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墙(启发精选国际大师绘本系列) 购买→ ←查看
有1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18888次


简单查找

高级查找

 

 
 
爷爷的墙(启发精选国际大师绘本系列)
The Wall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美)伊夫·邦廷
(美)罗纳德·希姆勒
刘清彦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0年01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26.8 会员价:23.6
会员折扣:88%

开本:16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内容简介】 
    让小孩与大人一起缅怀在战争中阵亡的亲人,从中体验战争对生命所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越战纪念墙上,刻着五万八千个士兵的名字,他们都是在越战中牺牲或失踪的。小男孩和爸爸从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墙上寻找爷爷的名字,然后在一张纸上,用铅笔把名字拓下来,郑重地带回家。 
 
【作者简介】 
    伊芙·邦廷(Eve Bunting),生长于北爱尔兰。1958年移民美国,作品逾二百本。擅长以简洁的文字、善感的笔触,以及宽阔的写作角度,关注社会问题,从无家可归的游民小孩、孤儿、文盲、自然保育、暴动到战争都有涉及。1995年,以《烟雾迷漫的夜晚》荣获凯迪克金奖,中译作品有《爷爷的墙》、《烟雾迷漫的夜晚》、《记忆的项链》、《小鲁的池塘》、《我们的树》、《开往远方的列车》。 
    目前定居在美国加州帕沙迪那。 
 
【画家简介】 
    罗奈德·希姆勒 (Ronald Himler),美国知名插画家,大学主修绘画。毕业之后,从事艺术工作多年,曾遍游欧洲各大博物馆,进行独立研究。1972年出版第一本童书,擅长运动流畅的铅笔线条、水彩晕染的笔触,细腻呈现画中人物的情绪,营造感人的故事氛围。经常和童书作家伊芙·邦廷合作,绘制了很多本关怀社会问题的童书,颇获好评。中译作品有《开往远方的列车》、《爷爷的墙》、《小鲁的池塘》等。 
 
【译者简介】  
    刘清彦,政大新闻研究所毕业,曾任记者、编辑,目前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工作。著作有:《没有翅膀的天使》《彩虹森林》《达达的信》《小安琪的大麻烦》等书。译著有:《烟雾迷漫的夜晚》、《世界为谁存在?》、《我的好梦床》、《屋顶上的小孩》、《小羊睡不着》、《公主的月亮》、《地球的祷告》和《培培点灯》等五十余册。 
 
【图画赏析】 
          刻画精准  晕染传神     (◎ 颜 达     儿童读物编辑 ) 
 
     《爷爷的墙》不同于一般的绘本,它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取材于美国越战纪念碑前发生的真实情景。这就要求画家的绘图既要准确地再现故事发生的场地——越战纪念碑,又不能像照相机一样完全机械地照搬,还要贴切、恰当地拓展作品的内涵。  
 
    罗纳德·希姆勒是美国著名的插画家,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铅笔勾勒和水彩晕染,精准地描绘出作品的丰富内涵,生动地刻画出书中人物,成功地渲染出书中肃穆、深沉、悲伤、痛苦又不失温暖、关怀和希望的情感氛围。翻阅整本书,每一页画面都以灰灰暗暗的色调为背景,呈现出战争给人们的心灵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和痛苦。但是,画家给书中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渲染的是亮丽而富有活力的、充满希望的红色,准确地表现了本书作者寄托的寓意深远的美好希望。通观全书,画家始终没有画V字型纪念碑全景,而是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描画出局部碑墙,表达了作者立意宽广的主题——展示了战争从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多重灾难:那远远延伸展开的灰黑色的碑墙,像一把长剑插入天地之间,分割着历史和现在,引人思考;占满整个跨页两个画面的黑黑亮亮的正面碑墙,像一面高大而明亮的镜子,映照着来往的芸芸众生,警示人们反省思索;坐轮椅的军人,悲伤的老夫妇,墙脚下各式各样的祭祀品,都在画家用灰暗水彩晕染出的碑墙衬托下让人心情沉重;而爸爸在碑墙上找爷爷名字的经过,画家的处理就像逐渐拉近的电影镜头,让读者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墙上的文字,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爸爸的悲伤,越来越看清了战争的实质;一对祖孙从墙边走过,慈爱的爷爷紧紧拉着孙子的手,男孩儿看着他们的表情让人心疼,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画家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一群女学生跟着她们的老师来到墙下,爸爸背对人群一直低着头站在刻有爷爷名字的墙边,女学生问了很多问题之后离开了,师生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了,孩子先是神情肃然地双手握拳捂在嘴上(他的心情我们不难猜测),后来站到了长时间面壁而立的爸爸身旁,和爸爸一起默哀——高墙下一大一小两个背影,那样凄凉、悲戚、寂寥;父子俩收起拓印有爷爷名字的纸片、放下孩子的照片,这个过程画家首次用特写手法表现父子俩的正面表情——开始是悲伤而沉痛的,最后是平静而肃穆的。画面的最后一页,父子俩手拉着手,踏上了归程——这个画面和第一页是同一个场景,但是,仔细观察,父子两人的前方,不再有黑色碑墙,天上的黑云已经散去,阳光越来越明媚,尤其是正前方矗立的尖碑上,迎着阳光的那一面,金灿灿熠熠生辉,给人无限憧憬和希望——那正是作者的核心寓意所在——播下未来希望的种子。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培育童心中“大爱”的萌芽 (迟 雁◎儿童教育工作者 )
        这是一本让人动容的书, 
      这是一本让人感悟的书, 
      这是一本可以让孩子、大人、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受益的书。 
      从启迪教育意义上说,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许会超过某些蔚为大观的鸿篇巨制——孩子是世界的未来,尊重生命、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乃人间之“大爱”,这本书能够培育一代又一代孩子童心中“大爱”的萌芽。 
        尊重生命、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是人类经历了无数苦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获得的共识。当今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战争为何物,甚至因为崇拜《奥特曼》、《机器人》等动漫角色的无限能量而有些向往战争、崇拜武器。无需多言,我们都知道,从小培养孩子的反战观念有多么重要。但是,让和平年代泡在蜜罐中的孩子了解战争的实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战争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战争造成的苦难他们难以理解。《爷爷的墙》让我们的难题迎刃而解——美国著名作家伊夫·邦廷非常巧妙地从孩子可以理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角度入手,让他们认识了战争的残酷性。 
      本书的叙事地点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越战纪念碑”,书中描述的情景,是在纪念碑前发生过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发生着的真情实景——自从1982年建成以来,越南战争纪念碑就成为美国人寄托永久悲痛和哀思的地方。碑墙下有许多人们敬献的花束,不时见到亡者的亲属们来此拓印亲人的名字。每天,都会有人在自己的亲人或原来战友的名字前面留下供品,留下信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短剧。伊夫·邦廷用孩子的视角和语言来观察和表达这些情景,既容易得到小读者的理解和认同,也因表现了天真又脆弱的童心所受到的无辜伤害而让大读者动容。“我爷爷的墙”——只有孩子才会以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越战纪念碑,作者用看似浅显直白的“孩子话”开头,把我们引入了严肃深刻的主题:爷爷在一场战争中死了,那面墙上有很多战死者的名字,爷爷的名字就在其中。接下来整个事件的叙述过程,都是以孩子的视角观察、注意到的,多是常为大人忽略的小细节——他一开始并没有真正关注、重视、理解那面墙以及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只是看到那墙“黑黑亮亮的像镜子”,照出了自己和爸爸以及他们身后的寂寥景色。渐渐地,随着所见所闻,孩子幼小的心灵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残酷——坐在轮椅上盯着墙上名字看的老兵,残缺的肢体令他心悸;一对跟他爷爷奶奶年龄相仿的老奶奶老爷爷,在他身边相拥哭泣的声音让他难过;垂头丧气的玫瑰花、小旗子、旧玩具熊、几封信——墙角下各种各样的东西使他产生疑问;爸爸在太多的名字中终于找到爷爷的名字,反复抚摸爷爷的名字、轻轻拓印爷爷的名字,爸爸有点含糊的声音和神情肃穆的举动让孩子逐渐体会出他内心的痛苦……看着别的孩子跟爷爷一起去河边玩儿,听到带着学生来参观的老师的讲解,孩子的神情有了变化……上述过程,作者都是客观描述,但画面气氛的渲染,人物表情的刻画,让读者很容易体会孩子的内心受到了怎样的触动,稚嫩的小心灵经历了怎样让人心疼的感悟路程——他越来越清晰地理解了弥漫在黑墙周围浓郁的沉痛和哀伤,他说:“这里让人好伤心”。当爸爸安慰他说爷爷很了不起,爷爷的名字能够刻在墙上是件光荣的事情时,孩子的回答却是“我也是这么觉得……但是我更希望爷爷可以在我身边,带我去河边玩儿……我更希望他就在我身边。”故事写到这里就结束了,父亲拉着孩子的手迎着阳光走去。全书没有对那场战争的任何评价,没有言辞激烈的控诉,贯穿始终的是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调始终平实、沉静;但作品营造的气氛感染力极强,故事的张力十足,表达出的情感内敛却深厚。例如,书中没有直接描述爸爸,而是通过孩子的观察感悟来表达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男人长久而深痛的悲伤:“爸爸在名字之间一直找一直找”……找到之后告诉孩子时“爸爸的声音有点含糊”……“爸爸在爷爷的名字上擦了又擦,好像想把它擦掉似的,也许他只是想记住这名字摸起来的感觉”……爸爸轻轻地用铅笔拓印着爷爷的名字……“爸爸低着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爸爸一直站在那里低着头,我紧紧地靠在他身边”……读着这样的字句,我们跟那孩子一样感到“好伤心”,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忍不住对书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每一幅画面产生联想——那又高又长的黑墙上,那满满的名字,是多少对父母失去儿子、多少个孩子失去爸爸、爷爷?有多少人终生残疾?而伤亡更加惨重的越南又有多少个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战争实在是太残酷太可怕了!这个故事不仅能够教育孩子,也让每一个成人对战争与和平的要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觉悟的故事。作者在书的结尾埋下了希望的种子,我们有理由相信,书中那个身穿红衣的男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反对战争。我们有理由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孩子和大人,会高举维护和平的旗帜,让生活的画面有更多亮丽的、充满希望的色彩。 
      本书作者伊夫·邦廷的确是写故事的高手,她之所以能用朴实无华的词语和平静的语气铺陈出令人动容的故事,是因为其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人性的关怀,充满理性的光辉;而原本严肃沉重的战争话题,她切入并展示得恰到好处,既让大小读者引起深深的共鸣,认识到战争的可怕,也不让人觉得太过悲情,还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中找到希望,感受到温暖。她从孩子的视角组织素材,用符合孩子的心理活动方式表达思想,所以她的作品深受大小读者的喜爱,她的作品极适合亲子共读。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