (Potter 1866-1943) 等画风,但仔细观察人物与景象,还是现代的,尤其对植物、昆虫精细描绘的技术与用心,都令人赞佩,图画不只精致,更有一份优美、温馨的诗情。 
     
    插图以连环图画呈现,依情节发展时而多幅,时而单张,编排设计有节奏律动的美感。故事依时空发展,由早晨到夜晚,景色、环境的变化与设计也很巧妙。 
     
    《蜗牛屋》的设计富有创意,从室内外的设计与布置,可以看出插图者付出很多的心思。插画风格虽然有点儿传统,没有现代插画表现的强度,但其优雅内敛,富有深度,可以供目前流行较粗俗、缺乏质量的出版借镜与参考。 
     
    这本书文图配合佳,文图质量亦佳,是值得亲子共读的好书。  
     
    和英编辑部辑录自“好书大家读”好书榜 
     
  • 图画书纵横—— 从《蜗牛屋》谈起 (张素椿 (图画书读书会负责人) )
    看到和英出版社出版英国作家艾伦·亚伯格(Allan Ahlberg)的图画书新作《蜗牛屋》,不禁松了一口气。不知是出版信息的不足,还是这期间他确实没有图画书作品?这是自从九四年他的创作搭档也是他的画家太太珍妮特.亚伯格(Janet Ahlberg)过世后,在台湾看到他的唯一新作。 
     
    台湾的读者对他们夫妻也许陌生,不过如果提起正传出版的《快乐邮差过圣诞》,知道的人就多了。这本书平常在书店里看不到,到了十二月圣诞节左右就会上市,这种情形已经很多年了。 
     
    艾伦·亚伯格的文字作品除了图画书,还有很多少年小说和诗集;前者都是和他太太合作,后二者也有其它画家为他作插画。其中以邮差送信并和童话故事主角互动所发展出来的图画书,亚伯格夫妻共创作了三本。第一本名为《The Jolly Postman; or, Other People's letter》(1986) ,它是借着送信的邮差,分别造访流传已久的童话故事要角。童话故事的主角们在“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的结局后,不再石沉大海 ,已有了新的消息。这书与其说是邮差先生送信给大家熟悉的故事人物,不如说是他为读者捎回来童话故事人物的近况,好像他们至今仍活现在某处。 
     
    在美国现代版童话名作家Jon Scieszka(中文版《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作者)和画家Lane Smith这对拍档尚未崛起,他们合作的第一本书《The True Story of The 3 Little Pigs》(1989)尚未问世之际, 对岸英国亚博格夫妻书中灰姑娘和他的夫婿正要搬家,面临出售城堡的境遇,以及杰克与魔豆树中的巨人居然温柔地怀抱着幼儿等等情节,真是震惊了西方图画书界。这本书得到的奖项包括英国的Emil Award、荷兰的Book Key Prize、以及法国的Prix du Livre Pour la Jeunesse 奖。 
     
    第二本是《快乐邮差过圣诞》,原名《The Jolly Christmas Postman》(1991),延续第一本的点子,加入了耶诞的气氛。得到英国的Kate Greenaway Medal奖。第三本也就是珍妮特.亚伯格最后的作品,名为 《The Jolly Pocket Postman》,几年前在书店里看到迭了两尺高,卖六 折多,颇为它的不被人知以致如此贱卖遗憾,当时打了许多电话通知同好。此书的邮差因为送信时意外受伤昏迷,书中的童话故事人物,有的出现在他昏迷前与清醒后,有的则是出现在他昏迷的梦境里;而梦境里和童话故事主角们追逐不休的邮差是缩小的,小到这本书还要附赠一只小放大镜。现在,当艾伦.亚伯格遇到一位“对中古世纪的手抄本装饰画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盛行于十六、七世纪的微画,… ”(和英笔记P.86)并且画风和珍妮特·亚伯格接近的画家吉里安·泰勒(Gillian Tyler)时,这“缩小”的点子,延续到《蜗牛屋》里,是极其自然的事了。 
     
    真实且传神的家庭生活情境 
     
    珍妮特·亚伯格的画温和美丽,每个画面都非常生活化,不论室内或室外,放眼望去,所有的房舍、景物与对象好像都该也必然在那儿。举《Peek-A-Boo》一书里的厨房为例:系着围裙的妈妈弯着腰正在倒汤,桌上有切一半的面包、铜钱掉出来的皮包压在报纸上、果酱和杯盘散置着、地板上是玩具和一只鞋、水龙头滴着水、水槽里泡着洗一半的衣物、墙上挂着月历和贴着小孩的画、绿格子窗帘的玻璃窗外是跳绳的女孩……;这些景象巨细靡遗地描绘有三个小孩的家中一角,家的感觉既真实且传神。有兴趣做功课的读者如果在有关“家”这个主题的作品中作比较,看不同画家如何以室内摆设与生活物品来传达家庭生活情境,便不难发现珍妮特.亚博格的突出且予人深刻印象了。书中另一幅公园图,也令人有如置身其中般容易感受愉悦悠闲的气氛,难怪台湾有插画家忍不住要抄它。 
     
    《蜗牛屋》的画家吉里安·泰勒和珍妮特·亚伯格的画应该说异中带同;仔细看,吉里安的画用更多细密如针般的线条去处理“面”,对于物象外围的轮廓,她习惯用中断的短曲线去钩。她和珍妮特·亚伯格一样有生活化的布局,一样流露出图画书里的“英国风”(和英笔记P.79)。 
     
    到底甚么是图画书里的“英国风”呢?它是一种很容易感受与认同却不一定能说清楚的风格,但只要排开Kate Greenaway(1846–1901)、Beatrix Potter(1866–1943)、Janet Ahlberg(1944–1994)等人的作品,就可以发现这些英国画家的共同特色︰他们是淡彩的,是田园的、生活的,并且以沾水笔钩着柔和的线条。Kate Greenaway的作品虽无中译本,但台湾也找得到原文书;Beatrix Potter的作品就是大家熟知的比得兔系列。这些风格延续下来,就连近年的Angela Barrett、Bernadett Watts、或是台湾有中译本《野蔷薇村的故事》的Jill Barklem、《小菲菲和新弟弟》、《家》、《小阿力的大学校》等的 Catherine Anholt也有一点味道。  
     
    顺手拈来的故事当中…… 
     
    《蜗牛屋》里的图大大小小不少。如果先只看说故事的奶奶,包括说故事前与说故事后共有十一幅之多;她的左右手搂着两个孙子,旁边的娃娃车里还有一个小婴儿,每个画面都是同样的四个人,依着文字的描述画出:“…奶奶转身帮他把帽子带好。”“…奶奶顺手挥走一只飞蛾,…”“瓜瓜把厨房的灯打开,奶奶抱着婴儿走了进去。”等姿态与表情。其余大小方格子里的图,有时是一个场景、有时是分解图、有时像连环画,才是故事内容。在同一个跨页里做不同角度的表现,令人想起Tomi dePaola的《阿利的红斗篷》,它也是在主轴故事进行之外,还有小题贯穿全书,读者可以注意那只一直出现的黑脸的羊,试着了解它的心情;或者留意每一页忙碌的小老鼠,看它到底在忙些甚么。《蜗牛屋》因为是奶奶在说故事给孙子听,故事进展中,时时还要回到奶奶与孙子的对话,加上图画里还有说故事时环境与时光的更迭,连画眉鸟、猫儿等也相左右,显出奶奶说故事的顺手拈来。  
     
    《蜗牛屋》里有好多幅缩小了的主角在花草丛中的图非常漂亮。这种连画家自身也缩小在看周遭的取景方式,在西洋美术名画中也可见到,那就是原作曾来台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过的鲁索(Henri Rousseau 1844-1910)的作品;六月迁址开幕的诚品台大店儿童书店入口处也有这样的海报布置。此外,巧的是年初国际书展时曾来台的两位作家的作品—杨志成(Ed Young)的《但愿我是蝴蝶》和岩村和朗的十四只老鼠系列等书中也有相近的作画角度。在同是和英出版的《但愿我是蝴蝶》中,Ed Young用粉彩来画小蟋蟀生活的田园世界,不若《蜗牛屋》那么细腻写实。虽然两者都在故事背景中凸显自然世界的美妙,《蜗牛屋》着重美丽花草的形态描绘,而《但愿我是蝴蝶》则捕捉绚烂的色泽与斑驳的光影。如果说《蜗牛屋》适合“细细的看”,那么《但愿我是蝴蝶》则适合“远看”;推远了距离,模糊的草丛与树荫、硕大的青蛙与蝴蝶在地上的身影就都清楚明朗了。 
     
    珍妮特·亚博格虽然留下不少作品,她的英年早逝不只是英国也是世界图画书界的损失。不过我们乐见新人吉里安·泰勒以精湛的画艺成为艾伦·亚博格的新搭档,期望她创作出更多像《蜗牛屋》一样值得收藏的好作品。  
     
    和英编辑部辑录自诚品好读 
     
  • 蜗牛屋 (庄静君 (文字工作者) )
    记得几年前看了一部电影《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爸爸不小心把自己的小孩变小,变得和昆虫一般大小,在我们眼中微不足道的世界,突然变得巨大而丰富生动。相似的故事情节架构,也发生在《爱丽丝梦游奇境》和《蜗牛屋》这两本书中。《蜗牛屋》这本书,更是以“变小”的过程,成为整本书的主要脉络,里面所面临到危险灾难,虽不是以会令人喘息的降妖除魔的英雄故事为主,却以真实的大自然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一股暖暖的祥和之气。  
     
    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想象自己是书中主角的故事。阅读此书时,纪录片《小宇宙》或是国家地理频道的昆虫世界,全部活生生地在脑中旋转。想象老奶奶淡淡的故事里,娓娓道出属于大自然和我们的故事。生活在蜗牛屋的世界里,不管是苹果落地之声、蒲公英的飞扬之舞、夜晚的大雨、画眉鸟和猫儿的追逐之战等等,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轻忽、甚至不以为意的种种自然景象,全都变得如此清晰生动。  
     
    初次看到《蜗牛屋》这本书,旋即会被插图吸引的人,一定相当不少。英国著名的插画家吉里安·泰勒(Gillian Tyler)的插图有种淡雅的美感,搭配艾伦·亚伯格(Allan Ahlberg)的文字,有极大的加分效果。因为吉里安的图,有很大的延伸性,让读者可以透过他的插图,进入书中的世界,带给读者极为宽阔的想象空间。出版此书中文版的和英出版社为了顾及书的质感,不惜成本和英国著名的童书出版社Walker Books采海外合印的方式出书,让中文读者亦可享受到高质量的阅读享受,值得嘉许。 
     
    我们何不试着以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周遭的环境,相信许多事都会变得更可爱、更美好、更精彩有趣喔! 
     
    和英编辑部辑录自博客来网络书店 
     
  • 关于创作者 (和英编辑部整理 )
    关于艾伦·亚伯格 (Allan Ahlberg)  
     
    一九三八年出生于伦敦南区的亚伯格,自幼就是一个喜欢幻想的孩子,因此,“爱作梦,上课不专心”经常是老师们在他的学习评量表中所写下的评语。然而,正因为他这种爱幻想的个性,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使他在三十五岁成为一名专职的儿童文学作家后,创作出许多生动精彩,想象力饱满的图画书故事。  
     
    “我的创作灵感来自四面八方。”亚伯格说,不管是所见所闻,内心的感触或大脑的思维,都是激发他创作的动力。有时候,他会预先在构思出完整的故事内容后再下笔,故事的开始、过程和结束都经过他巧妙的布局。但有时候,他也喜欢随着脑海中恣意想象的画面,以不预设结局的方式发展整个故事,就像《蜗牛屋》一样。 
     
    “这个故事是由一个简单的画面开始发展的,” 亚伯格说,“一间驮在蜗牛背上的房子,里面住着几个小小孩。”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就像一路追随在院子湿地上爬行的蜗牛一样,以想象和观察,体验蜗牛的行进和经历,渐渐形成故事样貌。“我单纯地希望它是一个说起来既精彩又有趣的故事。”他说。 
     
    就如同许多父母喜欢天马行空编故事说给孩子们听一样,《蜗牛屋》里的奶奶也是如此。“老实说,奶奶在开始说故事以前,也不晓得结局会如何?”亚伯格形容自己在创作《蜗牛屋》时和那个说故事的奶奶一样,故事是从生活周边信手拈来。如果你注意到文字的最后 “树篱外朦胧的远方,隐约传来马儿的嘶鸣声……”,对照一开头,孩子们问是不是要说马的故事,就不难发现奶奶说故事的内容都是就地取材的。可能看到住家附近邻居养的马,就编出一个马的故事。也可能是不时在她们祖孙身旁磨蹭的猫,或者就是院子里的蜗牛、狐狸、蒲公英、画眉鸟,显然她是看到什么就添进故事里。对照画面就更清楚这种生活处处皆故事的美好感觉。奶奶说的故事,亲切到可以自由的让孩子加入,还有在故事进行中隔壁的电话会突然响起来,这样的安排让故事读起来分外亲切。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故事也许是自己可以在故事里面,靠着想象力就能走进故事,这本《蜗牛屋》透过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奶奶,把孩子们的世界添上许多有趣的经历,是一本越看越有味道的图画书。 
     
    这种忽而在故事中涌现的幻想和惊喜,正是《蜗牛屋》最迷人之处。 
     
    从爱作梦的小孩到不断为孩子们写故事的作家,亚伯格将自己的梦,化成一篇篇饶富意趣的故事,丰富了许多儿童与成人的心灵世界。 他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像《蜗牛屋》里的奶奶一样,编造出有趣好玩的故事,“毕竟,我们都会说故事,而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非常精彩的故事!”亚伯格说。  
     
     
    关于吉里安·泰勒 (Gillian Tyler)  
     
    吉里安·泰勒于一九六三年出生在英国南约克夏郡的一个小煤矿村。从曼彻斯特工艺学院修习插画毕业后,便进入广告界从事插画方面的工作,在那四年当中,她开始对那些缺乏想象力的博物学插画逐渐感到厌烦,转而对儿童图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出版公司艺术总监的鼓励下,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儿童图画书《小小圣诞树》(The Good Little Christmas Tree)。  
     
    一九八九年,吉里安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持续从事儿童书的插画工作。她一直对中古世纪的手抄本装饰画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盛行于十六、十七世纪的微型画,那是一种小型,便于携带,而且精心描绘的肖像画,通常都是画在羊皮纸、纸牌、铜板、象牙板或磁器上。 
     
    近几年,她不但潜心钻研微型画,经常受邀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更不断将旧有的技法创新改良。在《蜗牛屋》的插画中,我们便可以清楚的看见吉里安的微型画技巧,不管画面多小,每一个细节都俱细弥遗的呈现出来,人物的表情动作,陈设摆饰,以致整个故事场景,都丝毫不马虎,精密得令人赞叹。透过这些宛若电影分镜般的插画,吉里安不仅将读者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彷佛随着小兄妹一起缩小,一起经历这场趣意盎然,险象还生的冒险;同时也让读者像是坐上了时光机一般,回到了那个人手一册微型画的时代。 
     
    吉里安以细密,柔和,并且充满复古味道的风格,为这个惊奇历险的故事,塑造出生动鲜活,细腻典雅的生命。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