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情韵中国系列) 购买→ ←查看
有1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34021次
 
0~3岁
3~6岁
6~9岁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0~99岁
9~99岁
家长/老师
 

 

 
 
苏武牧羊(情韵中国系列)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熊亮画 蒋荫棠词 田锡侯曲
熊亮

连环画出版社 2008年03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32.0 会员价:28.2
会员折扣:88%

开本:横12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关于画家: 
    熊亮,著名散文家、画家。1975年生于浙江,现居北京。自幼学习国画,绘画注重线条和墨色感,作品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人物景致独特且充满诗意,以极富情感表现力的画面见长。2004年绘制《安徒生全集》插图,作为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珍贵纪念收入丹麦国家图书馆。同年受国家邮政总局委托设计《安徒生200诞辰》纪念邮票。同年他的作品《噢,原来如此》获得全国图书装帧奖银奖,插图奖银奖。2005年《小石狮》中国时报“开卷”最佳童书奖,联合报“读书人”好书榜。主要作品还有:《要去肥皂泡之国》、《梦里数黄金》和《我的花园》等。 
    他与熊磊(儿童文学作家)于2001年开始合作创作绘本,一个是儿童文学作家,一个是插画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关爱生命绘本系列”有他们合作绘著的一套:《蜗牛快递》、《狗跑了》、《丘比特访谈录》和《小鼹鼠的土豆》四本。画面饱满,形象可爱,加上颇有哲理的故事,绘本给人鲜活的感觉。还有《堂吉诃德——大师绘本系列》、《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大师绘本系列》和《能量之城——蓝猫关爱生命系列丛书》等等。 
 
    关于《苏武牧羊》这首歌: 
    许多收录这首歌或乐曲的地方都称之为古曲,其实它并不古老,大约创作于民国初年,它从辽宁省盖平县(现属营口市)流传出来,几十年间传遍长城内外,特别是历经军阀割据、日寇占据东三省期间,使这首颂唱爱国英雄的歌曲更具有不可磨灭的魅力。 
    关于这首歌的确切创作时间已经很难考证了,大概是在1914-1916年间。在《营口市志》第一卷“总述·大事记·县区纪略”中有这样一段:“是年(1914年) 盖平县师范中学国文教员蒋荫棠作词、音乐教员田锡侯谱曲的歌曲《苏武牧羊》问世。” 
    据《营口历史人物》中记载:蒋麒昌,字荫棠,生于1846年。他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不但有好文采,还深谙医道。后来受聘当地师范中学,是当地很著名的国文教员,刘话民、沈延毅等名人都曾受教于他。1914年,他患老年障碍性眼疾,仍不忍割舍下学生,继续代课。据说后来在深秋时节的某一日,他给学生们教授《李陵答苏武书》一文时,联想到当时国人的忧患,不禁感慨万千,声泪俱下。回家后,他夜不能寐,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苏武牧羊》的歌词。学校有位音乐教师田锡侯先生,运用盖州皮影戏中凄楚苍凉的曲调,在师生们扬琴伴奏下,顺口哼成了一个优美的悲调子,将蒋麒昌先生的新词星夜谱上曲。当时起名为《北海臣节》,后改名《苏武牧羊》,收入在民国十九年出版的《古今新曲大观》卷一中。歌成,全校学生竞相抄写传唱,于是悲壮深沉、慷慨激昂的《苏武牧羊》就不胫而走,很快地传遍了全县、全省,蜚声海内外。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会员书评
  • 关于《苏武牧羊》的版本 (阿甲 ·2008年05月 ·相关链接
        这本图画书选用的版本很可能是最接近词作者蒋荫棠最初创作的词曲,在后面我试着对它详细解读。 
     
        苏武牧羊北海边 雪地又冰天 
        羁留十九年 
        渴饮血(雪) 饥吞毡 
        野幕夜孤眠 
        心存汉社稷 梦想旧家山 
        历尽难中难 节落尽未还 
        兀坐绝寒 时听胡笳耳声痛酸 
     
        群雁却南飞 家书欲寄谁 
        白发娘 倚柴扉 
        红妆守空帷 
        三更徒入梦 未卜安与危 
        心酸百念灰 大节仍不少亏 
        羝羊未乳 
        不道终得生 随汉使归 
     
        实际上,这首歌在传唱中还有多个版本,还有一个常见的版本是收录在一些中学音乐课本中的,这本图画书封底上的就是这样的版本(不同书中还有细节的不同)。如下: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能使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1985年秋季天津市中学课本《音乐》第三册第三课) 
     
        我更喜欢图画书选的这个版本,有两个理由:一是这个版本与乐曲配搭得更好,回味悠长;二是词的意境更好,尤其是最后几句“心酸百念灰 大节仍不少亏     羝羊未乳    不道终得生 随汉使归”,感觉更为真实,更有力度,词意也有出处。相比之下“能使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倒像是在喊口号,有点空,意思不大。(阿甲) 

    书评人打分: ★★★★★

内容摘引

《苏武牧羊》歌词解读(阿甲)

   苏武牧羊北海边 雪地又冰天

    北海在哪里?北海其实是一个大湖,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尔加湖,西汉时在匈奴的控制范围内。


西汉时期全图(扫自《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苏武的家在长安,却要到那么远的冰天雪地的地方去牧羊,任谁也不愿意的,可苏武还是去了。那是在大概公元前100年,也就是2100年前的事情。

    其实今天的贝加尔湖是个非常美丽丰饶的湖泊,旅游圣地,但在2100年前对于苏武这样的一位汉人,却是个十分艰苦的地方。而且他是被扣留、流放到那里的,像个犯人、奴隶,他的身边没有一个汉人,只有他孤零零一个人。

    羁留十九年

    苏武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多少有点运气不好。他人很好,汉人的皇帝汉武帝非常喜欢他,重用他,到了匈奴那边,匈奴的王单于也很喜欢他,想尽办法要收服他。结果苏武反而遭了罪。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被汉武帝提拔为中郎将(皇帝身边的侍卫长),出使匈奴。在此之前苏武的官不大,只是皇帝身边的普通侍卫,也没立过什么大功,之所以当官是因为他爸爸苏建立有战功,官至太守,还封了平陵侯。这年被提拔还是因为汉武帝喜欢他。很巧,这年他41岁,汉武帝登基做皇帝也刚好是第41个年头。

    照理说,苏武这趟被派去匈奴是个美差。前段时间汉朝和匈奴关系很紧张,因为误会、摩擦,而且谁也不服谁,两边都扣留了一些对方的使者。那年匈奴的且鞮侯单于刚上台,一高兴就先把汉朝的使者都送回来了,汉武帝也高兴得不得了,觉得匈奴这位新单于很讲道义,所以这边也派使者把扣留的匈奴使者都送回去。这还不说,还准备了许多厚礼馈赠匈奴单于。这种皆大欢喜的事情谁不乐意?所以苏武这趟差事本来应该是个美差,又升了官,又给两边办了好事。于是他带着两个副手和一百多个士兵,陪着被扣留的匈奴使者,押送着礼物上路了,一路上还跟匈奴使者交上了朋友。看来此行肯定大有收获。

    但事与愿违。毛病先就出在那堆厚礼上。照汉人的理解,礼尚往来,馈赠重礼,自然也该有点儿回报。但匈奴人却不这么想,看到汉武帝这么客气,单于反而自己就骄傲起来,而且看到对方那么有钱,总忍不住想要找机会再去抢点儿来。我们总说“礼多人不怪”,那只是对汉人而言,逢人多客气、多敬礼,对自家人可以,对外人有时反而要出毛病。总之,那单于一直拖着不给回话,也就是回文、回礼,苏武他们只好呆在那里,等着,等着……

    终于等出了事情。苏武的一个名叫张胜的副手卷入了一场匈奴人内部的谋变,参与了刺杀缑王卫律的计划。那卫律本是胡人,曾在汉为官,也曾经是汉朝派遣到匈奴的使者,后来投靠了匈奴,是单于的亲信。这个事件说来话长,简单地说,就是张胜卷入了一场完全与他的出使任务无关的事变,不管他最初的用心好坏,但终究犯了外交上的大忌。

    刺杀没有成功,主谋就被抓了,张胜急忙跑来向苏武如实陈说。他不得不说,因为他知道很快自己也会被供出来。苏武听完大惊,情急之下就要拔刀自刎。这是苏武的第一次自杀。说是“第一次”,自然没有成功,张胜和另一位副手常惠把他抱住了。苏武为什么一听说这件事就要自杀?因为他是个很懂得外交规则的外交官,知道在这件事上理亏了,而匈奴一定会揪住不放、借题发挥,到时个人的安危是小,国家的面子就丢大了,身为此次出使任务的负责人,他想以死谢罪。

    果然不久,张胜就被抓起来。单于觉得这是好机会,就让卫律想办法以此为由收服苏武。一方面是想让汉朝难堪,一方面单于还是蛮喜欢苏武这个人的。单于派卫律抓苏武去受审,苏武听说,立刻就拔刀自刎。这是苏武的第二次自杀。这次差点成功了。当时他身边只有常惠,苏武跟常惠解释清楚了,这是向自己的国家谢罪。常惠这次不敢再去拦,因为他也很明白其中的道理,堂堂外交官被抓去受审,这是极端有辱国格的事情。于是苏武真抹了脖子,差点就死了。幸好卫律及时赶到,亲自抱起苏武,挖坑、放瘀血、找太夫,忙活了半天,终于把苏武抢救过来。

    从此,单于更加喜欢苏武了。你看,这便是匈奴人的脾气,你客客气气吧,他反而瞧不起你,觉得你软弱好欺负;你跟他一玩命,他反而敬重你,对你客客气气的。苏武在养伤期间,匈奴人对他照顾得特别周到,卫律王也天天来看他,亲自照顾他,一个劲儿地和他套近乎。

    等到苏武的伤痊愈了,卫律又开始张罗起来。他安排了一场会审,这次是把苏武请到审判席上,看卫律审犯人,当然包括那个张胜。这场戏分明是做个苏武看的。卫律先叫把主谋押来,当场砍了;又叫过张胜,也要砍了,张胜怕死,当场投降了。卫律就来威胁苏武,可苏武不为所动。卫律看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以自己为榜样劝说苏武投降,还说你要降了我们就拜把兄弟,如果不降,日后想见我都难。苏武便大骂卫律: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忘恩负义、叛国求荣之徒,谁会稀罕见你?你有本事就杀了我。以前南越、宛和朝鲜都杀过汉朝的使者,结果都遭了灭顶的报复。匈奴还没杀过汉使。你今天杀了我,匈奴的灾祸就从此开始。卫律吓得只好作罢。

    单于听卫律回来禀报,不但不生气,反而对苏武喜欢得无可无不可。他下决心一定要收服苏武,什么外交规则,什么汉朝的军事威胁,都统统置之脑后而不顾了。苏武被羁留在匈奴的生涯,就从此开始了。

    上面的这段故事,我主要根据的是班固的《汉书》,也参考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相关部分。这两部史书都是汉人写的。我很好奇,匈奴人会怎么写这段历史呢?——假如匈奴人真有写的话。读这段历史时,我当然觉得苏武特别了不起,但我也觉得单于和卫律也是两个很可爱的人,特别是单于,他是个特别崇拜英雄的人。这位单于认定苏武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就一定想要他归顺自己,哪怕为此付出天大的代价,这也是一种英雄豪气。只是,站在汉人的角度看就觉得蛮横无理了。

    渴饮雪 饥吞毡

    也有版本写作“渴饮血”,这本图画书里也是这么写的,虽然换种说法也能讲通,但我觉得还是用“渴饮雪”更好,有出处,故事感觉更真实。

    《汉书》中是这么写的:“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单于实在拿苏武没办法,威胁利诱都没有用;既不能放他走,又不能把他杀了。只好把他关起来,关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吃的也不给喝的,看他能熬几天。没有吃的倒也可以多忍几天,但没有喝的人是受不了的。单于大概想着,苏武也许会熬不住而投降,如果实在不投降,那也是他自己饿死的,也不是匈奴人杀的。其实这还不是一样的?

    可是数日后,匈奴人发现苏武仍然活着。原来当时天降大雪,苏武渴了,就抓把雪放进嘴里嚼,饿了就咬裹在身上的羊毛毡(“旃”通“毡”)充饥,就这样顽强地活了下来。

    匈奴人以为苏武是神人,不敢再这样囚禁他,就把他一个人送到北海去牧羊,到那儿也不留下食物给他过活,只任其自生自灭。可苏武还是想尽办法活了下来,有时他甚至去挖野鼠藏食物的地洞,从老鼠嘴边抢来米粟勉强充饥。

    也许有人会问,前面才说苏武有两次都自杀抹脖子了,为什么后来又如此顽强地求生呢?前后的苏武是否有矛盾呢?我认为一点矛盾也没有。苏武前两次的自杀不是为了自己,而且为了他的国家,他身为使者在国家可能受到对方侮辱时以死相拼,所谓“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正是因为苏武的这种态度,匈奴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而后来的行为主要是针对苏武个人。单于完全不顾外交规则,不再把苏武当作使者,一味地想要逼降、收服他,将他置于绝地,完全地孤立起来,消磨他的斗志。而苏武到了此时,也倔犟至极,他下定决心,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一定要活下来!

    作为一个个体,苏武这个男人,可以受屈辱,可以隐忍,只因为他的信念、他的使命、他的承诺,他可以极其卑贱地活下来!

    这才够得上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野幕夜孤眠

    这首歌和这本图画书,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胡天野地里倔犟、孤独的灵魂。天是他的帐房,地是他的眠床,连羊群都挤作一堆,只有一轮清月听他无语的倾诉……

    这个孤独的男人在想什么呢?

    心存汉社稷 梦想旧家山

    历尽难中难 节落尽未还

    他自然在想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何以见得?你看他怀里抱着的那是什么:一根棍子,上面系着一排毛缨子,风吹起来远看像是一杆旗子。苏武成天拄着它牧羊,坐下来也要抱着,连晚上睡觉时还不忘放在手边。

    这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或旗子,它的名字叫使节,是国家的象征、使命的象征。在北海边漫长的孤独的等待着,它是苏武唯一不离不弃的旧相识,寄托了他全部的信念。

    这种使节的毛缨是用牦牛尾巴做的,所以也叫“节旄”。春秋时的卫国太子伋出使齐国,在路上被父王派去的强盗截杀,伋手上拿的使节是白毛的,所以又称“白旄”。

    最先拄着使节牧羊的,其实还不是苏武,在他之前张骞也曾在匈奴持节牧羊了十年有余。但张骞的性质不同,他是出使西域,准备联合西域攻打匈奴,所以被匈奴逮住时,可以算是敌国的俘虏,抓住后当作奴隶去放羊,倒也无损外交规则。苏武真正是冤枉,他明明是出使匈奴的使者,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结果却也被当作奴隶去牧羊,而且一去就是十九年!

    因为总是抱着这根使节,没过几年,上面的节毛都掉尽了,还是一点回家的指望都没有。

    兀坐绝寒 时听胡笳耳声痛酸

    独自坐在极寒的原野,仍然挺直着腰板,耳边时不时传来哀怨悲壮的胡笳乐声,不知是在耳朵里还是在心里,说不出的酸痛!

    这句歌词的意味很可能出自《李陵答苏武书》,虽然有人认为那是一篇“伪书”,但不管怎样,文章仍然是好文章,读来同样令人唏嘘感慨。其中有一段写道:“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群雁却南飞 家书欲寄谁

    白发娘 倚柴扉

    红妆守空帷

    十九年,苏武对家的思念,对家人的惦念,从来没有断绝。这也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很重要的原因。

    苏武出使匈奴时,父亲已经亡故,老母尚在,家中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后,完全失去了家人的音讯。每年看到大雁南飞时,不免又想起了家人,恨不能肋生双翅。他最想念的是白发苍苍的老娘,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他想象着,她们都在苦苦地等待着自己吧。

    见到李陵后,自然就打听起自己家人的状况,一听之下,更是悲从中来。

    李陵告诉他:自从你走后,你的哥哥因为在扶皇帝下马车时犯了点小过失,自刎谢罪了;你的弟弟因为在争执中误杀了黄门官,畏罪服毒而死;你的母亲在你出使后不久就去世了,我给她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还年轻,据说已经改嫁了。你家里只剩下你的两个妹妹、你的儿子和两个女儿。我离开后也有十多年了,他们现在怎么样,是死是活,我也不清楚啊。

    在北海苦熬了十几年的苏武,听到这些消息,那是怎样的感受呢?

    唉!人生的大悲苦,何其无奈!

    三更徒入梦 未卜安与危

     在这样的心境下,哪里还能睡得着?自身的安危,亲人的存亡,都无法知道、无法预料……

    李陵的一席话中还有这样一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他的意思是,皇上(汉武帝)年纪也大了,法令无常,今天杀这个大臣,明天灭那个一家,朝中也人心惶惶的,大家也不知自己的安危如何,你还为谁去卖命呢?——当然这是劝苏武投降的说辞,但说到晚年的汉武帝,倒也真是那么回事。

    在这种状况下,苏武能被打动吗?

    心酸百念灰 大节仍不少亏

    是的,种种遭遇、磨难,希望的破灭,家人的噩耗,祖国的负面消息,已经将苏武层层包裹,他心中无比酸痛,已是万念俱灰。

    可是,即使是这样,身为汉朝使节的苏武,仍然怀抱光杆的节旄,恪守臣节。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使命、自己的承诺!

    后来,应该是在公元前87年,李陵又来到海上,告诉他皇上驾崩了。这位几乎从不流泪的男子汉,面向南方,嚎啕大哭,几天几夜,直到呕血……

    我想,苏武的哭并不仅仅是作为臣子哭皇上吧,他的悲苦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切。因为汉武帝的去世,这位使者再也没有机会回去向他复命了,为了那一天,他已经苦忍了13年!从此他的承诺将不再能兑现——

    从此,继续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羝羊未乳

    不道终得生 随汉使归

    最后这句歌词表面上看相当费解:公羊还没有生出小羊呢,想不到竟然终于能活着,在有生之年跟着汉朝使者又回到了祖国。

    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的确是不能。这是匈奴人跟苏武开的一个不太善意的玩笑。当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牧羊,特别交代只让他去放牧公羊,并且放出话来,除非那些公羊生出小羊,否则苏武这辈子也别想离开。

    天下哪有这样的奇迹?

    可是另一个“奇迹”却发生了,多亏了这个“奇迹”,苏武才终于回到了祖国。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托孤大臣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兄弟)大权在握。霍光非常想让苏武回国。当时匈奴老单于也死了,匈奴变得四分五裂,新单于(老单于的儿子)向汉朝求和,霍光借此机会索要苏武。可单于说,苏武在北海牧羊,前几年就已经去世了,他的副手和随从也都去世了。汉朝的使者也没有办法,只好回国复命。

    霍光还不死心,再次派使者到匈奴。这一次,苏武的副手常惠想办法见到了汉朝使者,告诉了真相,并密授一计。于是汉使又一次向单于讨要苏武,单于又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汉使便正色地说,前不久汉昭帝在长安打猎时,射下来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上面是苏武的亲笔书信,说他还活着,在北海牧羊呢。单于听了这番话,呆了半晌,最后感慨地说,连鸟儿都被苏武感动了,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他向汉使道歉,并安排将苏武和他的手下找来送回国。

    这个“奇迹”就是图画书《苏武牧羊》的最后一幅。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苏武他们回到了长安。去的时候一百多人,回来时总共只有十人,去的时候苏武41岁,回来时头发胡子全白了。

    长安城万人空巷,大家都争相来看苏武。

    当苏武持着那根光秃秃的使节来到汉昭帝面前时,连这位皇帝也忍不住流泪了。他对苏武说,这个使节是先帝托付给你的,你就拿着它到太庙里去祭祀吧,然后你就在那里复命,也让他老人家高兴高兴。

    苏武虽然历尽了艰辛坎坷,但身子骨还很硬朗,一直活到了80多岁,逝世于公元前60年。

    虽然他身前的官职也不很高,但朝中从上到下都很敬重他,受到国宝一般的优待。他的儿子因一起宫廷事变受到牵连,在他回国后的第二年就被处死了。后来皇帝体恤他晚年孤苦,主动叫他把在匈奴时生的儿子赎回来。

    在苏武回国时,这个孩子就快要出来了,苏武没办法带孩子的妈妈回国,因为在牧羊时,连苏武自己也不过是奴隶的身份,何况是他的老婆。孩子的妈妈让苏武给孩子取好名字再走,苏武说,如果是男孩,就叫他通国,如果是女孩,你就自己决定吧。

    果然生下的是个儿子,名叫苏通国。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